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闡述了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了淡水養殖過程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了防治措施。要健全法律法規,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加強養殖廠的生態管理,引導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推廣健康、科學的淡水養殖技術。
【關鍵詞】 淡水養殖;環保問題;應對措施
淡水養殖是指利用湖泊、江河、水庫、池塘及其他內陸水域飼養和繁殖水產動物(魚、蝦、蟹、貝類等)及水生經濟植物的行為。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已有2000多年的淡水養殖歷史,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內陸的廣大農村地區。目前,我國淡水養殖面積、產量都居于世界首位。
一、我國淡水養殖業的現狀及前景
近幾十年來,我國淡水養殖業迅猛發展。一是養殖面積快速擴大,二是養殖投入快速增長,三是投入勞動力的增長。[1]伴隨著養殖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淡水養殖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工繁育技術不斷突破、水產育種技術不斷創新、水產養殖種類日益豐富,養殖飼料配方技術日益提高,病害防治技術日益成熟,高產、科學養殖體系逐步形成,我國的淡水養殖科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是,在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環保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如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化學藥物從而破環生態平衡,養殖過程中因為技術、經驗等原因造成病害爆發破壞水體健康等。
雖然存在種種問題,但是我國的淡水養殖業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如今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動力只能是依靠科技進步,在發展淡水養殖業的同時注重對周邊生態系統的保護。
二、淡水養殖過程中的環保問題分析
1、養殖過程中對自身養殖水體造成傷害
水體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業污染源的來源之一。目前,我國水產養殖產量的迅猛增加消耗了大量資源。我國淡水養殖大多采取高密度的養殖方式,養殖過程中勢必會大量投餌甚至過量投餌,這不僅會惡化水質還會造成養殖水體富氧化嚴重從而對水體形成破環;同時過剩餌料、養殖動物的排泄物和生物殘骸也會在水中分解并且消耗溶氧從而產生氨氮。[2]這樣一來,水中的溶氧減少氨氮上升從而使水質惡化導致養殖水體環境的自身污染。除此之外,為了提高養殖生物的生長速度及產量,我國每年會向河流、湖泊等施入大量的有機肥和人畜糞肥,極大增加了養殖水體的有機負荷。
2、養殖過程中對水體底質的影響
養殖過程中需要投放飼料,但是飼料存在懸浮性差的特點這就使得沒有被水產動物攝取的飼料顆粒會沉入水體底部,而水產動物排泄出的糞便、代謝產物等也會沉入水體底部。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底部的堆積物會越來越多。一方面,這些堆積物積在水底會促使水體內的微生物加強活動,增強氧氣的消耗量,同時在缺氧的狀態下會產生氨氣、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在高濃度的狀態下會造成生物體的死亡;另一方面,這些積聚在底部的污染物在一定條件下會被重新釋放,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水體環境。[3]
3、養殖過程中對周邊自然水環境造成損害
水產養殖廢水是對周邊自然水環境造成損害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投入、高產出的養殖模式造成了養殖水體的迅速惡化,而嚴重污染的養殖水體往往不經過處理或經過初步處理后就會排入周邊自然水體造成周邊水體環境的污染從而引發藍藻和赤潮。水產養殖污水含有大量的病菌、細菌、藥物殘留及大量其他有害物質,養殖污水進入自然環境不僅對周邊自然生物的生長、繁殖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引起水產動物的疾病暴發造成大面積死亡,破環生態平衡。
4、養殖過程中化學品殘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隨著淡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水產品病害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高。一些化學農藥(敵百蟲、漂白粉、除蟲菊酯等)和抗生素(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四環素類等)被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過程中來控制病害,在實際飼養過程中也常常濫用違禁藥物。除此之外,還會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引誘劑或者促進生長劑等以促進養殖作物的生長、防止疾病。這些藥物和添加劑的使用會對水體環境乃至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一是頻繁使用添加劑和藥物會提高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養殖者的用藥量日益增加,造成水體環境質量下降。二是化學藥物不合理使用在殺死有害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水體環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造成水體環境的微生態失衡。三是這些藥物和添加劑及其代謝產物在水體環境中能有很長時間的活性,不僅污染水體環境還會對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產生影響,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破壞生態平衡。同時這些藥物及添加劑會侵入水產品體內,威脅消費者的健康。
三、淡水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措施
