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本文介紹了筆者的油畫作品《初冬》的創作過程,詳細闡述了油畫《初冬》創作對高更藝術語言及構圖的借鑒。包括構圖版式的確定、對高更色彩的理解與借鑒、色調面積對比與統一、對比色的調和、色彩明度與純度的運用等五個方面。并特別強調,繪畫不應只是單純運用主觀色彩來描繪客觀事物,更應該加入畫者自己的主觀感情與情緒。
【關鍵詞】 油畫《初冬》創作;高更油畫;色彩的對比與夸張;學習探索
一、引言
在油畫學習中,通過學習借鑒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保羅·高更的用色與繪畫形式,使筆者突破了油畫學習的一個瓶頸,畫面不再單純的表現客觀事物,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創作素材源于生活,才能創作出真正有感情的作品,才能得到別人的共鳴。筆者的創作素材來自日常,整個創作中,高更對筆者的影響巨大,開始學著把所畫對象的主觀情感作為第一要素來呈現,不再刻意注重客觀事物原有的色彩。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東西,無論人、自然還是社會事物,只要與生活相關,都可以成為創作的素材。在繪畫創作中,在追求圖像表現力的同時,更應該追求繪畫的本質,注重剖析自我的內心感受。
二、油畫《初冬》的創作過程
1、創作靈感來源
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最終將視線鎖定在等公交的人群上,通過等車——趕車這一過程來表現不同年齡的人們,如何對待時間?時間不會因你焦急而加快腳步,也不會因你沒有準備而有所停留。既然這樣,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勤勉,否則,只能被時間留在身后,對于時間這趟車,我們都是追趕的人,一群“趕車”人。
乘坐公交是我們常做的,在公交集中的站點,總會看到形形色色的等車人,車來了,大家蜂擁上車,車啟動了,站著的人越來越多,中途會有人隨時上、下車。擠著上車,說明了競爭,車上人越來越多,突出了競爭的加劇,中途有人下車,則說明優勝略汰。這就警示我們當今社會就業、競爭的加劇促使我們不得不“趕”,不得不由等“車”變成趕“車,不僅等“車”更要趕“車”。學會節約時間、利用時間,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達到自己的目標。
公交車是現代城市的一道景觀,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如果稍加留心,便會發現等公交的大都是年輕人。他們為了在社會占有一席之位到處奔波,每每看到這一幕,都有種用油畫表現這一場景的沖動,這次創作正好給我提供了契機。
2、油畫《初冬》的創作過程
創作思路確定后,在《初冬》的創作中我從構圖、色彩對比角度來完成畫作。首先搜集素材,作為創作的前提。筆者在公交車的集結地——火車站抓拍了許多照片,這些照片成為創作的第一手資料。
其次在照片中確定創作人物群體,做出取舍。對照片進行整理加工,反復推敲確立人物形象,動態。對重點人物刻畫采取照片描摹外加人物速寫相結合的手法。
再次,觀摩高更畫作汲取靈感,確定構圖版式,填涂色彩,處理好色調間的對比關系,進而完善畫面。
三、油畫《初冬》創作對高更藝術語言及構圖的借鑒
高更《黃色的基督》中,從畫面的光源、十字架的描摹到畫中人物農婦的服飾無一不映射了他對所繪對象的細致觀察:畫面光源是布列塔尼特有的冷光,十字架也參照阿旺橋附近教堂的一件基督受難木雕,農婦的服飾樣式十分精確,形象雖優雅,但莊稼人氣質一目了然。[1]整個畫面由背景人物、垂直立柱的十字架及頂端的水平橫木所構成。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形狀與婦女、樹木圓曲封閉的形狀產生鮮明對比,所有物象統一于明快而簡約的圖形世界里。這給了我極大的創作啟發。
色彩初稿(1)
1、構圖版式的確定
在對高更作品的觀摩中,對他的構圖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構圖上他重視線的運用,大膽用粗黑線條來勾畫輪廓。構圖是創作的第一步,構圖的形式感越強、語言越明確,其視覺沖擊力越強,畫面的感染力也就越強。繪畫是通過線條、光、色彩組成,繪畫語言是構成繪畫多種可視因素的總結構。在《初冬》創作中選擇了橫構圖,將人物放在畫面中間位置,畫面中有行走的行人、懷抱小孩站立的婦女及騎車的人等。每個人物的表情和形態各不一樣,畫面中間的女孩左手提便利袋、右手挎包,匆忙走著,最左邊是背對畫面懷抱小孩的母親,孩子靠在母親身上回頭張望,她與周圍的人群車流形成對比,以小女孩的靜突顯來往行人的動。畫面右邊行走中回頭張望的人、佇立等車的人和騎車的人,這些不同的運動形態使得畫面更有活力。
