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龍,王傳虎,楊向陽
(1.蚌埠學院應用化學與環境工程系,安徽蚌埠 233030;2.蚌埠市清泉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
?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檢測實驗室的探索與實踐
葛金龍1,王傳虎1,楊向陽2
(1.蚌埠學院應用化學與環境工程系,安徽蚌埠 233030;2.蚌埠市清泉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
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從學科建設和培養人才的需求、企業從提高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出發,共同開展共建實驗室的建設,是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雙贏合作的重要舉措。本文從蚌埠學院和企業共建檢測實驗室實踐出發,探討了優勢互補、校企雙贏、共同發展的共建檢測實驗室建設過程、管理機制及可持續發展。
共建檢測實驗室;校企合作;管理機制
高等學校具有豐富的設備、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企業具有良好的實踐條件、行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校企合作將兩者的優勢融合到一起,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達到校企雙贏的目的[1-2]。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實驗室可持續運行模式,對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實驗室具有重要的意義[3]。
我國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均需要檢測行業的參與,獨立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是為社會出具公證數據的檢驗機構[4]。高等院校儀器設備優良、研發能力強、技術力量雄厚、團隊管理水平高,但其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相對于專門的檢測機構而言還不夠強,市場化程度不高,承接檢測業務的能力較弱;企業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先進的管理經驗,但檢測機構的研發能力相對偏弱,迫切需要與科研教育單位合作,而研發是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高利潤業務[5-6]。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開展第三方檢測市場,無論對于高等院校還是對于企業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蚌埠學院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化學與環境工程系與蚌埠市清泉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安徽華陽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目的是開展大氣、水、土壤等環境項目的第三方檢測。我系促進校企共建共享實驗室的開展,將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與原子吸收儀器搬入校企合作實驗室,儀器仍然對我系教師開放。目前共同建設的檢測實驗室如圖1所示。
3.1 共同管理實驗室的機制
在實驗室建設過程中,引入行業標準,要求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到校企合作共建檢測實驗室的規劃中來,合理布局實驗室,制定合理、規范、科學的管理模式[7-8]。我系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負責檢測項目的方法擴展,企業人員對我系教師進行企業管理培訓。我系教師及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專業素養,共同保證了共建實驗室的管理水平及服務社會的能力。校企共建檢測實驗室的運行要求針對蚌埠市及周邊城市的環境方面的第三方檢測市場,加強檢測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創新研究,更好的占據檢測市場,充分挖掘校企雙方合作的動力,使學校和企業實現雙贏[9]。
同時,由系主任與蚌埠市清泉環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進行協商,制定雙方合作目標,協調雙方實驗室資源;實驗中心主任和經理對接解決具體事務,具體落實雙方實驗室建設技術咨詢改進、項目合作等。具體的管理模式如圖2所示。

圖1 我校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的建設內容

圖2 共建實驗室的管理機制
3.2 建立激勵和評價機制
共建檢測實驗室的特殊性要求建立特殊的激勵和評價機制,以提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我校鼓勵科研人員與合作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為之提供相應的扶持政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校企共建實驗室工作的責任人和骨干人員,其工作量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10-11]。
3.3 完善監督考核機制
共建實驗室要有完善的監督考核體系。校企共建檢測實驗室應按照質量認證的要求管理實驗室,嚴格按照校企共建檢測實驗室管理辦法和合作協議內容組織實驗室的運行,保障合作工作順利進行,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調節合作中出現的矛盾與偏差,制定校企共建檢測實驗室的量化考評指標[12-13],充分發揮實驗室的功能。
市場經濟下的校企合作檢測實驗室,要求企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合作共建的框架下,要根據市場把握實驗室的建設方向,實現檢測項目的研發、更新與市場開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調整合作內容,拓寬校企合作共建檢測實驗室的檢測項目;在聯合申報各類項目及專利方面通力合作,實現共建檢測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14-15]。
[1]毛宇輝,王俊杰.校企“共建共享”實驗室運行管理研究——以環境專業為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6(1):92-94.
[2]張建峽,周英,趙致.校企共建地方高校專業實驗室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9):325-327.
[3]姜文彪,陳燁.實施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 強化實踐教學應用性[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1):356-358.
[4]邵紅艷,鄭春龍.校企共建實驗室的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7):119-121.
[5]陳登峰,趙亮,于軍琪.校企合作共建產學研開放實驗室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9):125-127.
[6]邢曉平.校企共建——地方院校化工類實驗室建設新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9):234-238.
[7]周俊,雷家勇,顏為向.校企共建實驗室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11):234-236.
[8]黃其秀,吳建青,劉粵惠,等.校企共建實驗室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10):143-144.
[9]林少波,韓西,魏偉.共建實驗室的項目化管理探討[J].實驗技術與理,2010(9):178-180.
[10]高惠玲,何予,李曉林,等.教學和科研一體化共建實驗室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9):181-183.
[11]郭偉鋒.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137-139.
[12]楊劍婷,時維靜,丁志剛.校企業共建實驗室 培養應用型人才[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4(3):25-27.
[13]李洋.高校實驗室協同創新平臺共建與共享芻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11):297-300.
[14]張濤,顧鋒,丁鵬.面向需求的實驗室校企共建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5):228-230.
[15]張利格,湯鵬翔.校企共建實驗室管理機制研究與改進思路[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0):248-250.
2016-07-26
安徽省卓越人才培養教育計劃“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2015zjjh036);蚌埠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校企深度合作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2015jyxm25);蚌埠學院實驗教學與實驗技術研究項目“校企合作檢測實驗室建設、管理及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2016syjx09)。
葛金龍(1976- ),男,副教授,碩士,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6)10-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