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泰安市泰山區為例,闡述了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與利用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要加大對文化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干部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完善資金保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和文化設施長期正常運轉;完善設施綜合利用方式,提高基層文化設施利用率;大力促進文化作品質量提升,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完善人才保障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活動水平。
【關鍵詞】 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成果;人民共享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全區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效果,泰山區大力投資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平臺,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全區文化事業顯著發展,呈現出了“網絡健全,品牌眾多,效果顯著,群眾受益”的特點,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但在設施的管理使用和文化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因此,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利用情況進行調研,提出進一步促進文化成果共享的對策和建議,提升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和文化發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一、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與利用現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近年來,泰山區抓住文化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以爭創“全國文化先進單位”為抓手,大力投資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平臺,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全區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1、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效果明顯,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已健全
(1)文化大廈的帶動示范作用已凸顯。2008年,投資7000多萬元,高起點規劃建設了集圖書閱覽、文化交流、文化培訓、大型演藝于一體,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泰山文化大廈,并充分發揮它的示范帶動培訓作用,優化了“兩館”的設施和環境,合理布局各排練廳、培訓廳(室),認真組織專項演出、群眾文化交流、文藝骨干培訓、青少年經典誦讀比賽等文化活動。目前大廈已成為全區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對于完善泰山區公共文化設施,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泰山區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區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街道(鎮)文化站硬件建設顯著,平臺作用初顯。近年來,泰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街道(鎮)綜合文化站這個承上啟下的文化平臺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高質量管理和服務。全區共投資1.3億元用于綜合文化站建設,總建筑面積達2.5萬多平方米,7個街道(鎮)全部建成高標準綜合文化站,內部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在全市處于領先水平,對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橋梁作用。
(3)社區(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布點全,已惠益民。先后實施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星級文化中心(大院)創建活動”等文化惠民硬件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區126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光纜鋪設任務,預設了光結點,實現率100%,達到全市第一的水平。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年數據庫訪問量達3000人次,向基層服務點提供文化光盤400余盤,培訓基層站點服務人員500人次。“農家書屋”已全覆蓋了全區126個行政村,每個農家書屋藏書均達到2000冊以上、音像電子出版物100本以上,報刊30種以上。農村電影放映工全面實現了每月每村一場電影的目標。社區文化中心、農村文化大院建設成效顯著,全區196個社區、村均建成了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其中五星級文化中心、文化大院62個、四星級35個,三星級以上文化中心、文化大院達到82%。
2、基礎設施利用效果明顯,多種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1)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豐富。本著“充分利用、創新形式、提升質量、擴大參與、形成品牌、惠益民眾”的原則,大力整合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基層文化設施,因地制宜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重點策劃打造了“新春民俗文化月、消夏文化擂臺賽、金秋藝術節、送文化下鄉”四大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連續成功策劃舉辦了由企業、團體、協會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八屆金秋藝術節活動。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遴選內容符合實際、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豐富了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2)專業文化活動效果明顯。重點打造了泰山民族樂團演藝和泰山文化大廈藝術展覽兩大專業品牌。依托泰山民族樂團,與多家高級別樂團進行合作交流,先后組織舉辦了赴臺灣文化交流演出、“泰山之約”兩岸三地音樂會等專場音樂會全市新年音樂會,并通過和中央民族樂團合作,于2011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泰山華韻”民族音樂會,提升了樂團的專業水平和社會美譽度。以泰山文化大廈為依托,與國家畫院等知名書畫單位聯合,先后組織舉辦了泰山書法論壇、中韓書法交流展、走進泰山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外國友人中國行”攝影展等30余次國家級、省級藝術展覽,提升了泰山文化的軟實力,打造了泰山文化大廈會展品牌。
(3)室外文體活動建設效果良好。按照“六個一”標準,在社區(村)大力實施文體小廣場建設工程,取得了較好成效,并多次作為現場迎接了省文化廳對泰山區爭創全國文化先進單位的檢查、中央媒體記者團的采訪等。以文體小廣場為主陣地,發揮區文化館、民族樂團的資源優勢,對文化帶頭人開展了合唱、廣場舞、鼓樂等方面的文化技藝培訓,提高文化帶頭人引領群眾文化活動的技能。持續不斷地開展了廣場舞大賽、莊戶劇團擂臺賽、我是籃球王等多項群眾文化活動,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同時,組織全區十幾支民間文藝團體,到農村開展送戲趕集文藝演出近百場,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
二、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與利用存在問題及原因
總體來說,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利用和公共文化活動開展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面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街道(鎮)文化站、社區(村)文化設施的利用率較低,不少設施閑置,街道(鎮)、社區(村級)公共文化活動水平還有待于提升。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部分干部思想觀念不適應
個別街道(鎮)、社區(村)干部對占領基層文化陣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保障基層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文化權利”意識淡薄,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并合理利用的自覺性不強,文化服務工作的重心還沒有實現由陣地建設向提高設施利用率和服務效能轉移。
2、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缺乏吸引力
