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紹了緬甸果敢特區基本概況,闡述了2009年8月至2015年緬甸政府軍與緬甸果敢特區自治武裝爆發的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論述了果敢沖突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導致中國的外交困境;對中國戰略地位產生了影響;對中國西南邊疆地區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成效產生影響;對中國西南邊疆地區邊境貿易產生影響;難民對中國邊境安全產生影響。
【關鍵詞】 果敢沖突;中國;影響
2009年8月8日,緬甸軍政府以制造毒品為由強行搜查果敢槍械修理廠,繼而引發緬甸政府軍和果敢同盟軍的軍事沖突。隨著沖突的不斷激化,果敢地區過萬居民被迫逃向中國邊界,戰火不斷向中緬邊境延伸,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對中國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此次事件是時隔20年來的首次軍事沖突,也正是此次沖突,緬北以及果敢地區不再太平。時間轉到2015年2月9日,緬甸果敢地區硝煙再起,彭家聲宣布再戰果敢,實行“光復果敢計劃”,戰事不斷升級,持續至今。
“目前緬甸國內主要存在著軍人及其所控制的政治勢力、民盟及其支持者、少數民族武裝及其政黨這三股政治勢力。其中后兩者與軍政府因利益問題而沖突頻發,導致國內戰亂不斷。”[1]當下爆發的果敢沖突,正是軍政府與民地武之間的沖突。據緬甸中文網報道,2015年2月9日這次果敢沖突對當地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沖突爆發不到3個月里已造成10萬多人淪為難民。“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于 3 月 7 日表示:此次果敢地區發生武裝沖突,已累計有 6 萬多人次緬甸邊民為了自身安全進入云南省邊境地區。”[2]
發生戰爭的短短7年間,讓果敢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偏僻角落成為了國內乃至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筆者將首先簡述下果敢特區的基本概況。
一、緬甸果敢特區基本概況
果敢,全名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位于緬甸東北部,緊鄰中國云南省鎮康縣南傘鎮,“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大約有20萬人口,其中 80% 以上為漢人(緬甸官方稱為果敢族)。”[3]首府老街市,擁有高度的自治權,通行果敢語。
果敢一詞來自撣邦語,在撣邦語中,果敢一詞意為“九戶人家”指古時這個地方是由九戶人家組成,而果敢人則把他們的稱謂賦予了更深的意義,即“果斷勇敢”。
在果敢,蘊含著豐富的中國的元素,從文化、經濟各方面來說,果敢與中國內地幾乎是一樣的。他們說漢語,使用人民幣,沿襲著漢人的傳統,學校教的是云南漢話,使用的是中國教學教材,所有建筑物上都在使用簡體中文的廣告牌,手機通訊服務是由中國通訊運營商提供,座機是云南臨滄區號,電力由云南電網向老街變電站輸送,網絡是從南傘鎮架設過來,出租車是中國出產,所有的大小商店,市場出售的大多數為中國貨,他們當地的“果敢族”亦是在緬甸的漢族。
為何果敢蘊含著中國如此之多的元素呢?這是因為果敢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簡單來說,果敢人被稱作緬甸的漢人,是因為他們本身有著中國漢族的血統。當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建立南明政權,清兵入關后,南明永歷帝朱由榔為避免清兵追殺,帶隨從逃入緬甸,其后平西王吳三桂帶兵威逼緬甸王交出朱由榔,隨即南明滅亡。但當時追隨朱由榔入緬的隨從則留了下來,在緬甸麻栗壩一帶,即今天的果敢一帶,這部分隨從為了生存與當地土著時有斗爭,隨后建立了漢人政權,形成了早期果敢的雛形。所以說今天的果敢人,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因為他們就是曾經明代遺民的后裔。
后來大清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命一楊姓將領為土司世代守護其地,果敢一帶成為大清的“化外之邦”。1897年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并入英屬緬甸。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邊界協定,果敢被劃入緬甸,從此生活在果敢的漢族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為果敢語。
然而并入緬甸的果敢人,并沒有真正受到緬甸政府對待本國國民的正常待遇,在果敢族的身份證背面特意注明:“持證人不屬于本國國民,也不能作為出入緬甸軍政府管轄區的有效證明。”正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導致他們實際上沒有身份,沒有國籍,沒法辦理護照,加之被緬甸政府禁止隨意進出緬甸,不能去緬甸內地較發達地區工作學習生活,只能在果敢周圍一帶地區活動,用果敢人自己的說法“我們不是中國人,也不是緬甸人,我們是果敢人”,可見其中之無奈。因此,與中國云南邊境城鎮的往來基本上成為了他們唯一的選擇。
自果敢“八八事件”爆發,到2015年2月19日,緬甸政府軍和果敢同盟軍雙方再次開戰,戰爭不斷升級,延續至今,引起了國內乃至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正如上述所說,之所以國內社會有如此高的關注度是源于果敢與中國千絲萬縷的關系,那么筆者下來將主要分析一下緬甸果敢沖突產生的原因。
