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桁
【摘 要】 唐宋時期出現的翰林醫官院是我國醫學史上中央醫療管理機構之一。唐代的翰林醫官為兼職,認為翰林醫官院應當在唐會昌六年(846年)之前就已經存在;北宋時期,官制上承襲了唐代制度,兩宋時期的管理更為合理,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就要不定期接受考核,此時的醫官教育、考核工作由太常寺來完成。除了通過考核方式以外,直接任用或提拔翰林醫官院(局)各級醫官的情況也不少見,只要醫人在醫術上確實有過人之處,便可任用。宋代以后的中央政府再未設置該機構。
【關鍵詞】 翰林醫官院;唐宋時期;管理
翰林院始建于唐玄宗即位之初,《唐會要》稱其“開元初置”,彼時,“上(即玄宗)即位,始置翰林院,密邇近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書、畫、琴、棋、數術之工皆處之,謂之‘待詔。”[1]翰林院最初并非是一個政府職能部門,其建立的初衷,就是形成一個文藝、技術人員的常在機構,“凡天子所在之處,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藝術、書弈者流,‘各別院以廩之,日晚而退。到玄宗時始以翰林院名之。”,[2]“翰林院者,蓋天下以藝能技術見召者之所處也。”[3]司職于翰林院者,一開始被稱為“翰林待招”,后不久易名為“翰林供奉”,其中匯集了大批文學、藝術和技術人才,不論翰林待詔還是翰林奉養,都是一種沒有品秩的差遣職,有些類似于一種身份符號。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于翰林院南側新建翰林學士院,翰林院的功能從此開始分化。翰林學士院負責在禁中起草詔命、參與機務,而舊翰林院則是雜處各種技能人才,服務于皇室和宮廷。
翰林院在建立之初,所納處的各類技術人才中即有醫人。文獻所見最早的“翰林醫官”稱謂,在《唐會要》卷八二:“(貞元)八年八月,加殿中省侍御醫藥藏局丞俸錢,仍令侍御醫及尚藥直長、藥藏郎并留授翰林醫官,所司不得注擬。”略晚的《事物紀原》卷六亦有類似內容的記錄。由此可見,給唐代宮廷醫官授“翰林醫官”職,當不晚于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此后,不少醫官都被授予翰林醫官職,如《唐會要》卷六五載:“貞元十五年四月敕:殿中省尚藥局司醫,宜更置一員,醫佐加置兩員,仍并留授翰林醫官,所司不得注擬。”唐長孺先生對此評論說:“據此知殿中省之醫官雖不廢,實際上已是翰林醫官的加銜。”[4]可以見出,唐代的翰林醫官為兼職,他們原本各有隸屬,各有品級,故所謂“授翰林醫官”更像是一種恩賞或榮譽。但由于給醫官加翰林之銜,一方面是皇室對醫官水平的認可和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醫官對皇家內苑的服務,故此后翰林醫官人數增長迅速,以至于后來不得不對其進行限制。《唐會要》卷八二:“(貞元)十七年十二月敕:‘翰林醫官及藥童,自今已后,縱考滿并不得于所司選,其見選人亦宜停。……(貞元)二十一年正月,罷翰林陰陽、上醫、相、射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5]
唐代中后期翰林醫官人數甚眾,朝廷仿效翰林學士院建翰林醫官院與否,史料未詳,尚有待確考。但有一則文獻值得注意,《全唐文》載宦官劉遵禮墓志銘曰:“(會昌)六年賜服銀朱,加供奉官,轉征仕郎內仆局令,充監醫官院使。”此處未明言劉遵禮所監確實為“翰林醫官院”,但經唐長儒先生、陳昊先生分別由此墓志結合其它佐證資料,翰林醫官院應當在唐會昌六年(846年)之前就已經存在,并由宦官擔任監醫官院使。有關唐代是否已經建立“翰林醫官院”的文獻資料,目前僅見此墓志銘文,雖然略顯單薄,但唐、陳二位先生的推論頗有見地,且新舊《五代史》以及《宋史》均未記載翰林醫官院的建立,而是直接言及翰林醫官或醫官院,故可推測五代、北宋時期是沿襲了唐代相關建制。
五代時期,朝廷開始在民間選拔醫術高超者直接入翰林院任職。翰林醫官的行政長官為“翰林醫官使”,《文獻通考》卷五十五曰:“五代時有翰林醫官使。”翰林醫官使負責管理、調度翰林醫官,完成宮廷醫療的任務。唐至五代,翰林醫官的建制以及管理越來越清晰,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據《唐六典》,唐代主管醫藥的部門和人員主要置于太常寺和殿中省,但到了晚唐和五代時期,太常寺和殿中省內的宮廷醫官大多被授予“翰林醫官”的身份,這一身份凸顯出來,反而使得原本的醫、藥部門的地位形骸化了。這都為以后宋代翰林醫官院(局)的壯大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
北宋時期,官制上承襲了唐代制度。此時翰林醫官的任免以推恩升遷、失責重罪的情況為常見。北宋中央政府注重對翰林醫官院人員的教育和選拔。自北宋初年起,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就要不定期接受考核,此時的醫官教育、考核工作由太常寺來完成。《宋史》卷四六一載:“乾德初,令太常寺考校翰林醫官藝術,以(劉)翰為優,絀其業不精者二十六人。”劉翰在北周時期就以醫術聞名,早在周世宗朝即任翰林醫官,并曾隨趙匡胤北征,北宋政權建立之初,又加朝散大夫、鴻臚寺丞,但即便如此,劉翰仍然需要經歷這樣的考校。同時,未通過考核者,即難再繼續任職于翰林醫官院。為增加中央內侍機構的醫官人數,培養后備醫官,從北宋中期一直到南宋,政府持續開展了醫學教育和考試,將地方的醫學人才輸入中央。例如,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癸亥,校醫術人,優者為翰林學生。”(《宋史》卷五)后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在太常寺下設置太醫局,主管醫學生的考試與招生,“醫學,初隸太常寺,神宗時始置提舉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學生三百人。……崇寧間,改隸國子監,置博士、正、錄各四員,分科教導,糾行規矩。……紹興中,復置醫學,以醫師主之。”(《宋史》卷一五七)考試被分為三科,含方脈科、針科、瘍科,考試范圍包括《素問》、《難經》、《脈經》、《巢氏病源》、《龍樹論》、《千金翼方》以及《三部針灸經》。考試通過后,就有可能選拔為翰林醫官院的翰林醫學或者翰林祗候。到南宋時,這種中央和地方醫學生的考試與選拔的管理方式被繼承下來,而且更為復雜和嚴格。這一方面保證了翰林醫官院后備人才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客觀提高了醫人在民間的地位,使得大批文士加入習醫的行列,為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的各家爭鳴和理論水平大幅提高提供了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