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波波?李妮?郝明?李靜


【摘 要】 文章以陜西某國家級森林公園規劃環評為例,結合規劃方案特點和當地環境特征,按照《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130-2014)為技術依據,采用矩陣法識別了森林公園旅游規劃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環境質量以及社會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顯示自然生態環境影響最為明顯。因此,森林公園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植被保護、減少水土流失,人工設施和景觀建設中應與森林公園景觀相協調,避免和減輕旅游規劃的實施對原有自然資源和景觀的破壞和影響。
【關鍵詞】 森林公園;旅游規劃;環境影響識別
森林公園旅游開發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也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1]旅游規劃環境影響識別是指在分析旅游規劃的目標、規模、布局等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全面識別規劃要素對資源和環境造成影響的途徑與方式,以及影響的性質、范圍和程度。[2-3]旅游規劃環境影響識別是一種定性和宏觀的環境影響分析與認識過程,是從決策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4-5]本文通過陜西某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為例,從規劃環評的角度,結合規劃方案特點和當地環境特征,識別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
一、規劃概況及特點
陜西某國家級森林公園總規劃面積4358.5hm2。規劃定位是以“自然風景為依托,以森林生態游及養生體驗為核心”的綜合性山岳型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總體布局為核心景觀區、一般游憩區、管理服務區、生態保育區以及三大核心景區。遠期景區旺季日游客量約為10400人,住宿游客3900人。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內容包括旅游基礎設施規劃、景區項目規劃、旅游線路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等。
森林公園規劃特點一是以原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依托,對規劃區內道路交通、給排水等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同時新增若干人造景觀和人工設施等;二是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園區開發規劃,對環境的影響以生態景觀影響最為明顯,表現在規劃建設期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以及運行期景觀生態影響等;三是規劃方案中同時包含有生態景觀規劃、森林景觀營造和風景資源保護內容,在進行森林公園自然景觀資源開發的同時進行生態保護。
二、研究區環境概況
研究區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030~1547m。地貌屬于子午嶺石質低山丘陵區和黃土粱峁狀丘陵區的過渡區。研究區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區域植被茂密,植被覆蓋度較高。評價區林地全為人工林,其中防護林占96.6%,用材林占3.4%。喬木主要有油松、側柏、遼東櫟、槲櫟、麻櫟及銳齒櫟;灌木主要有虎榛子、黃刺玫、杠柳、小葉懸鉤子、柔毛繡線菊等;草本植物主要有披針葉苔草、艾蒿、臭草、沙參、長芒草、北柴胡、黃背草、紫菀等。
三、規劃環境影響識別
森林公園旅游規劃按照其規劃特點和當地環境特征,采用矩陣法對旅游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識別結果見表1。
表1 某森林公園旅游規劃環境影響識別矩陣
相關活動
影響受體 供排水
設施 景區道路建設 游客服務中心 人工景點景觀 旅游線路 生態保育
自然生態環境 土地資源 -①L● -③L● -②L● -③L● -②L● /
水資源 -①L○ / / / / +③L○
植物資源 -②L● -②L● -②L● -③L● -②L● +③L○
動物資源 -①S○ -①S○ -①S○ -①S○ -①S○ +③L○
自然景觀 -①L● -②L● -②L● -③L● -②L● +③L○
人文景觀 / / / -②L● / +①L○
環境質量 大氣 -①S○ -②S○ -①L○ -①S○ / +③L○
水環境 -②S○ / -②L○ / / +③L○
續表
聲環境 -①S○ -①S○ -②L○ -①S○ -②L○ +③L○
社會環境 社會經濟 +①L○ +②S○ +②L○ +②L○ +②L○ /
居民生活 +②L○ +②L○ +②L○ +①L○ +①L○ +②L○
農業生產 -①S○ -①L● -①L● -①L● / +③L○
注:+/-:正/負效應;L/S:長期/短期影響;○/●:可逆/不可逆影響;①/②/③:影響程度輕微/中等/嚴重。
根據識別矩陣,規劃實施將促進當地旅游及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同時生態建設規劃實施可以促進生態環保保護,為正面影響;但規劃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人工景觀景點等會對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其中以自然生態環境影響最為明顯。
1、對區域環境環境質量影響
規劃景區道路和人工設施、景觀等建設過程中地表開挖、土石方堆放產生的施工揚塵;施工生產廢水對水環境影響,施工機械及車輛運行產生的噪聲對野生動物影響;施工過程產生的棄土、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
森林公園在運營中停車場車輛產生的汽車尾氣、游客中心燃料和油煙廢氣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排風機等設備噪聲,進出停車場車輛噪聲以及游人喧嘩產生的社會噪聲對野生動物影響;游客游覽過程產生的生活垃圾,包括果皮、飲料罐、紙屑等。
2、對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影響
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主要表現在對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動物資源、生態系統和景觀等方面影響。
(1)土地利用。規劃方案中景點、管理服務設施、道路、人工湖以及小鎮等建設將永久占用土地,徹底改變原土地利用的性質,使區域內土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同時規劃實施過程中臨時占地會對土地利用造成短期不利影響。
(2)植被。規劃實施對地表植被改變主要是由規劃占用土地引起的,占地類型主要為林地,其次為耕地、草地、水域。規劃的實施將減少規劃區內現有林地、草地等植被的數量。
(3)水土流失。規劃實施對水土流失影響主要表現為規劃實施項目建設過程中基礎開挖、土石方堆放等導致水土流失。
(4)動物資源。規劃實施過程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是施工噪聲和規劃完成后游客游覽活動對周邊動物的干擾,在一定程度上隔離了野生動物的正常覓食、求偶、遷徙等活動,導致其活動范圍減少或遷徙。
規劃公園內營造人工水面約48.37hm2,在此過程中將進行河床開挖、河道截流、河壩修建等工作,將對原有水生生物造成侵擾。
(5)生態系統。規劃中景區建筑、道路以及小鎮等的建設會對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6)景觀生態。森林公園規劃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環保設施以及景區各景點建設會對原有自然景觀中形態、線性、色彩和質感等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3、對區域社會環境影響
該規劃方案中對社會環境影響主要是對文物和周邊村民生活影響。規劃方案中存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窟一處,規劃擬對其進行修葺擴建形成景區,有利于文物保護。規劃的實施對于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旅游資源發展以及生態效益方面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規劃實施占用耕地64.81hm2,會對當地農業生產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環境影響識別作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旅游規劃的環境影響分析評價以及最終的評價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對某國家級森林公園環境影響識別,確定其顯著環境影響為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表現在規劃建設期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以及運行期景觀生態影響等。因此,森林公園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植被保護、減少水土流失,人工設施和景觀建設中應與森林公園景觀相協調,避免和減輕旅游規劃的實施對原有自然資源和景觀的破壞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建春,任麗軍.旅游景區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錦屏山旅游規劃為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1)87-90.
[2] 鐘林生、徐建文.旅游規劃的環境影響識別探討[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17(5)814-818.
[3] 國家環保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130-2014)[Z].2014.
[4] 郝明家、袁笛,何長順.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理論與方法的初步探討[J].環境保護科學,2002.28(3)50-52.
[5] 張鐵亮、張杰、孫秀敏等.旅游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以大連森林公園東區發展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為例[C].第二屆全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與管理優秀論文集,2007.271-277.
【作者簡介】
岳波波(1982.9-)男,陜西臨潼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評價與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