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
【摘 要】 本文闡述了中國目前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探討了運用大數據優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路徑選擇。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完善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法律體系;在完善中國企業的環境技術標準基礎上,建立數據集成和共享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數據分析系統。
【關鍵詞】 大數據;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路徑
一、引言
2016年4月17日,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報道震驚全國,上市公司諾普信控制的常隆化工廠的土地污染導致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近500名學生出現身體異常。而該公司于2014年曾被訴訟并支付環境整治費。
紫金礦業等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事故仍記憶猶新,新的環境污染事故仍然層出不窮。根據環境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至今,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事故的發生次數呈現上升態勢,其中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嚴峻的領域。
2016年2月,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包括中國鋁業等央企在內的141家上市公司在2015年超標排放污染物,尤其是化工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而這141家公司中只有28家公司對此進行了信息披露。而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上市公司應公布包括污染物排放、資源消耗、環境管理等環境信息。
二、中國目前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2015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55條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眾披露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第62條違反本法規定,未公開重點排污單位或者未如實披露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環境保護部門責令公開,并予以公告。
而2007年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和2008年《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都要求企業及時、準確的公開其環境信息。2014年修訂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鼓勵企業積極主動披露履行環境責任,包括公司在污染防治和控制、加強生態保護中采取的措施;屬于國家環境保護部門規定的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應按照有關規定,披露其在報告期內的重大環境問題和環境信息整改。根據證監會的規定,新股發行審計注重對環境問題的審計,包括:在招股說明書中詳細披露發行人的生產管理和投資項目符合國家環保要求,擬上市公司最近3年的環境保護投資相關費用,實際運行的環保設施和環境保護支出;生產環境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環境規定,是否曾發生環境事故,治理污染設施的運行是否有效,對環境保護設施的養護和日常的污染治理是否符合相關技術規范;當擬上市公司發生環境事故或因環境問題受到處罰,是否詳細披露了有關情況,其保薦機構和發行律師是否就此事件構成重大違規問題發表意見。
現行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規政策規定有效的推動了我國企業,尤其是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對中國A股上市公司中的重污染行業企業所披露的環境信息進行分析發現,根據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重污染上市公司大部分披露其環境信息,但環境信息披露中的定性描述,即文字描述較多,而定量描述偏少;主要披露的內容是環境管理和環境治理信息;對環境方面的負面信息,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均傾向于不予以披露,即存在報喜不報憂的現象;不同行業披露的環境信息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不斷完善有利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但環境信息披露的數量,尤其是信息披露的質量仍然距離公眾期待有著較大的距離,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運用大數據優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路徑選擇
在大數據時代,全球對數據挖掘技術越來越重視,由于數據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完善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制度規范成為可行的選擇。在數據“多維”時代,充分利用大數據對企業的環境信息進行披露具有以下優勢:第一,可靠性。以往企業披露的環境責任信息往往突出其一定時間內的某些活動,缺乏對企業生產和管理中環境責任信息的持續性描述,這導致企業環境責任信息的不連續性,而在大數據環境中可以對所有相關的數據進行整體分析,得出一個完整的信息組,更好的反應環境信息的真實性。第二,多樣性。傳統的環境責任信息披露中,由于數據的可能缺失,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很難對企業的環境責任活動進行識別和衡量,而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載體和方式是多樣的,可以以各種形式反映信息,有助于提供完整的企業環境責任信息內容。第三,可追溯性。在反映企業環境責任信息的路徑上,由于缺乏控制機制,難以實現信息的跟蹤,而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可以被記錄在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數據之間的分析為企業環境信息提供了可追溯性。具體運用大數據優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路徑如下:
1、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完善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法律體系
在運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充分整合現行國內環境保護部門、國資委、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證交所等各部門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厘清我國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在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相關法律規范的基礎上,在現行《環境保護法》規定的框架下,進一步規范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清晰界定企業環境信息應公開的內容,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主體、環境信息披露義務的主體進行明確規定。建議由環境保護部門牽頭,聯合國資委、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證交所等相關部門,對企業環境信息報告的具體實施標準或具體實施準則進行擬定,明晰界定企業環境責任報告要素及其內涵、企業環境信息報告的設計體例等,建議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中應盡量使用定量性信息披露,提高企業環境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企業編制環境信息報告的可操作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一步完善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法律體系時,需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監督和處罰機制。以2015年的上市公司魯抗醫藥因環境問題受到處罰為例,其將含有抗生素的廢水排到主要河流中的行為極大的危害了公眾健康,進一步惡化了我國的抗生素濫用問題,但該企業僅僅被環保部門處罰了5萬元,基本未能起到懲戒作用。在以經濟建設為綱的時代,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及相關處罰受到忽視,但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今天,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及處罰措施,完善訴訟體制,進一步發揮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在內的監督作用,大幅強化處罰和懲戒力度是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必然路徑選擇。
2、在完善中國企業的環境技術標準基礎上,建立數據集成和共享機制
環境保護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參照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環境技術標準,開發統一規范的環境信息技術標準和規范,對環境信息質量標準、監管環境信息要素及其識別與測量、環境信息呈現、標準定量分析技術的所需資源和污染的度量進行規范。制定大氣、水、土壤、污染源、噪聲等統一的監測標準,同時建設全國統一的環境監測信息數據平臺,由環境保護部門根據環境保護法規定發布環境質量和其他企業環境信息,以滿足公眾的環境權益。
3、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數據分析系統
中國已建立了超過兩千個環境監測站,監測人員近6萬人。我國所有省級監測站都配備了高水平的水質分析設備能力,所有城市監測站均具備進行空氣、水、噪音等環境質量的監測能力。但環境監測的信息感知系統和數據集成分析系統仍有待建設,才能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有針對性的進一步完善我國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工作:首先,通過網絡化、智能化、云計算等技術,構建環境監測信息感知系統,以實現各類監控設備的信息融合和共享,更有利于對未履行披露環境信息責任企業的精確懲戒;其次,環保部門應充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開發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環境質量分析產品,通過推動環保服務工作,使社會公眾和環保組織等非盈利組織更方便的獲取環境信息,了解環境動態、趨勢和風險,從而更有利于發動社會力量,進一步推進企業履行其環境信息披露義務。
【參考文獻】
[1] 趙萱.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2] 李丹丹.加強引導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N].上海證券報,2015-08-01.
[3] 李軍,童克難.改革創新是環保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N].中國環境報,2015-06-22.
【作者簡介】
杜 劍(1976-)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財政部財科所)博士后,貴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貴州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稅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