畫面背景以路面和剛駛過的公交為主體。為了營造車輛穿梭的場景,在畫面兩邊加上行駛的小轎車。右上角的天空、高聳的樓房作為背景的一部分,背景下方是柏油馬路和人行道,讓整個畫面看起來不呆板,兩條路交接處微微傾斜,使畫面有了透視的感覺。線與線、物與物間保持了一定的聯系,使畫面更為活潑有看頭。
色彩初稿(2)
2、對高更色彩的理解與借鑒
色彩是畫家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關于如何用色,高更一語道破其宗旨:“色彩是思想的結果,而不是觀察的結果。”他一生的創作表明,隨著畫家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其色彩運用呈現出一種由外部描摹向內心深入發展的轉變軌跡。與“色彩感覺”相比,高更顯然更重視“色彩感情”,他的早期作品《黃色的基督》著色時采用大塊純色平涂的手法,放松了對空間感的要求。深層次的感情能對藝術家繪畫色彩個性的形成產生本質的影響。
初次接觸《黃色的基督》這幅作品,就被它平鋪的塊面、濃重的色彩所吸引,我在他的畫作中逐漸認識到,色彩是最能打動人的,它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在描繪對象、抒發感情、烘托氣氛等方面是其他表現手法所無法替代的。
3、色調面積對比與統一
色彩對比是指兩個或多色塊的色彩,在空間中相互比較產生的關系,對比是客觀存在的,只有對比才能真實反映創作對象性質。[2]色彩對比以面積對比產生關系,在《初冬》創作中,有意識的在色調中尋找關系,嘗試將重點放在調和固有色的面積上,從色彩面積的控制與對比中尋找關系。
色彩初稿(3)
創作《初冬》時,筆者在調子色系中尋找關系,將畫面中所有顏色,尤其是那些個性極強的固有色調整到一個空間,色調的統一還涉及到面積,如:一幅畫中大面積影響主調的色彩固定下來,即使局部有小塊的與主調形成反差的顏色也不會影響主色調,往往需要有一些局部有刺激視覺的飽和的色彩來引導整個色彩關系的發展。如畫3,我在繪畫人物紅衣服亮面時,不是反反復復的提亮紅顏色,而是在衣服旁邊的背景色上加上了少許對比顏色,這樣和前面的顏色一對比,色彩關系不僅更明確而且視覺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4、對比色的調和
高更相信色彩具有超越眼睛的力量,在與塔希提人共同生活的那段時間,他對繪畫元素的運用也發生了變化。如在《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中看到的那樣,忽略畫中的陰影,把色彩作為不同調子的配合。[4]基于此,筆者在創作中也嘗試做了相對的變更。如:背景的陰影部分和左邊的人物,拋棄以往重顏色的常規畫法,而用對比色作調和,讓陰影部位不再那么暗,反而有的地方比中間灰調還亮,不僅讓畫面整個色彩飽和度和明度提高了,更使畫面有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高更去塔希提島之前,對紅色和黃色的敏感體驗還不甚明確。而在“塔希提”系列作品中,紅色和黃色已經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成為畫面的亮點。在《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中,畫面中部正在翹首摘果的男子,盡管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他就是對高更本人的影射,但從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判斷,高更是把這個人物形象作為畫面核心。[4]這幅作品源于圣經里的一句話,在作品中他提出了富有哲理的思考: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這三個問題似乎是通過這名男子講出來的,高更追求愛情、生命和藝術事業,正是通過這三個問題而成為了世紀末的絕響。
在筆者的創作中,也把中心人物放在畫面中間的搶眼位置,紅色手袋和黃色大衣,與黑色的褲子和挎包形成鮮明對比,通過色彩對比度的拉大,直接讓畫面產生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忙碌的人群、匆匆行駛的車流,表面上表現了快節奏的生活,同樣也暗示了社會競爭的激烈,如果不努力,不加速“趕”就趕不上時代這趟“車”。
5、色彩明度與純度的運用
