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融媒體為媒介的詩歌朗誦賞析節目為例,闡述了融媒體的概念和特點,分析了以融媒體為媒介的詩歌朗誦節目所具有的優勢。首先是融媒體的無限空間特點突破了傳統媒體接收空間的障礙,受眾利用智能手機可以在任何地方欣賞詩歌節目;其次是融媒體有無限時間,使受眾收聽節目不再受播出時間的影響;第三是融媒體能夠容納無限作者,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詩歌的朗誦和創作中來;第四是融媒體使文學欣賞節目更好的實現了利益共融。
【關鍵詞】 詩歌;融媒體;文學欣賞節目;碎片化欣賞
綜藝節目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一直長盛不衰,但其中的文學欣賞節目、特別是詩歌朗誦卻隨著經濟與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由盛至衰的過程。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大眾需要獲取大量的經濟信息、在互聯網技術一日千里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大、體育類及娛樂類等節目滿足了休閑娛樂與釋放壓力的需求,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受眾將視線從文學欣賞節目轉移到經濟類、體育類及娛樂類等節目上。文學欣賞類節目進入低谷,在大家慨嘆文學已死的時候,以融媒體為媒介的詩歌朗誦賞析節目借助全新的傳播手段卻異軍突起、逆勢而上,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1]由于“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整合了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的優勢,使其功能、手段及價值得以全面提升,因此受眾的認可度也極大提高。
文學藝術欣賞節目的宗旨是健康、高雅,特別要注重處理好雅俗共賞的關系,節目更側重提高普通受眾的文學欣賞水平。作為我國重要的輿論宣傳機構,央視注重傳統文化的宣傳,從2005年起舉辦《新年詩會》。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正式成為我國人民的法定假日,詩言志、歌詠言,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詩歌文化傳統的國度,詩歌朗誦在這些傳統重大節日中起到抒發情感,彰顯精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央視也舉辦了三場節日主題詩會。精美的節目編排制作和高水平的朗誦,喚起廣大受眾對詩歌朗誦的熱情和渴望。但是一期水準精良的詩歌朗誦節目需要較長時間的編輯制作,對朗誦者的誦讀技巧和文學修養要求也很高,這樣的節目更新周期長,投入大,在快節奏的今天,很難滿足廣大受眾的收看、收聽需求。另一方面,文藝欣賞節目中缺乏互動,也是很難吸引受眾的一個因素。目前,很多受眾更習慣于利用乘車、排隊、用餐等碎片化的時間來獲取信息,欣賞短小的文學作品,而融媒體的特點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
首先,融媒體的無限空間特點突破了傳統媒體接收空間的障礙,受眾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欣賞詩歌節目,甚至可以上傳自己朗誦的作品,在網絡上進行展示和互動。這種形式更加接地氣,更利于調動普通受眾接受、參與高雅文化節目的積極性,滿足大眾對于高雅藝術的需求。現階段在互動時,受眾參與詩歌誦讀節目普遍還處在欣賞音質、糾正發聲、字音的初級階段,深層次的文學表達仍有欠缺。他們對提高詩歌的表達有著更高的需求,融媒體不受空間限制的互動方式更大程度的滿足了受眾接受專業指導的愿望。同時使節目更迅速、廣泛的傳播,提高節目的收聽收視率,獲得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其次,融媒體有無限時間,這一顯著優勢使受眾收聽節目不再受播出時間的影響。傳統有聲媒體制播的節目受到播出編排時間的限制,在現代快節奏生活條件下,詩歌愛好者無法保證按時收看、收聽,嚴重影響他們的參與熱情,融媒體突破這一技術壁壘,受眾在自己的任意碎片時間里都可以從容的欣賞詩歌作品,短則三五分鐘,長不過十幾分鐘,極大地滿足大家的文學欣賞需求。
第三,融媒體有無限作者,無限受眾的特點使其吸納更多的受眾參與到詩歌的朗誦和創作中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近些年我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詩歌朗誦這種高雅、易與觀眾情緒溝通的形式被很多會展主辦方接受。今年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專門舉辦了《國風·雅韻》長安詩歌周活動,陜西的廣播、電視媒體、各朗誦藝術團體、大專院校、詩歌網站等共同參與,既有高水準的演出,也有英漢雙語朗誦,還有學生廣場朗誦會,在詩歌的故鄉,通過詩歌,中外詩人相聚交流,詩歌的形式繼承、發展,詩歌誦讀活動提升了我國的文化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
由于無限時間與無限作者的相互作用,使詩歌誦讀的創作者大大增加,無形中延長了制播人員的創作時間,有利于打造精品節目,使節目進入創優的良性循環。
第四,融媒體使文學欣賞節目更好實現了利益共融。在市場經濟下,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既要注重社會效益,也要注重經濟效益。由于詩歌欣賞節目人員及制作時間投入大,經濟效益不明顯,因此很多地方媒體在節目設置中將其取消。融媒體為詩歌誦讀節目的回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2015年,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開辦的大型人文公益節目《詩意西安》,每個整點在播放,同時在微信公眾號以及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進行推送,以專業誦讀帶動廣大有興趣的聽眾參與,一年多來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2016年上半年,陜西戲曲廣播開辦了一小時的《誦讀長安》節目,每周六、周日播出,同樣在微信公眾號及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推送。雖然播出的頻次沒有西安廣播電視臺的播出頻次高,但是在微信群中主創人員積極組織誦讀專家和愛好者進行互動,在線下已成功舉辦幾次線下沙龍,吸引了固定的聽眾群,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以融媒體為媒介的文學欣賞節目,利用新的傳播形式,整合資源,吸引擴大受眾,提升媒體影響力,激發詩歌的創作熱情,使得文學欣賞類節目重獲新生,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同時,吸引了社會資金關注,為節目進一步做大做強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古老與新生的完美結合還需時間進一步打磨,融媒體這種新的傳播方式更自由、更迅速,應該利用平臺專業人才、專業技術優勢把握正確的宣傳導向,同時利用自身優勢引導提高大眾文學欣賞能力。詩歌的節奏始終激蕩在我們的血脈中,在融媒體的助力下,這頂文學藝術的皇冠必將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李良榮著.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王維煒(播名王藝),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