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邱建明?張在奎?于萍?馬長松?高乃堯
【摘 要】 本文探討了在“8S”管理模式下,提高護理學生床邊綜合能力的方法和效果。其方法是:隨機抽取5個班學生為常規組,實行常規管理;5個班學生為實驗組,推行“8S”管理模式。比較兩組學生的床邊綜合能力,得出的結論是:“8S”管理模式的干預,能提高在校護理學生的床邊綜合能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 “8S”管理模式;護理學生;床邊綜合能力;培養
床邊綜合能力是指護士在臨床護理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其核心能力可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交流溝通以及應急處理等能力。
有研究顯示:低年資護士(工作年限≤5年的護士)床邊綜合能力存在的問題較多。比如:操作流程不規范(操作前后不洗手,操作中操作后忘記再次核對);溝通能力欠缺(對患者的稱呼不合理,溝通時表情僵硬、語氣生硬);病情觀察和應變能力不足(遇到突發情況,束手無策)等。[1]
低年資護士的床邊綜合能力欠佳,已經影響到整個護理的質量。現在的解決辦法一般是護士入職后,醫院采取院方培訓和高年資護士傳幫帶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這種解決辦法一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二是存在著一定的護理風險。[2-4]因此,探討如何另辟蹊徑的提高低年資護士的床邊綜合能力就顯得很有必要。濰坊護理職業學院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嘗試從源頭上抓起,提高護理畢業生的床邊綜合能力,從2011年開始將“8S”管理模式引入到學校管理中,8S就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TKETSU)、素養(SHTSUKE)、安全(SAFETY)、節約(SAVE)、學習(STUDY)八個項目,因其古羅馬發音均為“S”開頭,簡稱為8S,對床邊綜合能力培養進行干預,并對引入前后學生的護理安全意識情況進行了對比,效果明顯。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從本院護理系2011級五年制大專護理專業(生源為初中畢業生)20個班級中,隨機抽取5個班246人(其中男生13人)為實驗組,推行“8S”管理;隨機抽取5個班級238人(其中男生11人)為常規組,進行常規管理。兩組學生無明顯差異。2016年5月,學校舉行“5.12”國際護士節大賽,對兩組學生的床邊綜合能力進行比較。
2、評價方法
評價內容包括:理論知識、操作能力、護理程序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安全防范能力、應急處理能力、人文關懷能力七個方面,每項均為100分。理論知識采用筆試;操作能力、護理程序應用能力兩項采用現場操作;溝通能力、安全防范能力、應急處理能力、人文關懷能力四項采用情景考查的方法。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并進行相應的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
1、結果
實驗組護生的考核結果明顯高于常規組。
2、討論
(1)運用“前4S”管理,注重顯性能力的培養。規范整頓,讓物品“各得其所”。整理是基礎,讓學生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以及實訓物品,并達到“8S”管理要求,首先將要用的和不用的加以標示;要用的試驗品、工具等要擺放整齊有序。在整理的基礎上,要注意保持,以制度來維持成果。目的在于創造一個窗明幾凈的環境。
知識技能的講授,做到“必需、夠用”。打牢專業知識技能基礎,這是保證護理畢業生能力強的前提。專業知識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操作技能要強調實用性。高職護理畢業生為初中畢業生,基礎課程的設置應該淺顯易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突出對核心知識的講授,深入淺出,不可以偏難偏深,但要保證課時的數量、授課的質量。操作技能要突出對高職護理畢業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規范護理學生的操作,通過“5·12”國際護士節的開展以及每年定期舉辦護士技能操作大賽等方式,以比賽強化訓練,達到提高操作水準的目的。
(2)運用“后4S”管理,注重隱性能力的培養。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一是專業課、人文課程的設置,注重自由組合。可以將護理教育課程分為語數英等普通類、心理健康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公共類,以及基礎課等專業類三大模塊,課程的實施,可采取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辦法,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效組合。二是人文知識的教學要滲透到其他教學中。要注重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的融會貫通,把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盡量滲透到教學的其他環節,達到潤物無聲地提高護生人文修養的目的。三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素養的高低,依托的是師資隊伍的素質,在師資力量的引進上,要著重引進既有扎實專業知識,又有豐富人文知識的雙師型教師,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使他們安心教書,甘心育人。
案例和見習相結合,強化突發性護理安全應對能力。護理專業在校生,還沒有走出校園,自然不會遇到臨床護理中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各種新情況。為了讓她們少走彎路,一是可以考慮將在醫院曾經發生過的真人真事作為一個個案例做成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二是適當延長學生到醫院實踐的時間。現在的護理專業教學模式是四年在校的理論學習(包括校內實踐),最后一年到醫院等進行為期8-10個月的臨床實習。本院結合自身實際,大膽進行改革,在學生四年的時間,探索周一到周三在校學習理論,周四到周五到醫院見習的模式,第四年的邊理論邊見習。見習期間學生以獨立個體進入單位,當她們遇到類似突發事件時,能根據積累的案例處理方法變通處理。這種理論聯系實際做法,可以使護士在真實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能學到一些在書本上見不到的知識,這更有利于其床邊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案例作為警示教育,借鑒經驗,吸取教訓,可以從理論上給護理學生安全教育的預警,護理學生到醫院見習時,當遇到類似突發事件時,她們根據頭腦中的意識,就不會茫茫然不知所措,而是根據積累的案例處理方法變通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效果會越來越凸顯,久而久之,會水到渠成的形成護理安全防范意識,最終內化為職業所需的優良職業品質,從而降低突發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三、結論
床邊綜合能力作為學生職業素養評判的重要指標,是衡量一個畢業生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床邊綜合能力作為一種復合型能力,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護理院校作為培養護理畢業生的場所,對提高護理的服務質量有重要意義。提高護理畢業生素質與能力符合現代護理發展要求,也符合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艷,姚旭.年輕護士床邊綜合能力的調查分析[J].當代護士,2016.
[2] 金玉梅.床邊考核模式在新護士綜合能力考評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
[3] 林丹.床邊綜合能力考核在護士規范化培訓中的運用[J].福建中醫藥,2013.
[4] 李麗萍,劉艷.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培訓模式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3.
【作者簡介】
劉海波(1963.4-)男,漢族,山東諸城人,濰坊護理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學歷,現主要從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