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梅++梁捍東
【摘要】農民工的文化素養是制約其邁進小康社會和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農民工文化需求存在群體性差異。增強農民工文化服務供給、滿足其需求,需要政府主導,提供效能保障,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協調聯動,創建多維陣地,實現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提高文化素養,搭建活動平臺,著力構建“內源式”農民工文化體系新模式。
【關鍵詞】城鎮化 農民工 文化供給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農民工“游走”在城鎮與鄉村之間,亦工亦農的二元一體性身份,使其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城鎮化發展的重點關注對象。農民工的文化素養是制約其邁進小康社會和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但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卻存在著自身文化的二元斷帶與撕裂,城市難融入、鄉村難留住、心靈難安撫。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調查和探討他們的文化需求與服務供給,對于提高農民工文化素養,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民工文化需求現狀和困境
我們在農民工聚居地進行了調研,接受調查的農民工共 860人,涉及建筑工人、產業工人、家政人員、快遞員、服務員等,回收問卷共827份,有效問卷為820份,調研工作符合程序規范和質量要求。同時,我們還對部分省、市的圖書館、群藝館、街道辦等單位及其工作人員進行訪談。通過調研,我們對農民工文化需求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是農民工文化需求存在群體性差異,文化消費的意愿較低、能力較弱。老一代農民工大都對缺乏文化有強烈的印記,而新生代農工一般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調查中感到他們都能意識到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但是從整體上看,由于文化生活認識偏差和經濟條件的種種制約,這一群體對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文化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都很低。在820份有效問卷中,有602人即73.4%的人除必須的物質生活需求及子女教育等必要消費外,每月文化生活消費不超過10元;買過書籍報刊的為36人,只占4.4%;去過電影院看電影的更少,僅9人占1.1%。而且相當數量的被調查者對企業或社區提供文化活動持“無所謂”的態度,對組織的活動也“不清楚、不感興趣”,甚至有13.7%(112人)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沒有什么感興趣的活動”。較低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對文化產品的感受與認同感較低,文化消費的傾向和愿望較低。
二是渴望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但文化消費的參與度較低。調研顯示,農民工渴望豐富文化生活改變單調現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強烈。但在對圖書館、群藝館、社區文化站的調研中卻發現,農民工幾乎不來這些地點“消費”文化,社區企業開展、提供的文化體育活動農民工主動參與也很少。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 820名調研對象中,52.2%(428人)的被調查者沒有使用過任何文化場所或設施;有12.4%(102人)的去過圖書館(室),23.4%(192人)去過博物館, 5.6%(46人)的農民工借閱過書刊,6.3%(52人)的人觀看過免費展覽,3.3%(27人)的人曾去聽過各類免費的講座,沒有參加過社區文化活動的占61%(500人);其中知道社區有活動但未參加的占37%(303人),完全不知道社區有活動的占24%(197人)。
三是文化需求呈現娛樂化傾向,但存在隨意性和即時性。據調查顯示,農民工文化消費多以跳廣場舞、廣場 K 歌,或者是聚在一起看電視、打牌等為主。在我們調研的820人中,80%(656人)的農民工業余生活是“睡覺”、“閑聊”、“打牌”和“看電視”。雖然新生代農民工有部分通過“有償消費”來滿足其公共文化需求,但也僅占人數的54% (443人),而且90%以上的選擇低消費的網吧上網,像電影院、KTV等花費較高的地方很少有人去過。總的看來,農民工的收入穩步增長,文化需求也呈現娛樂化、消費化傾向,但整體上文化消費多為排除寂寞的消遣,且缺少計劃性安排。
四是拓展社會交往有較強需求,現實文化活動范圍較小。農民工工作的特性決定了其文化活動參與的特點是就近就便,身份來源的特性決定了其社會交往的特點是范圍小、渠道少,僅限于親戚和老鄉(同事也大部分是親戚和同鄉)。被調查者經常參加的社會組織是老鄉會,占51.9%(426人),其次是同事活動,占23.2%(190人),再次是同學會10.9%(89人),加入務工之類組織的占 7.0%(57人),加入工青婦等組織的占5.2%(43人),加入文體、旅游、學習等興趣愛好團體的僅占1.8%(15人)。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都通過微信等新媒體來進行虛擬社會交往,現實反而更加孤單。大部分農民工認為,城市居民跟他們沒有共同語言,不過大部人都渴望擴大社會交往、參與文化活動。
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缺失的追問與反思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覆蓋不足,適合農民工參與的文化活動舉辦較少。政府的文化投入一直相對較低。各級部門在投資公共文化服務時往往集中辦大項目,很多公共文化資源還沒有真正下沉至社區,社區公共文化活動缺乏設備資金、組織人員和文化人才。雖然在調研中發現,省圖、市圖等一些單位也開展了“流動圖書館”、“圖書大篷車”、“農民工文化服務流動車”等活動,但只是“碎片式”的,根本滿足不了廣大農民工的長期持續需求。
用工企業的關注度不夠,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較少。用工企業是農民工工作甚至生活的承載地,但是大多數農民工因為知識和技能制約,難以進入現代化水平較高、企業文化深厚的大型國企、民企和事業單位,只能夠去應聘一些勞動密集型或要求知識技能不高的工作。而這些部門很少會提供專項的資金用于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文化活動的舉辦。調查發現,即使有個別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的企業,那也是由于企業領導人的個人愛好。
宣傳力度不夠,社會組織的公共文化服務投資無法惠及農民工。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的文化設施是整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農民工卻一般享受不到這些文化服務設施和活動。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的錯位和不對稱,大多數農民工獲取信息途徑有限。很多文化活動開展的地點、開放的時間等與農民工工作地點作息時間錯位,能受益的農民工存在偶然性而人數較少。
農民工的二元身份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多次對戶籍管理制度進行調整。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還部分的存在與公共文化服務福利制度捆綁問題,導致農民工無法平等地享有和城市市民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戶籍制度使農民工在觀念、行為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固化。身處城市之中的農民工,大多數與城市居民缺少交往,非農民非市民的尷尬現狀,造成了其身份的割裂,形成封閉的群體生活。農民工自覺不自覺地就成為了城市公共文化娛樂活動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農民工的工作環境限制。農民工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工資報酬較低,收入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文化活動。而缺乏法律維權意識的農民工往往為了多掙點工資,主動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加班加點的現象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休閑決定娛樂。在外出打工、以掙錢養生為主要思想觀念的支配下,農民工在經濟、消費、生活行為上,主動或被動地遠離了公共文化享受。
