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闡述了茶陵縣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了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原因,提出了加強土地利用管理,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與建議。要建設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區;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完善土地利用管制制度,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關鍵詞】 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影響;措施建議;茶陵縣
一、茶陵縣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茶陵縣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麓,位于東經113?20′-113?65′,北緯26?30′-27?7′之間。全縣土地總面積250711.13ha,全縣農用地214700.91ha(其中耕地38982.61ha、園地2755.14ha、林地156446.37ha、牧草地594.29ha、其它農用地15922.50ha),建設用地12016.95ha(其中居民點工礦用地10565.23ha、交通運輸用地727.19ha、水利設施用地724.53ha),未利用地23993.27ha。
1、水土流失嚴重
全縣輕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5.75萬ha(其中面蝕5.29萬ha、溝蝕0.37萬ha、重大侵蝕0.08萬ha),占土地總面積的22.95%。水土流失程度分級按部頒標準可分為四級,輕度2.00萬ha(占流失面積的34.72%),主要分布在緩坡的中部農旱地及林地;中度1.39萬ha(占流失面積的24.16%),主要分布在陽坡上部;強度2.10萬ha(占流失面積的36.46%),主要分布在較陡的坡耕地和植被較差的殘林地;極強0.26萬ha(占流失面積的4.67%),主要分布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地。
2、土壤污染嚴重,土地生態環境惡化
經調查統計,全縣每年尿素及碳銨類化肥用量約為1.3萬噸、鉀肥約為0.7萬噸、復合肥約為0.90萬噸、農藥使用量約為600噸。土壤的污染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理,其污染程度在不斷上升。
(1)廢氣方面。全縣年工業廢氣排放量約為12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廢氣排放量占總量的49%,燃料燃燒廢氣排放占總量的51%。工業廢氣污染源中,二氧化硫屬各污染物之首,其次是工業粉塵和煙塵。排放廢氣的主要為冶煉類、水泥制造類、化肥制造類和造紙類工業。
(2)廢水方面。全縣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約為800萬噸,工業廢水中主要含有COD、HN3-N、石油類、S2-、As等主要污染物,產生廢水的主要為化肥制造類、造紙類、食品類、選礦類工業。
(3)廢渣方面。一方面是工業固體廢物,全縣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約為50萬噸,綜合利用率約為48%;另一方面是生活垃圾,全縣生活垃圾產生量年約為24萬噸,回收利用率約為56%(其中城鎮垃圾回收率約為20%、農村垃圾回收利用率約為76%)。
縱觀近十年全縣“三廢”產生量及處理量的統計,盡管“三廢”處理量逐步上升,但污染源的累積量在不斷上升,并且對已污染的土壤也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理,導致土壤的污染程度日趨加強,土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3、土地毀壞程度不斷加劇
一方面由于挖廢、壓廢等原因,使土地表土喪失或整個土地毀壞造成土地生產力喪失,主要為礦藏的開采;二是災毀,主要是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水災等)造成的。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由于以上兩種原因被毀的土地約為500公頃,盡管年毀壞土地的數量在不斷遞減,但年重新開墾、改造土地的量趕不上年毀壞的土地量,導致全縣積累毀壞的土地總量在不斷上升。
4、自然災害頻繁
自然災害始于森林的破壞,水土流失加速了這一過程的發展,隨著水土流失的加劇,水、土、氣、熱等環境狀況日益變劣,加劇了水旱災、風災的發生頻率,據統計,水災在1950-1979年每2-3年發生一次、在1980-1989年每2.5年發生一次、在1990-1997年每1.6年發生一次,同時期的旱災3.3年發生一次、2.3年一次、1.6年一次。
二、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原因
1、自然條件影響
(1)氣候原因。氣候因素直接影響到災害(水災、旱災、地質災害等)類型及災害程度,降雨量與土壤侵蝕量在某一條件下關系不密切,而主要表現在一次降雨量、時間長短、雨強弱和徑流等幾方面。茶陵縣的主要自然災害性天氣是三寒、暴雨洪澇和夏秋高溫干旱。春季寒潮和冷空氣活動頻繁,常使農作物遭受低溫冷害;全縣每年都有暴雨出現,暴雨中心位于縣域北部和東部山地,暴雨引起山洪暴發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夏秋高溫干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的覆蓋率等,一旦遇到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2)成土母質易風化侵蝕。茶陵縣土壤的成土母質主要由第四紀松散堆積物、花崗巖、砂頁巖和紅巖組成,這類母巖發育的土壤,結構松散,易風化侵蝕,被群眾稱為“豆腐渣”、“見風消”,在植被破壞的情況下,更易受地表水的沖刷與推移,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3)坡度。茶陵縣是以山體為主的山區縣,地形起伏不平,地面傾斜度相對較大,據調查分析,其他因子在同一水平上,20度坡面的水土流失量為10度坡面流失量的6倍左右。而茶陵縣的地貌地形特征為全縣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催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全縣的土地生態環境。
(4)植被。植被條件是關系到土地生態環境好壞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它具有攔截雨水、分散徑流、保水固土、抗風沙、凈化空氣等諸多功能。實踐證明,只要植被遭受破壞、土地生態環境必然受到逆向影響。界首、棗市、馬江、下東及腰陂等鄉鎮之所以生態環境較差,其主要原因是1958年以來森林遭受了幾次大的毀壞。
2、人為因素影響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較粗放的利用方式,在利用過程中忽視了土地生態系統整體的使用價值。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森林的亂砍濫伐、亂鏟草皮積肥及不合理的復墾,降低了植被的覆蓋率;另一方面是部分企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尤其是工礦企業(包括部分冶煉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不到位,廢土石(廢渣)隨意堆放,毀壞了土地,破壞了生態環境。三是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四是忽視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生態脆弱區進行了部分非農建設,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3、經濟因素影響