二、沖突原因
緬甸國內主要存在著緬甸的軍政府、全國民主聯盟和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這三股政治勢力,后兩者因為利益問題與軍政府的斗爭從未停止,從而導致國內戰亂不斷,所以不僅僅是果敢特區與政府,整個緬北地區都處在動蕩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
1、內部原因
(1)政治因素。“由于緬甸長期由軍人執政,緬甸的軍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維護這個集團的利益是軍政府在處理國內事務中首要的也是必然的選擇,任何觸犯軍人集團利益的個人或者組織,必然受到軍政府無情的打壓。”[4]
兩次戰爭爆發的時間分別是2010年和2015年的緬甸大選年,顯而易見,緬甸軍政府通過戰爭的目的是希望有效的控制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加強中央政府對特區的控制力,從而保證緬甸國內局勢的穩定,以便在大選中獲得更多的支持。
政府軍對于沖突態度的強硬,一方面是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政府軍武器裝備更新換代,軍事實力增長,從而給軍政府解決問題帶來了一定的信心;另外一方面是果敢沖突的勝利與否將直接關系到其他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對政府的態度,“勝則靜,敗則亂”。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因此,對于緬甸軍政府而言,戰爭的勝利意味著軍政府將掌握更多話語權與更多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談判,贏得和平發展的機會,從而維護其政治統治的穩定性。
同樣,果敢同盟軍亦把這場戰爭視為生死存亡之戰,一方面是為了果敢人民,為了果敢和平而戰;另一方面的核心訴求是重奪果敢控制權,爭取政治主動,于果敢而言不容有失。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立場嚴重對立。因此,圍繞果敢的控制權展開激戰。
(2)經濟因素。在八十年代,緬甸共產黨內部發生嚴重分歧,果敢少數民族武裝等脫離緬甸共產黨,隨后在1989年,果敢與緬甸政府軍達成停戰協議,并展開和平談判—彭家聲可保留武裝,并成立緬甸撣邦北部第一特區,有條件地實行自治,自此果敢基本進入彭家聲治理的時代。緬政府還向果敢派入部分公務人員,提供管理和教學幫助等,并提供部分經費及物資援助,開放邊境口岸和減免進出口稅收等特權。看似果敢獲得了相當多的經濟支持,但實質上果敢特區政府并沒真正擁有這些優惠,緬甸軍政府常在果敢的交通要道上設卡,嚴控人員和物資往來,嚴禁果敢的特產,如茶葉、核桃等進入政府控制區,政府控制區出產的木材,礦石等也禁止從果敢過鏡,從而避免過境稅,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對果敢地區的援助項目也受到軍政府的干擾。
當然,果敢的發展曾一度依靠的是毒品的經濟來源。果敢是“緬北和金三角”的一部分,曾經出產大量的毒品,鳳凰網的一部記錄片《邊境少女》中就提到,“果敢山區過去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罌粟,罌粟又稱懶漢莊稼,種植簡單方便,且不用太多管理,主要是有非常可觀的收入,在果敢當地大部分農民以此為生,但自2003年全面禁毒以后,全部的農田被強令改種,由于水土不適宜耕種,農民又缺少種植經驗,導致大批農田荒置,果敢地方政府也難以解決,加之緬甸軍政府的重重限制,于是另外一條出路應育而生—賭博,果敢經過多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已經發展成了人們口中的‘小澳門。黃和賭在果敢合法,為的就是幫助果敢發展,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至今。”
總之,軍政府的做法是從經濟上來限制果敢發展,遏制和打壓果敢特區,從而獲得更多的控制權,然而果敢特區政府為的是自身的快速發展,因此,雙方因為各自的利益產生矛盾并不斷的激化。
2、外部原因
“緬甸是連接南亞、東南亞的樞紐國家,連接中國和印度兩大國,西臨印度洋,位于美軍從西太平洋和東北亞軍事基地調兵至中東波斯灣地區的中間位置,歷來是大國必爭之地。”[5]
當前,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推行,中國的崛起速度越來越快并引發了亞太地區力量格局的變動,中國的崛起是西方等發達國家并不愿意面對的事實。因此,隨著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日本在東南亞對中國的排擠,歐盟重視發展與緬甸、東盟的戰略合作關系等因素,使得東南亞的戰略地位在不斷的提升,而緬甸作為東南亞與中國緊鄰的國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美國積極的改善和緬甸的雙邊關系,更加積極介入緬甸的內部事務,在政府和軍隊中培植和扶持親美勢力,不斷擴大在緬甸的影響力,鼓勵和支持緬甸軍政府對民族地方武裝的戰爭,其目的便是為了有效的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通過緬甸來牽制中國。
三、緬甸果敢沖突對中國的影響
從地理位置來說,緬甸緊鄰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緬北的動態會對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產生一定的影響。緬甸與果敢地區持續的戰爭沖突不僅對緬甸國內安全、穩定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也對我國,主要是西南邊疆地區安全、穩定與發展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1、導致中國的外交困境