建立、完善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路徑選擇
政府主導,提供效能保障,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一是正確理念引領。增加農民工文化服務供給要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有正確的思想理念來引領。2011年9月,我國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2014年,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黨和國家要發揮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責任主體的作用,“把握方向、制定規則、出臺政策”,頂層設計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要切實落實到位。二是政策制度保障。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使農民工人戶一體融入工作生活地,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用制度保障農民工收入水平。以豐富的物質文化滿足他們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規范用工,保障農民工休閑時間。根據調研和報道,農民工的勞動時間一般都遠遠超過了每天8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為44小時的規定。地方政府有關管理部門應加強農民工工作執法,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三是效果考評推進。規范和提高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形成統籌考慮、分步實施、責任明確、措施到位、行為規范的長效運行機制,逐步推動農民工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在以硬件設施、制度建設等客觀指標為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體系的同時,還應建立以農民工滿意度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評估公共文化預期效用與農民工消費體驗后的實際差距,為可持續和科學發展提供依據。
協調聯動,創建多維陣地,實現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部門、用工企業、公益機構、社會組織及全社會應該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把更多更好具有“正能量”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送到農民工身邊。
一是社區組織:打造農民工文化服務主陣地,加快公共文化活動覆蓋化。城市社區應該首先多為農民工提供價廉質優、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如區群眾藝術館、公共圖書館,綜合文化活動室等,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機制;其次通過有力的組織和引導,經常組織一些針對農民工的文化娛樂活動, 比如提供類似“露天電影”、“廣場演出”、“茶話會”、“節慶活動”等文化活動,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其參與的熱情,使農民工都參與到專門為他們定制的活動中來。二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發揮骨干作用,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平等化滿足農民工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主動聯系農民工群體,在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等單位實行免費開放的基礎上,豐富活動載體,實現文化服務均等化供給化。在農民工生產生活密集區,參照本地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配置臨時性文化設施或提供流動服務。三是社會組織:培育農民工文化服務生力軍,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多樣化。政府部門應廣聚社會力量,鼓勵、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多渠道地參與農民工文化工作。社會工作者應進駐到農民工群體中去,了解他們的文化需求,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通俗文化服務活動,組織創作和生產農民工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組織“工友之家”、“手牽手”等公益機構和“文化志愿者”隊伍,組織、引導農民工參加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達到拓展文化生活空間、豐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質的目的。四是鼓勵農民工用工企業建設企業文化。農民工用工企業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既有利于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也有利于增強用工企業的凝聚力,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企業應讓農民工在業余時間有電視看,有書讀,有場地娛樂。五是輿論支持系統:重視農民工文化服務引導,營造農民工文化服務的良好氛圍。社會主流媒體應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加大對農民工文化服務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積極為農民工的文化需求領域作投資;及時總結推廣農民工文化服務的好做法、好經驗等典型事例,加強觀念引導;社會、企業、社區等應舉辦各種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
提高文化素養,搭建活動平臺,著力構建“內源式”農民工文化體系新模式。一是加強文化教育培訓。通過志愿服務,利用工余,開展文化教育培訓,提升農民工文化素養,增強他們分享公共文化的堅實基礎。同時引導農民工調整生活方式,多讀書、多學習,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二是扶持文化人才,鼓勵自辦業余文藝團隊。農民工來自五湖四海,群體中更容易促進地域文化的交流交融。職能部門可以調動農民工的積極性,激發內生活力和動力。培育農民工文藝骨干并選好自己組織的“帶頭人”,鼓勵和扶持其自行創作文藝作品,并在表演場地、表演器材、活動經費上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鼓勵,為農民工文藝團隊、文藝骨干提供展示才能的舞臺和空間,實現由“送文化”向“造文化”的跨越。三是擴大人際交往,促進城鄉文化的交流融合。農民工應正確認識自身的職業與價值,強化城市身份認同,積極主動地融入城市,以開放心態了解城市環境及市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在社會規范、文明素養等方面積極進行認知轉換與適應,加深對城市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河北體育學院)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