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
【摘 要】 醫療資源配置中的供需矛盾是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通過“供給側改革”,從優化資源配置、政府宏觀調控、醫院自身管理、互聯網創新等四個方面來完善醫療資源供給,解決我國公共醫療資源的供需失衡、供需錯位的矛盾,提高醫療資源配置效率和醫療服務質量。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供需矛盾;公共醫療資源;配置策略
一、引言
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端和生產端入手,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結構中供給領域的改革,使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中央供給側改革政策提出后,社會各界對其進行了解讀,其內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供給側改革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經濟效益為歸宿,建立供給優先的經濟發展和增長方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優化產權結構、經濟領域中的國進民進、政府調控與民間資本相互結合提高市場競爭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產品質量等方面。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宏觀解決思路。當前,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放緩,逐步進入低速下行的新常態時期,經濟生活中各種資源逐漸顯示出供需不協調、不匹配、不平衡。供給側改革就是提出如何提供有效供給,將供給方的質、量、價等形成為需求者認可的供給,使資源實現最優配置。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公共醫療資源或者說公共衛生資源的供給側改革也成為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當前我國公共醫療資源配置供需矛盾凸顯,供給不足和供需失衡現象嚴重。特別是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就是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和醫療資源的供給和配置。供給側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現階段經濟的重大發展方向,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力、制度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對公共醫療資源配置來講,提高其供給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由趨利性回歸公益性、由粗放式擴張規模發展轉向回歸以人性化內涵服務,以質量為重、創新引領、精細化管理,就是對當前公共醫療資源配置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二、我國公共醫療資源供給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健康的日益重視,“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百姓詬病的主要話題,“醫患關系”也成為社會治理中焦點問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與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是我國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改革最大的障礙。公共衛生管理改革的機制轉變、制度創新、政策調整,都是圍繞醫療資源供給的矛盾展開。根據國家最新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理念,可分析得出當前我國醫療資源供給的矛盾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公共醫療資源供需失衡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來分析公共衛生資源供給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兩個原因:需求側旺盛的醫療需求和供給側提供醫療資源的乏力。
(1)需求側旺盛。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增長、醫療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觀念的轉變,我國公民預期生命大幅提高,社會公眾更加重視健康,對公共衛生資源的需求持續快速增加成為必然,據2015年統計,我國公民醫療保健支出增速居八大類消費支出的首位。與此同時,我國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和新農合的啟動,使得有病時能及時就醫,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就醫需求不再受到壓抑,“小病扛、大病拖”的陳舊理念一去不復返,快速釋放出旺盛的醫療資源需求。
同時,隨著現代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人類居住環境污染更加嚴重,人類健康面臨的威脅也更加嚴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環境污染導致100多種疾病,特別我國近來年大范圍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健康,也使得醫療衛生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2)供給側乏力。相對于需求側公共衛生資源快速增加的需求,供給側卻存在嚴重的短板。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區和人口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內公共醫療衛生資源短缺。特別是近年來大規模的新建各類新區、開發區,規劃時沒有配套的醫療資源;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特別是數量眾多農村居民,新農合的廣泛實施保障了農民可獲得基本醫療保障,解決了過去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大范圍內釋放出巨大的需求,農民紛紛到城區高等級三甲醫院就醫,導致優質公共衛生資源供需不足,旺盛的需求和短缺的供給成為當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2、公共醫療資源供需錯位
(1)市場化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公共醫療的配置遵循計劃經濟中以政府供給為中心的模式,政府提供了絕大多數的醫療資源,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領域較晚,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由于缺乏市場競爭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雖然政府承擔了提供醫療資源的主要責任,但政府公共財力和供給能力有限,政府投入社會醫保的經費逐年大幅增加,但在醫療資源投入方面卻嚴重不足;同時由于醫療自身的特性,民營醫院在人才、技術上均處于劣勢地位,辦院場地難找、人才難引進、行業難自律等問題成為制約民營資本進入醫療資源配置領域的關鍵因素,民營醫院的發展受到了束縛。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某種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將會導致價格的上漲,也即“看病貴”,但市場機制將會促使供給的增加,從而達到均衡狀態。但由于醫療資源的配置不是由市場的力量來完成,仍按照計劃經濟的思維來配置資源,就會出現當前的供需失衡。
