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偉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宣傳文化領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對如何推進宣傳文化領域改革進行探討和分析。從增強文化自信、打造國際平臺、提升內容品質、鑄造科技載體、建設人才隊伍等方面探討了文化傳媒產業發展及改革。
【關鍵詞】宣傳文化 結構性問題 文化產品 文化傳媒產業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宣傳文化領域改革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文化生態“失衡失調”。在信息化、全球化、多極化浪潮席卷下,多元化文化生態格局逐漸形成。各種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同時,也給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認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社會矛盾日益凸現,人民群眾對國家的方針政策不理解,對黨的中心工作不支持,并開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體系持懷疑態度,在民族文化上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甚至提出并奉信所謂的“醬缸”論、“丑陋”論。海外各國的文化嚴重沖擊著中國的文化市場,美國街頭文化、搖滾音樂文化、日本動漫影視文化、韓國飲食服飾文化等紛紛涌入我國本土文化市場,并逐漸滋生蔓延開來。美劇、韓劇粉絲蜂擁而至,崇洋媚外的風氣在年輕一代中盛行,外來文化被過多引進,本土文化逐漸被拋棄,民族文化被邊緣化。
文化產業“發展滯后”。文化產業作為我國的新興產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發展相對滯后。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文化傳媒產業本身存在著集約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貿易逆差嚴重的問題,加之文化產業相關制度以及文化產業激勵政策、扶持政策還未完全建立和完善,所以,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畸形導致文化傳媒產業相對于我國的傳統產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發展。此外,文化產業長期來缺少輿論宣傳,國民對其認知感及認同感不足,也極大地制約了其發展。因此,在突出的產業結構問題下,推進結構性改革與調整對文化傳媒產業來說就更顯得迫切和必要了。
文化產品“供需錯位”。隨著文化產業化進一步推進,文化傳媒產品生產和流通規??涨皦汛?,圖書、期刊、影視、音樂等發行制作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但由于文化傳媒產業興起時間短,基礎設施薄弱,再加上受經濟條件制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弱,所以真正被受眾充分消費并滿足人們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品質產品并不多。加之內容雷同、產品老化、庸俗媚俗、格調低下、質量偏低等因素造成文化市場庫存積壓,資源浪費。文化供給總量過剩,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的滿足,從而呈現出嚴重的結構性矛盾,這是當前文化傳媒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最顯著問題。從需求體系來看,是適合受眾需求的產品不足,但從供給體系上看,則是中低端產品供給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實質在于文化傳媒產品的供需錯位。
輿論格局“西強我弱”。在國際話語體系中,長期以來“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嚴重阻礙了我國宣傳文化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相比于我國的硬實力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明顯與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身份不相匹配。加之中西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差異導致中西方認知錯位,西方國家對中國缺乏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在西強東弱的傳播秩序中,我國的國家形象往往以“他塑”為主,“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崩潰論”等各種論調甚囂塵上,在重大國際事件中,中國頻頻失聲、失語。其次,處在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的中國面臨著各類矛盾的激化,而中國在對外傳播中往往自說自話,空話套話多,缺乏針對性,重視國內反響,忽視海外認知,加之對外傳播主體單一、策略單調、形式單一、內容呆板,并且往往帶有濃烈的官方色彩,不容易為西方接受,致使“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尚無明顯改變。
人才隊伍“缺失流失”。宣傳文化領域人才的“缺失流失”是這些年來制約宣傳文化創新、文化傳媒產業提質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人才隊伍的“缺失”問題。宣傳文化領域的高端創意人才、文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產品營銷人才、大型活動策劃人才等出現嚴重空缺,宣傳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與“懂文化、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端型、復合型、專業型人才缺乏的矛盾突出。而加之發展平臺有限、人才培養機制不全等原因,制約了宣傳文化領域人才的進一步成長。二是人才隊伍的“流失”問題。近年來,傳統從業人員大面積流失。在轉企改制過程中,由于人員身份轉換、經濟待遇等因素的改變,造成了一部分資歷深、經驗足的專業人才流失。另外,受經濟效益的制約,薪酬體系不夠完善,未能形成較好的市場競爭優勢,致使在招聘一些兼備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能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時面臨困難。
文化傳媒產業改革的必要性
符合意識形態屬性的必然要求。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反過來它又指導這一階級或集團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事關國家的命運,事關社會的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毙麄魑幕鳛檎麄€社會結構中的思想上層建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空前活躍的空間平臺,人們的思想意識在這里激烈地碰撞交鋒,互聯網儼然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能否做好宣傳文化工作,直接關系著我們能否打贏意識形態領域這場戰爭。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黨中央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開創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局面,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敵強我弱、敵攻我守的根本態勢仍然沒有改變,維護信息文化安全的任務依然艱巨。面對新形勢下嚴峻復雜的環境,如果還繼續按照老辦法老規矩開展宣傳文化工作,必定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因此,我們必須對宣傳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進行再認識,高度關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推進結構性改革與調整,才能保證宣傳文化事業的健康繁榮發展。
