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經歷的法律化和規范化的恢復時期:1979年到198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的恢復時期,初步實現了法律化、規范化;十三大以后是社會協商的拓展時期,進行了社會協商對話的初步探索,并逐步實現了制度化;黨的十四大以后是協商民主的整合與完善時期,并從國家層面逐漸過度到社會協商對話機制,十八大以后的更是走向了廣泛、多層和制度化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 協商民主;制度化;民主理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百廢待興,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也經歷了一個恢復和拓展時期。在此期間,人民政協在國家層面的工作得以全面恢復,并在鄧小平等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帶動下開始了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進程。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的恢復時期
1979年召開的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在此次會議中,對各民主黨派和統一戰線進行了“性質”的認定。二者都屬于社會主義性質,都是擁護社會主義并且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1、恢復時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的法律化
1979年10月,鄧小平強調,“在推行改革放開的現實背景下,實行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制度,是當前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大特點和優勢”。[1]在此之后,中國人民政協開啟了其獨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進程。
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指出人民政協不僅是社會主義性質,更是一個愛國性質的組織,它對我國的民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82年的憲法不僅對人民政協有著更加透徹的分析,更是第一次將人民政協的社會主義性質及其作用載入憲法。
2、恢復時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的規范化
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終于在1989年12月通過了第一個關于協商民主制度和協商民主思想的專門文獻。文獻中首次使用“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這是我國政治體制中一項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更是歷經萬千檢驗符合中國國情的特殊的政治制度。同時闡述了作為“參政黨”的民主黨派在政協中的地位和功能,以便于更好的區別于前蘇聯的一黨制和西方多黨制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政黨制度。
二、協商民主下社會協商的拓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社會利益和矛盾凸顯,各級黨委和政府充分認識到了暢通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渠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開始探索各種協商實踐形式。
1、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的初步探索
黨的十三大召開,創造性的提出建立社會協商對話機制,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開始向社會層面具體領域延伸。此次拓展的“重點在于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與各人民團體和廣大人民間的對話協商”。[3]各級立法與行政機關也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立法和行政聽證會,在此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方法,探索建立聽證制度。各級黨委地方政府也充分利用現代高速發展的信息傳媒技術,召開重大事件新聞發布會,同時在互聯網上進行黨務、政務信息公開,進一步開創“網絡問政”的平臺。
2、社會協商對話制度的制度化
隨著社會協商對話實踐開展,黨和國家也初步對社會協商對話實踐進行了制度上的規范,這主要表現在幾次黨的重要會議中。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各級黨政機關不僅要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同時也要注意吸取專家的建議。使得決策更加的民主化、科學化、高效化。”[4]黨的十五大,主張建立各種具體的制度來完善和充實社會協商對話機制。如,反映群眾需求的社情民意制度,保障群眾利益的聽證和公示制度,推進決策科學的專家咨詢制度等等。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不僅要從群眾中來,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更是要到群眾中去,更好運用群眾力量,保障群眾利益。”[5] 2007 年黨的十七大指出要 “在擴大民眾參與程度的同時,更需要的是推進決策科學化、 民主化,尤其是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時,一定在做實地調查切實聽取民眾聲音”。[6]
三、協商民主的整合與完善時期
十四大召開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將結合當前社會形勢經歷整合與完善的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協商無論是從理論到具體實踐都得到了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將往廣泛、多層和制度化方向發展,這將是協商民主的一個新高峰。
1、國家層面協商民主制度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必須長期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十四大時被載入黨章。1993年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又將這一政策寫入憲法,這標志著國家層面協商民主制度不僅具有法律效力更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制度。2005年2月,協商民主突破宏觀層面延伸到微觀的決策領域,協商民主將不再是理論上的使用,更多的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具體領域,將更好的維護廣大民眾的利益。
2、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的形成
從最初的恢復國家層面的政治協商,到后來社會協商對話實踐的發展,黨和國家對協商政治無論是理論還是具體的實踐活動都取得了巨大成效。1994年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人民政協不僅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而且更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的重要機構。1995年1月,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有多種方式,但人民政協始終是其發揚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職能和地位不可替代。2007年11月,我國采用中國特色選舉模式,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的運用,更好的保障民主和選舉的科學。自此,“協商民主”這個在民主政治中將有舉足輕重的概念首次提出,標著我國政治民主的一大進步。2012年10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民主政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7]黨的十八大“不斷健全協商民主從理論到各種制度的完善,使其在未來的政治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協商民主將會步入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道路。”[8]此次會議對多年來我國民主政治生活中取得成績進行總結。對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概念和理論進行了深刻闡述,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基本形成。這也從理論高度概括當前民主的一大走勢。”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提出了新的發展部署,這對我國民主政治生活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2] 童慶平.八二憲法與中國特色協商民主的發展[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8.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2.
[4][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47.
[5]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6-3-2(1).
[7][8]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5.
【作者簡介】
康麗萍(1992-)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湖南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毛澤東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