部分街道(鎮)文化站、社區(村)的文化服務中心服務范圍較狹窄,局限于為群眾提供上網、打牌下棋、跳“秧歌舞”等“常規動作”,而在組織開展老百姓樂于接受、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方面,很少去下功夫、動腦筋,加之人才缺乏,能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數量、品種、質量、時間上都還不適應群眾需求,影響了群眾的參與度。
3、文化干部專職不專崗,其業務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因人手缺乏,街道(鎮)干部往往被調劑使用,一名干部往往身兼數職,專職不能專崗,這就導致文化站的免費開放無專人堅守、相關活動無專人組織。二是新進的年輕干部雖具有較高的學歷和積極工作態度,但不少人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缺乏對街道(鎮)文化站的管理能力,組織的活動也不太適合老百姓的口味,亟待培養和提高。特別是社區(村)文化中心,由于缺乏專業人才,更難以開展專業文化活動。
4、文化活動資金保障程度還很低
雖然近年來泰山區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總量逐年增加,但總體來看,與提升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進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而且這種投入還沒有建立在年初財政預算的機制基礎上,僅停留在單項文化活動,單項申請資金的形式上。提別是由于大部分社區(村)集體經濟薄弱,收入有限,很難拿出大量資金用于保障文化設施的運轉和文化活動的開展,自然就影響了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作用的發揮和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
三、提升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與利用效果的對策建議
要在深刻把握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的基礎上,堅持文化共享的理念,按照《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等要求,進一步提升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與利用效果。
1、加大對文化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干部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覺性
要通過廣泛宣傳,在全區干部群眾中形成公共文化活動雖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但對提高地方社會形象,提高公民素質,彰顯地方軟實力上有著不可替代作用的思想觀念,形成一種人人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社會氛圍。鑒于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設施利用率,提升文化活動水平和組織群眾參與活動上來。要在文化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上下功夫,精心策劃和組織一些富有當地特色、群眾喜聞樂見、互動性強、包涵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文體活動,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要在培育和提升當地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充分挖掘當地的鄉土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當地的文化能人和文化熱心群眾的作用,努力創造一批既有廣泛群眾基礎又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要注重文化品牌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開展富有特色的節會文化活動。
2、完善資金保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和文化設施長期正常運轉
區級、街道(鎮)文化部門要在年初制定好全年的公共文化活動計劃,預算好資金需求,并經過審計后報相關部門。區、街道(鎮)財政部門,要在年初制定財政預算時,足額預算出全年文化活動所需資金,并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而且要建立起隨著財政收入增長逐步增加的預算增長機制。要根據社區(村)集體收入薄弱的現實,各級財政每年都要預算撥付一定的設施運轉專項保障經費并隨著財政收入增加而增加,改變公共電子閱覽室因電費、寬帶費交不上、管理人員少等原因無法開放,文體器材因損壞修不起不能使用的尷尬局面。臨時品牌性的公共文化活動,要在政府撥付一定經費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市場運作,大力吸收社會資金注入,并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取得上級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
3、完善設施綜合利用方式,提高基層文化設施利用率
加強與黨建、科技、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整合,做好街道文化站、農村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等場所的免費開放,互聯互通,共享共建,探索打造街道(鎮)公益圖書館和“數字化”農家書屋。完善設施開放巡查制度、群眾滿意度走訪調查制度等規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利用情況在科學發展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納入街道鎮、社區村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目標考核。根據實際情況,適度配置街道(鎮)文化站、社區(村)文化中心電子閱覽室的電腦配置數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根據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和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適度適宜配置農家書屋的書刊,并積極開展“讀書月”等公益讀書活動,提高書刊利用率。根據現實情況,合理規劃社區(村)文體小廣場的建設,防止出現不必要的投資浪費。
4、大力促進文化作品質量提升,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一是在文化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上下功夫,精心策劃和組織一些富有當地特色、群眾喜聞樂見、互動性強、包涵傳統美德的文化活動,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要適應群眾文體活動由室內向室外發展的情況,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廣場舞大比賽,進一步推動廣場舞的普及和提高。二是在培育和提升當地文化品牌上下功夫,挖掘和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發揮當地文化能人和熱心群眾的作用,努力創造一批既有廣泛群眾基礎又與時代貼近的文化產品,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要注重文化品牌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開展富有特色的節會文化活動。三是設立獎勵制度,對文化建設中貢獻突出的人才、示范引領的項目、精典優秀的文藝作品等設立重獎制度,激勵文化人才和文化創新,讓基層文藝人才感受到體面自尊,調動他們創作高質量文化作品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5、完善人才保障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活動水平
設施建設是基礎,發揮利用好才是目的。而發揮利用好設施作用,關鍵在于開展活動。而開展好活動,核心在于人才。要培養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熱愛基層文化事業的文化站長隊伍,明確文化站長的編制崗位,杜絕混編混崗使用,徹底改變文化站長“萬金油”的邊緣地位和尷尬處境。要結合年度招考,有計劃的適度招入部分文化專業人員,逐步提高文化從業人員的專業比例。要發揮好區文化大廈、街道(鎮)文化站的示范培訓作用,為基層大力培養一批鄉土藝術家、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和文體小廣場活動帶頭人,建設一支“不走的基層文化隊伍”,鼓勵他們積極組織開展文化活動。要組織引導民間文藝隊伍到基層文化活動場所開展群眾文藝演出巡演活動,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水平,彌補專業文藝院團和文化館、文化站等機構因編制受限或經費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服務缺位,更好的服務于基層群眾,逐步提高群眾的參與度。要設立獎勵機制,對文化建設中貢獻突出的人才、示范引領的項目、精典優秀的文藝作品等設立重獎制度,激勵文化人才和文化創新,讓基層文藝人才感受到體面自尊,讓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文化創造力競相迸發,進而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 張彥博,劉惠平,劉剛.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與服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
[2] 戴珩.創新與跨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前沿報告.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3] 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人民出版社,2015.1.
【作者簡介】
尹偉華(1978-)女,山東泰安人,講師,從事政治學、黨建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