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涵是: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先富帶后富是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其后黨的歷屆領導集體提出了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發展成果的共享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
【關鍵詞】 共同富裕思想;共享發展理論;內涵比較
共同富裕思想和共享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初期,在傳統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轉變的過程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根本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共同富裕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具有基石性作用。共享發展理論是新形勢下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在堅持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礎上,提出的關于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繼承與創新。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和現階段黨的共享發展理論,由于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因而兩者的理論內涵也有差異。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涵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源于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普遍貧窮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上的普遍貧窮迫使鄧小平反復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命題。1985年4月15日,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副總統姆維尼時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1]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
1、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
鄧小平認為,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根本方向,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鄧小平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是關乎大多數人富裕的關鍵問題。鄧小平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論證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然結果。從歷史的角度看,鄧小平認為中國近代史證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從現實的角度看,鄧小平認為如果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只能實現少數人的富裕,而絕大多數人將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其后果就是會出現階級矛盾、區域矛盾、民族矛盾,就會產生激烈的社會動蕩。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從生產關系的角度進一步闡述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度保障的具體路徑,即堅持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鄧小平提出,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思路,一要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為共同富裕提供強大動力,二是要堅持公有制占主體地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國有經濟。
2、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
社會主義作為比資本主義先進的一種制度,其優越性要顯現出來,在生產力方面必須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多的物質財富,在生產關系方面必須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大多數社會成員手里,否則社會主義的較之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不但得不到體現,反而容易使人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質疑。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2] 1992年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發表重要談話時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F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人們通常以此來否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了澄清這一思想認識誤區,鄧小平指出,這一現象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造成的,從根本上說是歷史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大大縮短了我國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具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生產發展速度方面比資本主義快。
3、先富帶后富是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在發展方式上,鄧小平為實現共同富裕指明了具體路徑,即讓部分有條件地區和人群先發展起來,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和人群帶動落后的地區和人群,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的戰略構想,是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偉大創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基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分析,鄧小平認為當時歷史條件下我國不具備實現人民同時、同步富裕的物質基礎,對發展基礎和條件較好的地區和群踢,應給予一系列優惠政策,允許和鼓勵這部分地區、這部分人通過合法途徑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敖鉀Q的辦法之一,就是使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盵3]
為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接見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時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笨梢哉f,“三步走”戰略從宏觀上謀劃和指明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表。
針對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1988年鄧小平針對地區間的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了的著名的“兩個大局”的發展思想:即沿海地區通過對外開放得到較快發展的同時,要帶動內地更好更快發展;另一方面,當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應在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方面幫助內地發展。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核心是部分地區先富、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是實現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為了實現農村和農民的富裕,鄧小平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是否富裕直接關系到全體國民的富裕程度。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的肯定有力地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鄧小平認為,農村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解決農村溫飽問題,實現農民富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鄧小平在談到為什么改革從農村開始時說“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連溫飽都沒有保障,怎么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4]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始終把實現農村和農民富裕作為黨和國家的頭等任務。
二、共享發展理論的主要內涵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如貧富差距擴大、民生問題突出、環境破壞嚴重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面對新形勢新矛盾,在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礎上,黨的歷代領導集體提出了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發展成果的共享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的歷屆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共享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要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的新思想。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新目標。2003年,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5]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015年,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加明確地提出了共享發展的理念,指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敝链耍h的共享發展理論的內涵更加全面和豐富。
1、共享發展理論包含了人民共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內容
從內涵上看,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雖然也涉及到其他領域的內容,但主要是指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而共享發展理論既包含了經濟方面的發展成果,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發展成果的共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基本國情決定了當前共享發展成果的核心和重點仍然是共享經濟成果。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共享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成果的物質基礎。在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條件能夠得到基本維護和滿足的前提下,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主要體現在每個社會成員特別是社會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和財產能夠隨著經濟發展而普遍增加,在避免平均主義和兩極分化的基礎上將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2、民生是共享發展的重點
民生是實現共享發展的主要著力點。民生建設涉及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通過精準扶貧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分類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實現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提高教育質量,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實施農村轉移勞動力等措施促進就業創業,通過增收、擴中、規范、調節、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通過實現“全覆蓋”、解決“雙軌制”、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增強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措施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
3、各項具體制度的健全完善是共享發展的保障
制度具有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保障。與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制度不同,共享發展理論的制度安排主要是指操作層面的具體制度,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等。其中,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共享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在實現共享發展中發揮著根本性、基礎性的作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重中之重。針對勞動報酬占比持續走低,群體收入、城鄉收入、地區收入、行業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等突出問題,通過建立居民收入和經濟同步增長、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機制和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進一步縮小貧富之間不合理的差距。
【注 釋】
[1][2][3][4]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16.374.374.255.
[5]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277.
【作者簡介】
王瑞芳(1966-)女,山東招遠人,中共淄博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從事黨的理論和黨的建設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