果敢沖突的發生,一直伴隨著民族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果敢和中國有著較深淵源。沖突的爆發,引起了中國民間廣泛的關注,民間大多數民眾從民族的角度出發,認為同屬于漢族,作為漢族的同胞,國家和社會理應提供大力的幫助。果敢同盟軍也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發布“告全球華人書”,不僅如此,還有大量的博客或者微博,提供戰爭捐款的賬號,提供戰爭的實時信息,提供戰爭的照片,以獲得大眾的心理認同,從而獲得支持和幫助。
我國的外交政策一貫奉行的是“不干涉他國內政”,果敢雖有超80%的人口是漢人,有中華民族的血統,但他們已加入他國國籍,國籍屬于緬甸,由于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華人不等于中國公民,所以說果敢沖突屬于他國內政,我國不可參與其中。因此,對中國而言,如果處理不當,一方面在中國國內容易激發民族主義情緒,影響民族團結,破壞社會穩定;另外一方面,將會影響中國的國家形象,有損中國的國際聲譽,而且中國在緬甸的利益也將受到影響。可見,果敢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陷入復雜的外交困境。
2、對中國戰略地位產生了影響
近年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推行,中國的崛起速度越來越快,并引發了亞太地區力量格局的變動,美國為遏制中國的發展,不斷的加快推行“重返亞太”戰略和“亞太再平衡”戰略。由于緬甸等國緊鄰中國西南邊疆,是中國在西南部的重要戰略緩沖帶,這樣獨特的地理區位,使緬甸成為了世界大國在東南亞地區競爭、角逐的敏感地帶,是區域性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而“地緣政治支軸國家的重要性不是來自它們的力量和動機,而是來自它們所處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們潛在的狀態對地緣戰略棋手行為造成的影響。”[6]
緬甸對于中國特別是西南邊疆地區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安全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方等發達國家積極的改善與緬甸的雙邊關系,例如:美、日等國,他們積極的介入緬甸事務,向緬甸大力提供經濟和軍事上的幫助,不斷擴大在緬甸的影響力,試圖拉攏緬甸使其成為美、日等國家的“盟友”,從而達到通過緬甸來牽制中國的目的。
在果敢沖突爆發之際,美國政府有意的“發聲”,指責中國無端介入緬甸與果敢的沖突,誣蔑中國私下支持果敢同盟軍武裝對抗緬甸政府,間接離間中緬關系,使緬甸對中緬合作產生懷疑,損害中國的國際聲譽,影響中國在緬甸的國家形象,這些做法對中國的戰略地位以及西南邊疆地區安全、穩定與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3、對中國西南邊疆地區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成效產生影響
云南,是“三亞”的樞紐,“三亞”即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并面向太平洋、印度洋。云南因其優越的區位優勢使他成為中國對西南開放的前沿和窗口,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省份。
2015年3月28日,中國政府部門正式對外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指出應當“發揮云南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推進孟中印緬經濟合作,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經濟走廊作用。”對于云南等西南邊疆地區而言,如果能利用好“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將可能獲得歷史性的發展,反之則亦然。
緬甸作為緊鄰云南的國家,顯而易見,果敢沖突將直接影響到云南等西南邊疆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發展,戰爭所帶來負面影響,將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構成較大威脅,將嚴重制約云南等西南邊疆地區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成效。
4、對中國西南邊疆地區邊境貿易產生影響
2015年以來,果敢沖突已導致部分口岸被迫關閉,此外,每當沖突發生時,我國在邊境從事對緬經濟貿易的中國商人就會受到限制或沖擊。據報道,在果敢經商的大部分是中國人,老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店鋪都是由中國商人投資或開辦。中國南傘鎮早在1863年就草創集市,開展邊民互市,而沖突直接影響到南傘—果敢之間的貿易往來。沖突迫使中國商人撤回中國,這些商人在果敢的產業受到了強大的沖擊,戰亂使得他們的貨物或者店鋪被洗劫一空,經濟損失慘重,而且中國商人的日用百貨、糖油副食、土特產品、日用工業品等也需要通過南傘邊貿口岸進入果敢進入緬甸境內,戰爭的爆發也使得他們被迫暫停生意,并且隨著沖突的不斷升級,戰爭的不斷持續,大部分商人表示不愿再返回果敢,曾經輝煌一時的老街,也在戰爭中顯得“憔悴”。總而言之,緬甸與果敢武裝沖突嚴重制約著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邊境經濟貿易往來。
