旅游糾紛近六成涉低價團律師:簽旅游合同仔細核對

十一、春節等長假期間的旅游糾紛案,六成涉及境外游。在起訴原因中,出游期間遭遇人身意外傷害是主要原因,占到案件六成以上;在各類人身意外當中,車禍占到一半。而這些案件中的近六成,涉及“低價團”。
日前,《法制晚報》記者對2013年以來北京、天津、上海等10省市法院審結的44起發生在十一、春節等長假期間的旅游糾紛案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顯示出了上述結果。
泰國游糾紛 超八成涉人身傷害
統計結果顯示,發生在長假期間的參團旅游糾紛,六成涉及境外游。其中,涉及泰國的出境游糾紛有6起,5起涉及到人身傷害,3起與水上旅游項目有關。
承辦過多起旅游糾紛案件的北京市惠誠律師事務所律師陳楠告訴記者,赴泰游糾紛多發,與國人熱衷于到泰國旅游有一定關系,同時也與赴泰低價旅游團有很大關系。為此,泰國官方于日前,發布了赴泰游的最低價,打擊中國旅游低價團。
人身傷害糾紛中 死亡案件超14%
通過統計,旅客與旅行社發生糾紛,超六成是因為旅途中遇到意外人身傷害,在4起意外事件中游客死亡,占意外人身傷害的14.8%。
意外傷害事件不一而足,遭遇車禍、游泳浮潛時溺水、遭遇火災、不慎摔傷,甚至還有意外被馬咬傷的案例。但車禍占比明顯最高,有13起,在意外傷害事件中占到48%。
除了意外傷害事件,讓游客難以忍受的事項還主要包括行程意外更改、沒能按照約定安排食宿以及安排購物引發的糾紛等。
典型案例 南非游車禍身亡賠91萬
張女士和丈夫花9 500元參加了中商國際旅行社組織的“南非+香港9日游”。
2014年10月1日,在南非“太陽城”景點旅游的返程途中,兩人乘坐的旅行團租用的旅游車與當地一輛貨車相撞,致使張女士、于先生因傷勢過重死亡。
張女士的父母起訴該旅行社,稱事故中,女兒隨身攜帶的行李、貴重物品和現金丟失,價值高達85萬余元,但老人無法證明這些財物的種類、價值和現金的數量。
經過審理法院認為,張女士與旅行社簽訂了出境旅游合同,旅行社在旅游期間保障旅游者的人身、財產安全是重要義務之一。此次事件中,旅行社未能保證游客人身、財產安全,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2015年7月20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判決中商國際旅行社支付死者家屬旅行社責任險身故賠償金80萬元,賠償死者家屬因處理后事產生的交通費、餐費、飛機保險費、住宿費損失6萬余元,退還旅游團費并賠償財產損失5萬元。
旅游糾紛近六成涉低價團
上述旅游合同糾紛案,國內游的平均每日團費為373.5元,有9起案件涉及的團費低于平均值;境外游平均每日團費1 138.1元,有17起案件的團費低于平均值。在44起旅游合同糾紛案中“低價團”占近六成。從起訴旅行社的游客年齡看,近六成是60后往上的中老年人。在披露了當事人年齡的33份判決書中,年過半百者達58%。
律師提醒 外出旅游留好消費憑證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龐敬濤律師表示,出門在外遇到旅游糾紛,游客應保存好旅游合同、行程單以及在旅游中權益受到侵害的事實憑證,如車船票據、門票,以及有關的其他物證、文字、錄像資料。如果是意外受傷、死亡的,本人或家屬還要注意留存醫療憑證、喪葬憑證等;遇到購物糾紛,要保留消費憑證以及店家聲明。
如與旅行社協商不成,可向旅行社所在省市旅游監管部門投訴,列明投訴旅行社的名稱、導游姓名、請求賠償的事實和依據、證據等。
若投訴不成功,消費者可根據《旅游法》等相關法律,以旅游經營者、旅游輔助服務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旅游者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為由,將旅行社訴至法院索賠。
另外,律師提醒公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旅游經營者已投保險的,當事人可將保險公司列為被告或第三人,要求保險公司擔責。
龐敬濤律師還提醒說,消費者即便是受了委屈,也不可“獅子大開口”,賠償數額也依據證據而定。
旅游賠償分為約定賠償和實際損失賠償。在旅游合同中,對賠償范圍有約定,則根據旅游合同約定進行賠償,如果合同約定顯失公平,消費者可以主張通過法院撤銷不公平條款。
旅行社還應當賠償因自己的過錯給消費者造成的實際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比如,因旅行社違約或沒有盡到保護游客安全責任,而使游客財產或人身損失,以及因旅行社原因造成游客不能完成游覽行程等損失。
律師提醒 簽旅游合同仔細核對
陳楠律師表示,不合理的低價游是經營者利用游客貪圖便宜的心理先低價攬客,再通過欺騙、強制游客購物等手段非法獲利。尤其在出境游中,消費者由于人生地不熟,很難找到相關機構維權,往往只能花錢認倒霉。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龐敬濤律師表示,根據旅游法規定,旅行社必須和消費者簽訂旅游合同,內容包括行程安排、成團的最低人數、交通住宿餐飲等服務的安排標準、旅游項目的具體內容和時間以及違約責任約定等。
他提醒說,消費者在簽訂合同前,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有需要更改、補充的,也應該形成書面文字,簽約前應了解將要去旅游線路的團費均價,以免被低價所騙。
龐律師告訴《法制晚報》記者,雖然出境游相對來說維權難度大一些,但境外糾紛最終還是要回到境內解決,如果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可以去旅行社住所地的法院起訴。
龐律師提醒,在境外出現問題后,旅游要及時錄音、錄像固定證據,以便回國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毛占宇 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