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洋
【摘 要】 文章對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關于政治生態問題的研究進行了梳理。主要對學者們關于政治生態的內涵、要素,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路徑等問題進行了綜述,并對關于政治生態學理論和方法在政治領域運用的研究有所關注。
【關鍵詞】 政治生態;研究;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政治生態問題。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地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1]習近平總書記對近些年查處的案件和巡視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指出當前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尚未取得壓倒性勝利。腐敗活動的確有所減少,但并未絕跡。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反腐敗體制機制不完善、思想防線未筑牢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需要通過對當前的政治生態進行凈化、重構,打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凈化政治生態的提出,充分顯示出我黨的遠見卓識,同時也向學界提出了一個亟待研究和回應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目前,學界關于政治生態研究的情況如下:
一、關于政治生態內涵的研究
從目前國內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對政治生態內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類觀點:一類觀點認為,政治生態就是將生態學理論應用于政治領域,主要指政治行為的環境系統、政治狀態等。如趙周賢認為,政治生態就是將生態學原理運用于社會科學領域所提出的概念。[2]宇文利指出,政治行為的環境系統就是政治生態。[3]楊根喬等認為,政治生態是一種社會政治狀態,是相對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秩序而言的。[4]郝宇青認為,政治生態是指政治主體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的生存方式、政治習性,以及生存和發展的狀態。[5]第二類觀點認為,政治生態包括政治系統內部各要素。如燕繼榮認為,政治系統中的各種要素都包括在政治生態中。[6]第三類觀點認為,政治生態不僅是政治環境、政治狀態的體現,還體現為人與人、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政治關系。王長江認為,政治生態包括政治環境、政治系統所處狀況,以及人們相互之間政治關系的和諧程度。[7]李斌雄、姜向紅認為,政治生態是社會環境與人的政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8]第四類觀點認為,政治生態是政治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如王習賢認為,政治生態是一種相互制約的整體狀態,包括各政治諸要素的邏輯關系、內在結構及運作方式等。[9]潘克森、丁忠甫認為,政治生態包括“政治內生態”和“政治外生態”各要素之間的生態聯動。[10]
二、關于政治生態要素的研究
有者將政治系統的外部環境要素視為政治生態要素,如桑玉成認為,政治的生態要素即政治生態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條件、物質生產方式與水平、文化習俗、社會傳統、民族構成等。[11]還有學者認為,政治生態要素就是政治系統內部各個要素。如黃軍甫認為,政治行為、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等要素構成政治系統。[12]潘克森、丁忠甫則認為,政治生態要素既包括政治內生態的要素(政治系統或政治體系內部各要素),又包括“政治外生態”的要素(政治系統、政治體系、其他社會體系)。
三、關于政治生態學理論和方法在政治領域運用的研究
目前對于政治生態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都是采用生態學所慣用的系統思維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如王滬寧主張借用生態學研究生命主體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與社會圈層的相互關系。[13]王邦佐、李惠康主張將政黨制度置于社會系統中進行考察,分析其產生、變革的方式與根源。[14]劉京希提出以政治體系為核心、政治—社會—自然三位一體的政治生態理論體系。[15]
四、關于構建良好政治生態的途徑研究
大多數學者認為,構建良好政治生態應當通過從嚴治黨,加強黨建來實現。如蔡志強認為,重構良好政治生態,需要依靠一個強大的政黨通過發揮組織權威和制度權威,來克服黨內存在的不良風氣和腐敗現象,并將其納入法治軌道。[16]周敬青提出,重構風清氣正的執政黨政治生態,必須斬斷黨內潛規則產生的利益鏈條、文化土壤及各種潛規則,宇文利認為,重構政治生態根本要義在于加強黨的建設。唐賢秋指出,構建廉潔的政治生態,需要抓住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源頭,同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建設良好政治生態除了要從嚴治黨,加強黨建以外,還應當注重法治建設、廉政文化建設、加強學習型政黨建設以及通過對日常生活進行批判和反思等。如肖立輝認為,政治生態建設的核心要件包括:黨的領導、“三清政治”的目標、法治的舉措。時和興指出,建立風清氣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態必須要清理不良社會資本,斬斷官本主義生長的邏輯鏈條。程海亮,韓俊麗認為,構筑健康的政治生態,應以廉政文化為導向。陳志宏認為,廉政文化對政治生態具有重要的修復功能。原因在于,廉政文化能夠構筑不想腐的保障機制、有著“防腐拒變”的前饋調控的自律功能;有著腐敗成本收益的價值權衡的功能。何祥林和岳奎認為,構建良好政治生態建設要通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來實現。少數學者認為,建設良好政治生態應當從系統思維的角度,全方位思考和分析各種影響政治生態的各種因素,并持續改進和完善。如劉旭濤認為,重構政治生態應當針對政治生態系統性的特點,以系統方式來治理系統性腐敗。[17]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2014-06-30.
[2] 趙周賢.不斷優化政治生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J].理論學刊,2010.9.
[3] 宇文利.如何塑造一個勤廉高效的現代政黨——學習習近平關于重構政治生態的論述[J].人民論壇,2015.5.
[4] 楊根喬.當前地方政治生態建設的狀況、成因與對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2.
[5] 郝宇青.“政治生態”的內涵解讀[J].探索與爭鳴,2015.11.
[6] 燕繼榮.政治生態是怎么被污染的[J].探索與爭鳴,2015.11.
[7] 王長江.民主是良好政治生態的要件[J].探索與爭鳴,2015.6.
[8] 李斌雄,姜向紅.當代中國構建廉潔政治生態的價值、問題和對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凈化政治生態的重要論述[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9] 王習賢.淺析新型黨內政治生態的構建與優化[J]. 2015.6.
[10] 潘克森.關于風清氣正政治生態實現路徑的若干思考[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11] 桑玉成.政治發展中的政治生態問題[J].學術月刊,2012.8.
[12] 黃軍甫.謹防官員政治倫理的異化破壞政治生態[J].探索與爭鳴.2015.11.
[13] 王滬寧.行政生態分析[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14] 王邦佐,李惠康.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 劉京希.政治生態論:政治發展的生態學考察[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16] 蔡志強.高壓反腐下的官員心態與政治生態[J].探索與爭鳴,2015.11.
[17] 劉旭濤.政治生態轉型期如何穩定官員預期[J].人民論,2015.2.
【作者簡介】
魯 洋(1982-)女,陜西渭南人,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廉政理論與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