5、難民對中國邊境安全的影響
中緬邊境線北起中國西藏,南止于云南西雙版納州,全長約2185公里,邊境線之長,接壤區域自然條件之復雜,使得邊境管控一直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生活在中緬邊境的多個少數民族,由于中緬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差異,使得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跨境生活,他們對中國的依存度較高,果敢地區更是如此。在緬甸果敢沖突爆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已累計有 6 萬多人次緬甸邊民為了自身安全進入云南省邊境地區。”一時間大量的難民的涌入,伴隨而來的是多方面的問題。
(1)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影響。“這些非傳統安全問題主要體現毒品、非法槍支彈藥、非法移民、跨境賭博、恐怖主義等方面。”[7]
由于緬北地區地處“金三角”地帶,少數民族地方武裝較多,整體環境較為混亂,導致毒品、非法槍支彈藥、跨境賭博、恐怖主義等問題一直威脅著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其中,“金三角”地區的毒品主要通過我國西南邊境流入中國內地。毒品的泛濫,滋生了大量從事制毒販毒的不法分子,從而導致大量有關毒品的刑事案件發生,還有果敢當地的民族武裝也時有因個人利益而進行的非法槍支彈藥走私和買賣。當戰爭爆發,大量的難民涌入中國境內,使得這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進行犯罪,這將對當地社會安全和穩定帶來極大的威脅。
(2)對邊境地區經濟環境的影響。大量難民的涌入,導致對當地食物、日常用品、住房、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急劇增加,最終帶來的是當地物價的不斷增長。
雖然中國當地政府及時對物價進行調控,并統一安置難民營,提供一些必要的人道主義救援物品,保證了難民的最基本生活,也使得兩邊人民的經濟壓力緩解,但是由于戰亂的延續,連續性的經濟往來必然受到影響。
(3)對邊境地區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安全與穩定是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保證。果敢沖突,戰亂不斷,時刻威脅著中緬邊境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大量難民的涌入,必然會對當地社會環境的穩定造成諸多的問題,如偷竊、搶劫、暴力等犯罪率的增加,當地人民是否對難民感到信任?是否可以接受容納他們?是否會產生排外情緒?是否會發生對立的惡性事件?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4)對邊境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任何一個區域的環境承載力都是有限的,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亦是有限的。當超過其承載力必須有外力進行調控和整合,方能維持該區域的穩定和諧發展。”[8]大量的難民涌入必然會給當地的環境承載力帶來一定的影響,必然會搶占一些當地居民的生活資源。
首先是醫療資源,由于難民的生活條件普遍較差,逃離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身體狀況下降,而且據新聞報道,果敢沖突中果敢同盟軍在負傷的情況下,也會需求中方當地的治療,我國政府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對這些軍人和難民進行救治,但是無形中他們就占用了當地的部分醫療資源;
其次是衛生環境,難民大量的涌入,產生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可能攜帶著在戰亂中產生的一些疫情,對當地的衛生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最后是交通環境,難民中有一部分是比較富裕的,他們駕車進入我國境內。大量汽車的駛入,加之果敢的駕駛方式與我國完全相反,我國是“左駕”,而果敢是“右駕”,不同的駕駛方式必然導致不同的駕駛習慣。這樣一來,一方面是汽車的大量增加影響著當地交通的承載力;另一方面是將存在一定的交通隱患。
【注 釋】
[1] 李晨陽,陳茵.影響緬甸民主化進程的主要政治勢力[J].當代亞太,2006.4.
[2] 尹鴻偉.難以消失的緬甸難民潮[J].看世界,2015.7.
[3] 王士錄.緬甸“果敢族”:族稱、來歷、狀況及跨國互動[J].世界民族,2005.5.
[4] 羅圣榮,汪愛平.緬北果敢沖突與中國西南安全[J].世界民族,2011.01.
[5] 馬堯.和平難以短時間實現緬甸果敢軍:叢林中的徘徊者[J].世界知識,2015.07.
[6] [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 宮玉濤.近年來緬甸國內的民族沖突對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8] 陳慧琳.人文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張鑫焱,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研究生,專業:政治學理論,研究方向: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