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樂都區為例,總結了青海省開展農村邊遠山區兒童早期教育取得的成就,剖析了面臨的困境,探討了促進農村學前兒童教育發展的對策:高度重視,營造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學前教育發展活力;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學前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健全用人機制和學前教育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青海省;樂都區;農村邊遠山區;兒童早期教育;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兒童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人生階段,我國自80年代以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兒童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并有了較大發展。201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但是,從整體上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困擾,我國農村尤其是邊遠貧困山區的兒童早期教育和發展特別欠缺,如何才能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兒童早期教育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青海省樂都區作為西部貧困地區對兒童早期教育具有開創性的探索和嘗試,山區“早教點模式”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本文以青海省樂都區成功開展的早教模式為調查和研究的重點,通過積極總結經驗,剖析困境,力圖更好的促進農村貧困地區學前兒童教育的發展。
二、樂都區農村邊遠山區兒童早期教育模式的基本情況
樂都區是青海省海東市轄區,全區19個鄉鎮,其中5個處在“兩山夾一谷”的河谷地帶,其他14個鄉鎮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人居分散,交通不便,山區經濟落后。2009年之前全區山區學前教育幾乎是空白,近70%的兒童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幼兒只能接受學前一年的教育或不能接受學前教育。2009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青海省樂都區合作了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項目—“幼兒學前教育項目”,目前形成了“城區集中辦高中,川水中心地區集中辦初中,鄉(鎮)所在地集中辦小學,中心村辦好教學點和學前教育”的辦學格局。
三、樂都區農村邊遠山區兒童早期教育模式的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1、成功經驗
(1)注重頂層設計,合理布局。樂都區根據貧困邊遠山區實際,按照“分地區、分層次、分階段”的原則和“群眾有需求、條件能具備、擴大覆蓋面、提高普及率”的要求,確定了學前教育發展思路,其中山區以南北兩山以行政村為單位,依托村校閑置校舍改建幼兒園,興辦農村學前教育,形成以村小學為依托,努力形成以鄉鎮中心幼兒園為龍頭,以早教點為基礎的促進全面普及的辦學格局。2012年把早教項目改成山村幼兒園計劃,嘗試25人以上的早教點分班教學,將其建成鄉村幼兒園,提高辦學水平。
(2)立足區情,注重創新。樂都區是國家級貧困縣,有限的早期教育投入主要用于縣城,鄉鎮以下基本沒有投入。但是樂都區的早教點創造性的開展“走教”試驗,為散居山區的貧困家庭學齡前兒童所創辦的早期教育集中學習點,在沒有幼兒園的山區鄉鎮設立早教點,每個村只要超過10個孩子,就設立一個早教點,在特別偏僻、幼兒人數不足5人的自然村開辦早教光盤播放點,面向社會招聘志愿者,對三歲到五歲兒童以“走教”巡回施教的模式實行早期教育,同時也包括對孕婦和六周至兩歲的兒童實施營養干預,縮小起點差距,該模式為樂都區所獨有。樂都早教模式在青海15個縣和云南、貴州、山西、湖南、新疆等中西部部分省份貧困地區大面積推廣。青海省15個縣開辦巡回“走教”早教點899個,以解決農村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
(3)低成本運行,效益顯著。樂都區早教點主要依托鄉村小學教育資源,配備必須的桌椅、電教設備、以自制為主玩具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免費發放自編的鄉土教材,循環使用。將3至5歲幼兒按5人以上、25人以內混合編班,由鄉鎮中心學校統籌安排教師以走教形式為幼兒提供每周4次,每次不少于4小時的教育服務。師資隊伍主要通過公開招聘“走教”志愿者、小學教師轉型和兼職授課、縣級示范幼兒園優秀教師定期下鄉指導幼教工作等方式充實教師隊伍。目前,全區早教擴大到16個鄉鎮,早教點增加到140個,志愿者隊伍152名,早教點幼兒人數3400多名,實現了一點一人。早教點覆蓋人口占山區總人口的92%。樂都區學前三年入園率從2009年的48.2%提高到現在的95.2%,高出全省平均值近20個百分點,基本實現了普及目標。
2、面臨的困境
(1)基礎設施薄弱。樂都區早教點通常設在村小,將普通教室簡單改修成適合幼兒成長的環境,配套必要的教學設施,如DVD機、電視機、等早教點的條件很簡陋,玩具很簡單,沒有辦法給他提供食宿,整體上辦學條件還是很低。
(2)教師隊伍不穩定。樂都區正規剛畢業的教師工資有2500多元,早教點志愿者等教師每月1200元的工資,一年共支付“走教”老師1.8萬元,沒有任何福利,沒有“三金”,每月產生200-300元的交通費。早教志愿者工資水平低,沒有社會保障,致使早教教師隊伍人心不穩定,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經費保障問題突出。目前,青海“走教”試點所投入的資金絕大多數依靠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樂都區作為靠中央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的貧困地區,財政預算中支持擴大“走教”規模的開支十分有限,同時,學前教育也難以吸引市場化投資。因此,早教點設備和圖書購置及校舍維修費、正常運轉經費、志愿者、保育員生活補助、志愿者保險、教師培訓費、幼兒課間加餐補助等費用隨著早教點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成為早教點最大的困難。
(4)教學質量問題。目前,樂都區最缺乏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走教”模式成本雖低,但教學質量問題有待提升。首先,樂都區早教點目前招聘的152名志愿者學歷層次不一、專業不對口,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開展的教師隊伍培訓工作,效益并不突出。其次,政府提供的服務,往往部門分割,多頭管理,反而無人負責,資金來源不穩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走教”質量的提升。
四、加強樂都區農村邊遠山區兒童早期教育的對策建議
1、高度重視,營造良好氛圍
各級黨委、政府應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努力營造關心、支持、發展學前教育的良好氛圍,努力發展好學前教育。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促進學前教育改革和發展。
2、進一步激發學前教育發展活力
第一,進一步完善早教點教育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并舉的模式,明確教育主管部門對早教點工作的領導、指導和督導責任,明確審批和管理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消除批而不管或管而不批的現象。第二,各級政府盡快建立新的農村學前教育發展與保障機制。第三,加強創新,促進全區學前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3、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學前教育投入的長效機制
第一,各級政府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確保逐年有所提高,多渠道爭取項目和資金,添置設施設備,改善各早教點的教學條件,保持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第二,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實現早教點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第三,建立山區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對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的給予資助。
4、健全用人機制和學前教育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提高早教教師待遇。把早教教師隊伍建設納入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納入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整體方案,納入教師錄用工作計劃,納入教育系統優秀教師評選、職稱評定系列,使幼兒教師享受與中小學教師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第二,強化培訓。各鄉鎮建立學前兒童教育教師培訓中心,有計劃地培養、培訓學前兒童教育教師,提高學前兒童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第三,要求教師具有教學能力和知識更新能力,提升自我各項素質,逐步向“全能型”和“完整型”教師轉型。
【參考文獻】
[1] 陳大興.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的文化邏輯與現實沖突[J].教育文化論壇.2010.
[2] 馬戎,龍山.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 劉娟.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以四川阿壩州羌族自治州為個案[J].科技風.2015.9.
【作者簡介】
馬玉蘭(1976-)女,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種馬場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