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惠哲
【摘要】文化體制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十八大以來,伴隨全面深化改革立體啟動、縱深推進,文化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積極響應、主動發力,面對新形勢、著眼新目標,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在新起點上開拓前行、扎實推進、全面深化,進入縱深發展期,架四梁八柱,搭主體框架,加強系統謀劃,加大政策保障,加緊任務落實,不斷取得新成效、新進展。
【關鍵詞】文化體制 改革 文化強國 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之前,文化體制改革的第一個10年,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文化發展規律,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基本完成了階段性改革任務,持續釋放了文化創造活力,有效提升了文化整體實力,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但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體制性障礙、結構性弊端,仍然在嚴重制約文化生產力的解放、文化活力的釋放,束縛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積極作用的發揮。
十八大以來,伴隨全面深化改革立體啟動、縱深推進,文化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積極響應、主動發力,面對新形勢、著眼新目標,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在新起點上開拓前行、扎實推進、全面深化,進入縱深發展期,架四梁八柱,搭主體框架,加強系統謀劃,加大政策保障,加緊任務落實,不斷取得新成效、新進展。文化工作從“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向叫得響、做得實、忙得很轉變和飛躍。
回首過往的文化體制改革,2003年選擇代表性地區、單位適時啟動,2008年全面鋪開改革,2011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明確方向,2013年十八屆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昭示全面深化改革之后,文化體制改革走進新天地,步入柳暗花明的嶄新境界。
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主要成就
查賬。常算賬,算長賬,算細賬。建立任務臺賬,確定到責任單位、責任人。針對不同年度不同數量的改革任務,建立常態督查制度,對著工作賬單、任務清單,月查季查一直查。
重智。思想文化類高端智庫建設走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前列,提出中國觀點,亮出中國態度。第一,加強規劃指導。2014年以來,先后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國家高端智庫管理辦法》等。第二,建立管理機構、管理體系。在全國社科規劃領導小組下面,設立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作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的議事機構、評估機構。第三,強調實用。著眼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聚焦應用性、對策性,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第四,開展制度探索。為智庫研究人員解決職稱、編制問題,為智庫設立發展基金,給予事業法人資格等。
交融。出臺《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平臺、渠道、技術、運營、人才等方面,實現交匯交融。媒體競相打造集數字化、全媒化、集約化為一體的全景平臺,區分功能模塊,突出能力建設,立足終端開發,不斷提高說服力、影響力、公信力。
精獎。《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精減獎項數量,選出精品獎項。壓縮文藝評獎不只是簡單減少獎項數量,而是要實現減獎強評,促進文藝評價體系對文藝創作方向的正確引領,充分發揮評獎的示范、導向和激勵作用。
首德。《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國有文化企業的“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國有文化企業努力健全黨委領導與法人治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建立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經營管理模式。
提質。公共文化服務從以前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發展到現在的綜合化、標準化、效能化,規模大、檔次高、功能強、內容豐,成為文化惠民的重要成果。經濟社會發達地區主動提高服務效能,提供與本地高水平發展相應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開始實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把鄉鎮文化站從“空殼站”建成眾樂園,建立健全考核、獎懲、監督機制。加大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增加服務供給、提高服務水平,滿足文化需求,兜住文化民生底線。
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特征
總的看,十八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范圍加大、力度加強、內容增多,具有如下總體特征。
一是理解更透、定位更準、站位更高。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涉及領域和范圍很廣,必須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干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文化體制改革是展開戰略部署,推進頂層設計,實現文化興盛,唱響文化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文化體制改革是實現文化建設順利發展的根本辦法,是滿足文化民生、實現文化小康的應有之義,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鮮明表現。
二是頂層設計做在前邊、論證周詳。十八大以來出臺的大量的、多方面的改革政策,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的意見》等,既是政策依據,又是理論指導。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第一個專項小組改革方案,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了路線圖、確立了時間表、布置了任務書,其總的思路和布局是,緊緊圍繞一個核心目標,著力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加快構建五個體系。“一個核心目標”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兩個關鍵環節”即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五個體系”即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對外文化傳播和對外話語體系、文化政策法規體系。
三是劃定紅線,講明規矩。改革是有紅線的,無論改什么、怎么改,方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突出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就是改革最重的、最粗的紅線。對社會效益的強調相當于給文化體制改革安裝了導向儀、穩定器、定海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始終確保黨對國有文化單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宣傳業務的終審權、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權。
四是加強組織機構、領導體制建設。文化體制改革之初,成立了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實際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中央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部門分設各自的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并在有關司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領導體制、工作機制上提供了組織制度保障。十八大以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面專門分設文化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專職負責協調文化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建立任務臺賬,建立跟蹤機制,完善督查制度,從更高的層次、更細的任務、更嚴的要求出發,推進改革。
今后文化建設的思路,也就是文化體制改革的著力點,主要如下:一是出品牌。出品牌文化產品、品牌文化服務,以及品牌的文化企業、品牌文化機構;二是出精英。要出世界級的精英人才,包括藝術人才、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等;三是定規則。不僅有話語體系,還有技術標準;四是占高點。實質上真正占據道義制高點,名義上占據道義話語權制高點等;五是立高峰。文化建設的成就,無論與古今中外比,都能有高度、有地位、有亮點;六是控網絡。創新管理思路,統籌各方力量,加大依法治網力度,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確保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