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鳳+++王飛
【摘要】京津冀區域城市雖然在速度和規模上取得了比以往都要強勁的發展,但是其承載力已經難以負重。這就需要采取相應對策解除承載力的警戒,從而使京津冀區域城市發展在中國經濟社會規劃發展中繼續綻放光彩。
【關鍵詞】京津冀 城市承載力 預警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在全球工業制造和城市群高速發展趨勢的推動下,我國以區域基礎性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為依托,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都市圈。由于特殊性地理和政治地位,京津冀都市圈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逐漸成為最為引人注目的中國區域經濟圈之一。但是當前京津冀都市圈承載力已經遠遠超過了都市圈的可承受力度,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勢必會降低京津冀城市群的質量,并阻礙國際化城市群建設。
京津冀城市承載力預警現狀剖析
一是城市人口急速膨脹,密度大,核心城市人口集聚度高。隨著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立,京津冀區域人口逐漸呈增長趨勢。北京五環以內區域人口規模不斷膨脹,天津核心區域和經濟開放新區人口聚集度也比較大。核心城市人口的聚集程度比較高,但城鎮化合理布局還未真正形成。因此,必須重新建立城市區域發展的新體系,重新調整區域發展的政策并對人口進行有效疏解,否則人口增長速度和分布密度得不到調節,就會轉化為核心城市發展的阻礙因素。
二是城市水資源緊張,特別是核心城市水資源承載力超負荷。國際公認的缺水標準是500立方米,如果一個區域內的人均水資源量遠遠在500立方米以下,那么該區域就是極度缺水區域。對京津冀區域的人均水資源進行統計,京津冀區域低于300立方米,而北京市略低于120立方米,天津市遠遠低于120立方米,由此可見,北京和天津兩個城市是嚴重缺水城市。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的主要途徑,有依靠臨界區域的地下水補充和跨區域性超采。補救北京、天津的水資源短缺現狀,很明顯要依靠河北地下水,這勢必會降低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長此以往必然會使河北成為嚴重水資源缺乏區,不利于京津冀區域發展。根據北京和天津兩個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和現實需求量進行估量,兩市的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不能夠滿足現實需求,水資源承載力嚴重超負荷。
三是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已經透支了未來的可承載力。目前,雖然城市群的現代化和規模化有一定的發展,但是這種現代化和規模化不斷拓展的趨勢卻使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水資源進一步縮減、空氣質量進一步下降,特別是一些城市的生態環境已經威脅到人們的生產和發展現狀。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京津冀區域的西部和北部地區,風沙天氣日益普遍化。究其原因就在于對耕地以及草原過度開發,致使土地和草原植被被嚴重破壞。隨著京津冀區域的工業化程度以及城市國際化發展程度提升,工業和生活垃圾大量地排放,致使區域的生態系統被破壞,由生態環境問題引起的一系列城市居民健康問題日益多元化和普遍化,致使城市居民面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矛盾。
四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承載力有待提升。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程度比較高,但是地區間差異性比較大,不利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從三個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來看,北京人均教育財政投入最高,其次是天津,而河北省最低,其人均教育財政投入不到北京的30%,不到天津的40%。主要表現在河北省在辦學的硬件和軟件基礎性教育設施上水平比較低,這樣的教育資源不合理狀態導致河北大量學生向北京和天津轉移以尋求較高的教育資源,直接加大了北京和天津兩地的教育教學壓力。另外,河北省居民基礎性社會保險覆蓋率和水平也比北京和天津兩地的低,且基礎性醫療設施和條件比較差,加大了北京和天津兩地的經濟社會承載壓力。
提升京津冀城市承載力的對策研究
一是重構京津冀人口和經濟結構體系。基于對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利益雙方的考量,需要平衡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個方面的比重,實施京津冀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根據京津冀三地的經濟發展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要采取差別化的發展措施;其次,強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如放開戶籍管理制度等;再次,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京津冀區域發展經濟帶,以北京和天津為經濟帶發展領頭羊和主線,河北省作為經濟發展的后方基地;最后,加快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城鎮化進程,應站在全局的高度從人口、生態體系、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規劃和推進。對于北京、天津兩個核心城市,要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方式和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著重培養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驅動力高的行業,而后向河北省進行城鎮化輻射。
二是加強城市人口增長率的可調控度,提升核心城市疏解功能,整合和優化配置公共資源。對于城市的人口規模實行雙管調控機制,以實現空間結構上的優化配置。從人口進入京津冀區域方面來看,要對人口就業結構和方向加強引導;從京津冀區域人口轉移角度來看,基于產業人才需求類型、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可承受力和就業者的從業傾向等因素方面,加大核心城市人口聚集度和密度向周邊地區轉移和輸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優化城市資源空間結構,堅持以北京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圈,逐漸向河北和天津兩側輻射和轉移,使京津冀三者形成有機統一整體,在經濟結構、產業分布和發展空間上建立相互鏈接性。
三是實施生態、生產和生活一體化空間戰略,培養創新性城市發展模式。以生態發展提升生產和生活的質量和效率,而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和引導生活消費來豐厚生態性城市群建設發展。注重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科技發展,注重以信息科學技術進行全區域內輻射和擴散,促使京津冀城市群全方位信息科技網建制。使區域城市群建設規劃與生態學理念形成有機結合,讓綠色發展、低消耗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理念成為區域城市群建設的指導性原則,從而解決資源有限性和發展無限性、人口流動性大和崗位結構穩定性、環境承受有限性和發展規劃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有助于城市的安全性、可持續性、可循環性、便捷性以及和諧性得到有力提升。
四是加強區域制度機制建設,革新舊制度體系,重構新機制模式,為實現區域建設生態文明化提供制度保障。綜合性地審視區域城市建設進展中的制度機制,根據現實建設的新需求,建構新機制體系,使新體系能夠與時代發展、現實需求和問題訴求同步。例如:加快戶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區域內城市資源調整機制和利益分配長效機制建設;建立第一、二、三產業相互配合和轉化生態性發展機制;建立協調環境、資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調節機制,并完善經濟法和公司法體系,促使企業、公民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兼顧這種需求對生態體系的破壞力和資源環境的可承受力,以整頓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促使其發展在生態良性循環軌道上正常運行,提升城市承載力的預警能力。
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與京津冀城市群的公民生活息息相關,其城市群發展好,就會相應地提升其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這需要京津冀城市群內的每一個公眾為了自己未來的長遠利益,提高城市建設的公共參與度,凝聚各方力量,承擔其維護城市群可持續性發展的責任,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發揮公眾智慧和能力落實京津冀城市生態性文明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的義務,使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與時代、現代和國際接軌,走出一條符合區域特征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注:本文為河北金融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協同發展視角下京津冀重點城市綜合承載力測評研究》(項目編號:JY2015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貴祥:《京津冀都市區綜合承載力的新思考》,《民盟華北五省市區生態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
責編/楊鵬峰 賈娜(見習)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