滿足市場經濟屬性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舊的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經營模式受到強烈的沖擊。宣傳文化要想更好的適應新的生存環境和經營環境,必須以市場規律運行,以精神產品的營銷形態走向市場,進入流通領域。因此,文化傳媒產品除了保持其固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外,還具備了市場經濟屬性的一般特征。近年來,我國的文化傳媒產業雖然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問題與挑戰。需求刺激不足以支持文化傳媒產業的可持續增長,以需求側管理帶來的效益不再是支撐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由此引生出宣傳文化領域的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因此,文化傳媒產業的可持續增長目標亟待有效的改革措施,需求側管理的拉動作用已經發揮至盡,只有通過提高供給質量,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增加有效的需要,從而提高文化傳媒市場的活力,保證宣傳文化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宣傳文化領域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及措施
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首先應該具有民族文化的自信。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提到了文化自信,并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樹立起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同時還要結合時代需求,創新發展中華傳統文化,體現時代性、原創性,形成既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書畫里的中國”、“琴弦上的中國”等。其次,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流意識,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并不意味著對外來文化的全盤否定,也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打造國際平臺。宣傳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必須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只有在文化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才能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此,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大文化傳播力度,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一流傳播平臺。
打造國際一流傳播平臺,首先要以融合發展理念為指導,優化文化傳媒產品生產模式,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宣傳文化平臺,實現文化傳媒產品的多種生成以及多終端投放,提升生產力和產品競爭力。其次,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全力以赴建立起能與世界文化強國競爭的世界級文化傳媒產業集團,積極整合對外傳播資源,聯手打造面向國際的運作平臺,增強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文化產業整體性結構競爭力,努力將“中國品牌”推向世界。同時加快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機構合作體系,加強與海外文化機構的廣泛聯系,開展深入合作,打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平臺,通過多終端來向世界各國進行傳播,提升我國在全球文化傳播中的能力。此外,還應實施本土化戰略,以本土化方式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增強國際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提升內容品質。要形成高質量的有效供給,必須要貫穿創新發展理念,以創新引領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一是減少低俗供給,樹立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創造要有思想、有深度、有內涵的作品;二是減少同質供給,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要根據受眾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增加多元化訂制產品供給,同時要深入人民群眾,創造接地氣有人氣的內容,還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提供有意思、有溫度的內容;三是要減少低端供給,通過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元素橫縱聯合,強化產業融合度,延長文化產業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創造有品質的內容。
鑄造科技載體?,F代高新技術在宣傳文化傳播方面具有無限潛能,甚至可能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只有擁有先進科學技術,才能占領傳播的制高點。
提升有效的科技供給,一方面宣傳文化工作要多方面運用先進技術做支撐,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研究分析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做好信息篩選、解讀等深加工,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來定位受眾,從而實現精準供給與投放;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文化方面的科技創新投入,增加宣傳文化科技創新數據庫和平臺建設投入,加大對我國文化研究機構的應用型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扶持文化創意研究機構的發展。此外,還要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快速傳遞信息,搶先設定信息、基調,搶占信息制高點,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發展移動端產品、實現多終端、全覆蓋、立體化供給結構。
建設人才隊伍。人才作為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各生產要素中重要的供給要素。隨著宣傳文化所處的市場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文化傳媒產品和服務類型越來越豐富,在具體的運營實踐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漸成主流。建設人才隊伍,首先要解決人才缺失的問題,提高宣傳文化工作者的業務能力,抓緊培養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造就一支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此外,還必須加強道德修養,培養起一支有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有較高業務水平和優良作風的人才隊伍。其次,要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必須深化宣傳文化部門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待遇保障力度,以人才支撐創新、助推跨越、搶占先機。
(作者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生)
【注: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務研究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精品培育項目“新聞經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J201004】
【參考文獻】
①武超群,張秋陽:《供給調節背景下的報紙供給側改革》,《青年記者》,2016年10期 。
②張劍:《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光明日報》,2012年11月26日。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