(2)地區失衡。據北京市2015年統計,平均每天有70萬左右的外地人進京看病,北京市三級以上醫院的就診群體三分之一來自外地。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務資源的區域間配置不均衡,經濟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以陜西省為例,西安市常駐居民800余萬人,擁有三甲醫院40余所,其他地級市幾百萬人基本上只擁有一所三甲醫院,導致大量農民紛紛到省會城市看病,甚至每通往省會的大巴車上,至少一位乘客的出行目的是看病,由此可見,我國醫療資源地區失衡的嚴重程度。
不僅僅是城鄉之間不均衡,城區內部也存在嚴重不均衡。以西安市為例,大量的三甲醫院集中在老城區城墻以內,城西老工業區、城北新建城區三甲醫院幾乎為零,在城市規模快速擴大時更為嚴重,導致老城區大型醫院附近交通擁擠,居民出行困難,新城區居民看病距離遠,看病問題越來越突出。
三、供給側視角下公共醫療資源配置策略
我國當前公共醫療資源的配置要從供給側視角入手,通過供需錯位的調整和供給短缺的補充,化解當前公共醫療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
1、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效率,提高供給效率
市場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政府要適當放權,要革除“管辦合一”障礙,按照市場規律來配置資源。一是要推動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鼓勵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正當競爭,通過競爭推動公立醫院提高管理水平、改變服務質量,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的就醫需要。二是把握醫改形勢,全面推行醫院、醫保、醫藥“三醫聯動”體制改革,實現大衛生健康管理模式。全面落實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破除以藥養醫,實行醫藥分開機制。醫院還應積極與基本醫療保險機構聯動,將三保合一管理模式推行開來,完善醫保支付系統,提高醫療資源配置的效率。三是開創跨等級、跨行業、跨地域合作意識,促進機構之間協同,醫院可考慮與定點高校聯合成立培訓基地,加強醫院科研力量,提高醫療水平。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習、交流、合作,進行疑難病癥的遠程治療,增強先進醫療資源的互通,提高醫療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2、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功能,提高供給公平
醫療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級別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實行分級財政體制,使得經濟發達地區財政投入較多,醫療衛生資源發展迅速,屬于優質醫療密集區,而中西部地區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同時城鄉之間、不同規模醫院之間也存在嚴重的不均衡問題。各級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時,積極推行分級診療的開展,構建協調機制。公立醫院應推行醫聯體等跨等級醫療合作,積極響應分級診療制度,讓患者在雙向轉診之間自由選擇,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真正實現小病基層看、大病精細看。大型三甲公立醫院應鼓勵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帶動優秀的醫生有序流動,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根本性問題,也能解決醫療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
3、發揮醫院管理自治功能,提高供給質量
隨著旺盛的就醫需求,公立醫院粗放式的規模擴張,導致公立醫院管理水平嚴重下滑,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質量下降,患者就醫體驗較差。醫院往往重視擴大基本建設規模,單純追求大型醫療設備資源的配置,在醫院規模迅速擴張的情況下,各項檢查費用增加,耗材,藥品的購入也相應增加,醫院收入大幅提高,醫院過分注重收入的形成,績效管理偏重結余導向,在管理上忽視了醫療成本控制分析,也忽視了應有的公益性,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政府各職能部門應加強對公立醫院的監管,落實公立醫院的年度考核與評價機制。財政部門年度投入和補助與公立醫院的考核結果相掛鉤,則能達到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協同管理作用,從而提升醫院管理者的高度責任感,并可進一步推進和加強公立醫院整體管理水平,發揮醫院服務性、公益性特性。通過成本核算、控制、與分析,將成本管控融入醫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中,實現成本管理的動態化、科學化,從成本分析中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和管理漏洞,通過強化成本管理,提高醫院效率,實現醫院的降本增效,從而提高公共醫療資源的供給質量。
4、發揮互聯網+醫療優勢,拓寬供給空間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醫院管理模式要結合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在管理創新方面狠下功夫。互聯網+時代,給醫院管理帶來了極好的機遇。《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全面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推動全民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管理模式。未來無論是電子病歷、醫生查房、醫療信息推送,各項健康的數據分析,強大的網絡系統都能滿足醫院全方位管理需求。互聯網+醫療這一新模式,體現在醫院網上掛號、微信平臺預約、掌上醫院、遠程診療等諸多方面,真正實現醫院管理模式的轉變,打造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型”醫院。同時互聯網將會提高醫療信息的透明度,緩解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系列問題。
四、結束語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公共醫療資源配置應從效率、公平、質量、空間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解決供給不足和供需錯位的矛盾,政府、社會、醫療、患者之間協同共享,提高醫療資源的配置水平,提供精準化醫療服務,才能讓老百姓享受質優價廉、安全方便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 鄧念國.公共服務如何實現精準化供給[N].學習時報,2015-12-07.
[2] 邵宇.供給側改革---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J].新金融,2015(12).
[3] 李智.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
【作者簡介】
胡 榮(1973-)女,陜西漢中人,任職于西安市第三醫院,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醫院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