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里所表達的群眾思想主要是:“情為民所系”,要以黨的先進人物為榜樣,心系群眾,要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服務群眾,尊重群眾;“權為民所用”,權力不是私人財產而是一種責任;“利為民所謀”,在思想上,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行動上,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關鍵詞】 習近平;《之江新語》;群眾思想;內涵
細細閱讀這本《之江新語》,能體會到書里的論點主張意蘊深刻、觀點鮮明。且突出強調了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路線。《之江新語》一書里的觀點絕對不是泛泛而談,更加不是空談理論。而是習近平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以及方法和立場去提出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積累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書中的內容,字字句句都表現出對群眾深厚的情感。習近平指出:黨員領導干部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全身心為人民辦實事、謀利益。他還強調,要從思想和感情深處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眾的公仆和學生;以人民滿意作為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1]
一、情為民所系
“善為治者,貴在求民之隱,達民之情”。作為中國共產黨人,需要寄情于人民群眾,做到情為民所系。在《之江新語》一篇名為《樹立五種崇高情感》短評里習近平強調到,情為民所系是權為民所用與利為民所謀的基礎。如果不能做到情為民所系,也就是說打不好這個基礎就很難真正意義上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1、以黨的先進人物為榜樣,心系群眾
在《樹立五種崇高情感》里習近平提出,要做到情為民所系就要以黨的先進人物為榜樣,學習和樹立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雷鋒同志的幸福感、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鄭培民同志的責任感以及錢學森同志的光榮感等五種崇高的情感。[2]領導干部不能為了獲得掌聲而去作秀,要認真踏實干事,將群眾的安危冷暖時時放在心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短評《心無百姓莫為“官”》中習近平更是以范仲淹、鄭板橋、杜甫以及于謙為例說明,從古至今,有能力有作為的“官”都以心系百姓為己任。
2、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服務群眾
我們黨的一切工作都致力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名黨員,若心里沒有群眾;那你也就脫離了黨,更不配做一名共產黨員。“群眾利益無小事”,對于人民群眾來說,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是大事。所以需要用真心和真情去切身感受去幫助。
3、做好群眾工作,尊重群眾
在具體的實踐中,要做好群眾工作,尊重群眾和重視群眾。在《群眾呼聲是作風建設的第一信號》這一短評中,習近平指出:堅持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以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工作重點,有什么問題就重點解決什么問題,群眾需要什么就重點幫助解決什么,真正讓群眾收益,是群眾滿意。[3]
二、權為民所用
1、權力不是私人財產
在《權力是個神圣的東西》一文中,習近平指出:正確行使權力,掌權為公、用權為民,則群眾喜、個人榮、事業興;錯誤行使權力,甚至濫用權力,掌權為己、用權于私,則群眾怨、聲名敗、事業損。[4]權力并不是誰自身擁有的私人物品與財富,其根源和基礎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也就是權為民所賦。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對權力的根源、基礎、性質以及其使用有深刻的正確的認識,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黨性修養,以為人民服務為己任,具備“權為民所用”的自覺意識。
2、權力是責任
權力是履行自身工作職責的必要手段,而履行自身工作職責與義務是行使權力的目的。習近平認為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擔任的領導職務看作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重托和責任。[5]
首先,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處理和掌握好權力與責任之間的關系。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的方式得當,就能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相反,如果使用的方式方法或途徑不當,例如出現濫用權力、以權謀私以及個人極端主義等問題,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有可能帶來不可想象的負面影響。
其次,要對自身的工作職責準確定位。要明確自己到底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責任感責任心。要做好人民的公仆,為人民服務。最后,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與掌握黨的指導思想以及相關理論,始終堅持群眾的所急所需是行使權力的立足點與落腳點。更要堅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從而在思想上不斷地提高自己。
3、權為民所用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主仆關系不容顛倒》這一篇短評中指出:黨員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領導干部的主人,這個關系任何時候都不容顛倒。[6]權為民所用,正是要求黨員干部在履行自身職責時要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兢兢業業、殫精竭慮;要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遺余力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
三、利為民所謀
義貴有功,公在利民。自習近平2012年就任以來,在其系列重要講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就是“人民”。在《之江新語》中更是字字句句都表現出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
1、在思想上,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習近平認為,為政者需要學與思,應該做到博學篤志、切問近思。要把為民如愛己般殫精竭慮,日夜牽掛,干出無愧于人民的業績。也就是說,要從思想上設身處地地為人民著想。樹立這樣的觀點是實現為民謀利的基本條件。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為官者,百姓的父母官,也就是說黨員干部所有的工作都應該致力于“為民”這個中心,堅持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即黨員領導干部不能只求自身利益,更不能脫離群眾甚至危害群眾,要做到一心一意謀發展,不遺余力為人民。
2、在行動上,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習近平在《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這篇短評中提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7]所有工作目的在于為民,重點在于辦事,這就需要考慮到:辦什么樣事?怎么辦事?能不能辦事?所辦之事從宏觀方面說,包括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微觀方面說,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保障以及教育就業等方面。解決好這些問題,社會將更加地穩定。這也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
群眾路線科學的表述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8]習近平在《之江新語》里所表達的群眾思想語言雋永、意義深刻,這些鮮明的觀點并不是空談,而是其為官的實踐經驗,更是對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結晶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央直屬機關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根本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
[2][3][4][5][6][7] 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 中國共產黨章程[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王韻詞(1993-)女,貴州貴陽人,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