高更另一幅作品《塔希提少女》,描繪了島上婦女勞動生活的一個場景。[5]畫面中心兩個坐在海邊沙灘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給人以平衡、莊嚴感。為了突顯特定的風土人情,高更采用了近乎古埃及壁畫的平涂手法,故意采用單線平涂的稚拙結構形式。筆者在創作稿(3)中整個背景顏色由上到下為白-黑-白的層次,這樣使畫面不至于呆板,而色彩純度也由上到下不斷提高,這樣不僅拉開了畫面間的空間感,而且使畫面有虛有實更加豐富。畫面背景色較前面主體人物相比,色彩的明度和純度雖然不夠,但畫面形式更為簡單,這樣也強化了整個畫面的氛圍。
創作中,筆者將黑色與艷麗的紅、黃、藍安排在同一畫面,如稿3:人物衣服顏色以紅、黃、藍色居多,繪畫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色彩純度和明度,讓色彩調和更簡單明了,有些地方直接用純色平鋪,讓這些顏色與黑色的頭發、褲子、挎包等形成鮮明對比。色彩上的對比不僅拉開了畫面層次,更直觀突顯了主色調。
根據主體顏色,盡可能選相對的色彩背景,使主體更為突出。創作中,背景的色彩用色就嘗試運用了這點。背景上方的公交車,顏色雖然是綠色,但筆者故意降低它的色彩明度,讓它保持在不搶眼并相對虛化的色彩關系中。中間的馬路和汽車相對顏色較重,但我給它們加入別的色彩元素,紅色轎車和相對色彩較重的路面加入了環境色和天光后虛化了不少。畫面下方的人行道用了相對高純度的黃色,采用了大面積平鋪的手法,用色塊中色彩的微差拉開了地面的層次,使之有紋理塊狀感。在畫面中運用了多種裝飾性的表現手法,下筆時,不再是表面上看到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胸中有溝壑、落筆成形,以形寫神。每個局部間都有機地聯系著,服從一個總的神韻和節奏的要求。
四、結論
繪畫創作中,我們在立足實際生活的基礎上,不斷讀畫、悟畫,如何創作出自己的畫,讓自己的畫作不斷提高?
首先,要尋找一切繪畫語言元素,如:線條、筆觸、光影、肌理等,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營造出總體趨向和意境,來反映作者思路。創作選題上,選擇既反映社會生活真實性的,同時又有繪畫語言表現力的;思路上,借鑒高更的造型表現及色彩;構圖上,注重畫面形式感,讓畫面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色彩上,把握整體色調。
其次,在創作中,選擇從以下方面來嘗試:借鑒高更的繪畫語言、光影明暗、虛實、色彩冷暖、純度、線條,邊緣線處理等。當然,在創作中,筆觸和肌理方面運用得還是不理想。在以后的創作中,筆者會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繪畫語言,提高自己對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在以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繪畫語言,如筆觸、材料、肌理、造型、平面空間等,以自己在創作中能自如運用繪畫語言為目標。
最后,將對繪畫語言進行長久的探索,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創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阿恩海姆.常又明譯.色彩論[J].世界美術出版社,1979.45-52.
[2]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材組編寫.外國美術史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張煬. 油畫靜物風景[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110-121.
[4] 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4-145.
[5]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J].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藝術理論研究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188.
【作者簡介】
王 芳(1981-)女,漢族,陜西寶雞人,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學士,從事美術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