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不同,對土地生態環境的逆向影響也不相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趨于多樣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與日俱增。
三、加強土地利用管理,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與建議
1、建設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區
根據《湖南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綱要目標與要求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茶陵縣土地利用現狀,將全縣分為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等3個區。
(1)預防保護區。本區位于縣域東南部、西北部,主要包括桃坑、江口、火田、七地、八團、浣溪、湖口、云陽林場和3個水庫(巖口、東坑、龍頭)的集雨范圍,共7個鄉鎮和1個國營林場,總面積971.89Km2。
全區共有水土流失面積125 K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2.88%,土壤侵蝕模數為700噸/ Km2.年,土壤污染程度也較小,生態環境相對較好,受破壞程度輕,但潛在危險大;目前生態環境的逆向變化區域主要分布在中低山、低丘、盆谷地帶。
治理主攻方向和措施:
首先以林業為主,合理布局林、農、牧立體農業,合理利用山地資源,大力發展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改變重砍輕植的作法并及時進行林地更新。
其次改造坡耕地,15度以上的旱坡土,配合水保造林整地措施,逐步實行退耕還林。
第三,300米以上的荒山荒坡以營造多樹種的水保林為主,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實行開發性治理,發展經濟林果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第四,在溝谷溪河地帶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水利工程,控制山洪和泥石流危害。
第五,搞好庫區綠化,嚴禁在庫區集雨范圍內亂采濫挖礦產資源。
第六,繼續抓好各類企業的污染治理力度。
(2)重點監督區。本區包括12個鄉鎮、場(虎踞、平水、城關、思聰、潞水、湘東、高垅、秩堂、小田、嚴塘、堯水、紅色農場)和2個中型礦山(湘東鐵礦、湘東鎢礦),總面積852.35 Km2。
本區有水土流失面積189 Km2,占本區總面積的17%。土壤侵蝕模擬為5058噸/平方公里每年,屬中強度水土流失區域;礦山企業的綜合利用率不高,礦渣的堆放面積較大,壓占、破壞了一定面積的土地,破壞了當地的土地生態環境。
治理主攻方向和措施:
第一,開發宜農林果荒地,改造現有15度以上的坡耕地,并有計劃的實施退耕還林。
第二,局部土地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的區域或崩崗發育區,配合相應的工程措施進行治理。
第三,加強監督保護工作,對各項生產建設開發項目要切實加強監督治理,提高生態建設的力度,防止產生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區。
第四,加大工礦企業的技改力度,提高礦業的綜合利用率,關停并轉部分不達標的礦業企業,同時加大已有工礦企業的土地復墾力度。
(3)重點治理區。本區位于縣域中西部,主要包括腰陂、洣江、下東、舲舫、馬江、棗市、界首、湖口等8個鄉鎮,總面積為675.76Km2。
全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90 Km2,占本區土地總面積的28.10%,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的37.70%,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本區流失面積的80%,同時土壤侵蝕模數為5307噸/ Km2年,是全縣水土流失面積最嚴重的區域。植被覆蓋率較低,是全縣最低的區域,土地的生態環境相對較脆弱。
治理主攻方向和措施:
第一,抓好現有15度以上坡耕地的治理,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
第二,把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種草;同時在本區的災區及災害潛在發育區修建水利工程。
第三,對現有殘林實行全面封禁植被,防止破壞,并在植被恢復后有計劃地實施林種的更新,大力發展生態林。
2、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茶陵縣所有鄉鎮與縣城區構成一個“城—郊”型生態系統,將其土地利用模式規劃為縣城(城鎮)型、服務縣城(城鎮)型和生態農業型等三種模式。
(1)加強森林、草地建設,減少自然災害、防止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
(2)重視和加強化肥、農藥、地膜污染治理。加強化肥、農藥、地膜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通過采用科學配方、確定肥料與農藥種類,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殘留量;加強城郊區、工礦區的土壤、水體、大氣、農副產品污染動態監測和管理;搞好農田水利建設。
(3)生物、工程及農業等技術措施有機結合,政策、法規、管理制度相配套,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完善有關水土流失治理的地方法規與實施辦法,強化水土保持法規、辦法的實施管理。
(4)全面開展工礦區土地、生態破壞的調查工作,努力實現土地復墾與土地塌陷、破壞、壓占面積的數量平衡和工礦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3、完善土地利用管制制度,增強人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為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必須依照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劃定的土地利用分區,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制度。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涵養水源,特別是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植被的保護,不斷增強人們的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參考文獻】
[1] 茶陵縣國土資源局.土地利用總規劃[G].(1997-2010).
[2] 茶陵縣國土資源局.茶陵縣統計年鑒[G].(2006-2010).
[3]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湖南省土地資源公報2002版[G].
[4] 董黎明,林堅.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3)48-52.
[5] 楊慶媛.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演化淺析[J].土地研究與開發,2000.19(2)22-27.
[6] 李浩.生態學視角的城鎮密集地區發展研究[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4)158-169.
[7] 馬小媛.焦作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承載力響應研究[M].河南大學,2011.5.
【作者簡介】
袁淑君(1983.5-)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國土資源調查專業教師,擅長土地資源管理、不動產估價、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