針對淡水養殖對水體環境及周邊生態系統的影響,我們務必采取科學的方法和得力的手段來消除其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以確保淡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1、健全法律法規,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
(1)制定淡水養殖用水及污染物排放標準。在水產養殖管理上,我國有關部門應制定淡水養殖用水及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各類排放物、污染物的排放標準進行說明。要提升污染物排放標準,以不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活為出發點,高起點、高要求制定適合國內、國際淡水養殖的標準來減少污染物排放,對違規排放行為進行嚴懲。
(2)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要保證淡水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加強養殖業執法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規范化、專業化的執法隊伍。執法隊伍不僅要具備執法知識更要具備相關水產養殖專業知識,對疫情檢驗、養殖水體污染取證、藥物殘留檢驗進行有針對性、有效地檢查。要加大對淡水養殖水域環境的監督執法力度,對飼養情況、用藥情況,水產品培育、生產到上市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嚴格依法進行管理。[4]對養殖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尤其是破壞環境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破壞環境的違法成本。
2、加強養殖廠的生態管理,引導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1)提高養殖從業人員環保意識。養殖從業人員環保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作為養殖戶來說最關心的是經濟效益,對環境保護不是特別重視,這也是導致淡水養殖業環境惡化的原因,因此提高養殖戶的環保意識已經刻不容緩。一方面,國家要加大環保教育投入力度,實施教育均衡化,尤其要加強對落后地區淡水養殖區域的支持;另一方面,在養殖戶中開展水產養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法律意識。
(2)規范養殖戶養殖行為。要使淡水養殖業能可持續發展,就要進一步規范養殖人員的養殖行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使用飼料不僅要營養配比合理,還要根據所養水產物不同的生活習性、不同的水體特征來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以提高水產動物的抗病能力。在飼養過程中要避免過量、過度喂養,不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添加劑。要及時清理殘余餌料減少餌料沉積對水體底質的影響;合理確定休藥期,最大限度減少藥物殘留的危害。[5]
3、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推廣健康、科學的養殖技術
(1)改造養殖地生產條件。魚池等水域是淡水養殖業的主要場所,養殖水域環境的好壞也決定著周邊生態環境的好壞。淡水養殖需要投喂大量的飼料、需要施肥,再加上水產動物的排泄物及投喂的殘餌在水底沉積容易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6]因此要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使養殖地達到穩定高產、環保的要求。堅持每年冬季清淤、平整底部、清潔環境,這樣做既可以清除底質的有機物減少其對養殖環境的污染還能消滅病原體。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建立養殖水域配套改造機制,提高養殖水域的產出效率、有效保護環境。
(2)嚴格做好飼養管理。淡水養殖水產動物通過攝食來生長發育,若喂養不合理不僅會影響產量,還會對自身水體和周邊生態造成破環,因此在投餌、施肥上要做到科學投喂,嚴防病從口入。要選擇好的餌料,看水施肥,變質腐敗的餌料堅決不用;要及時清除殘余餌料防止陳積水體底部;要根據天氣、水質以及養殖水生物的特性適時調整,既不多投喂也不少喂。
(3)科學預防病害。目前,我國淡水養殖業病害呈蔓延趨勢,水產動物病害加劇不僅會造成養殖戶損失更會對養殖水域造成巨大破壞。因此,要積極、科學預防病害。在病害的預防上要注重科學性,加強針對性。一是對養殖水體、餌料、工具等進行嚴格消毒;二是加強對水質的調控,保證水環境主要分子相對穩定,有效抑制病原體,創造有利于水生物生長的環境;三是及時更換新水或及時沖水,始終保持水體的良好狀態。[7]
(4)提高養殖水排放處理技術。養殖排放水處理不當,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對養殖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在養殖過程中,不同的養殖產品、不同的養殖階段、不同的養殖條件下所排放的養殖污水的指標也各不一樣。要利用多種生態技術,將現有排水溝渠改造為生態溝渠,避免養殖廢水直接排放,優化養殖水域環境。
【參考文獻】
[1] 董雙林.高效低碳—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水產學報,2011(10).
[2] 聶湘平,王翔,陳菊芳.水產養殖與有毒有害污染物殘留及其環境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4).
[3] 邊蔚,王路光,胡曉波,田在鋒,李艷華,陳新永.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及污染防治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6).
[4] 魏友海.我國水產養殖發展的幾點思考與對策[J].科學看點,2005(12).
[5] 周懷東.保護與改善我國水環境的戰略思考[J].水利水電技術,1998(10).
[6] 石華中.完善我國養殖業污染管理的探討[J].中國漁業經濟,2010(02).
[7] 馬陳.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08(08).
【作者簡介】
蓋春雨(1976-)男,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學位,德州市德城區水產局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淡水養殖工作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