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學京++秦學燕
【摘要】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后,我國出現了一些新的利益主體,有新的社會利益訴求,這就需要對現有體制機制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革,協商民主制度也包括在內。文章回顧了我國協商民主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明確了在新時期繼續發展協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意義,反思了我國當前協商民主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協商民主 發展 認識 反思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協商民主發展的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進行協商民主機制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財富收入差距拉大、階層分化的問題。尤其是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為社會穩定埋下諸多隱患,而單靠政府的行政行為很難消弭這種貧富差距,也不可能完全解決由此引發的各種矛盾。在此情況下,協商民主機制成為協調各方矛盾的一個有效平臺,各個利益團體可以自由、平等地在這一平臺上表達利益訴求,這讓各類社會矛盾能夠在合法有序的框架下得以協商解決,從而避免了有利益訴求的群體通過體制外手段來表達訴求,也就減少了社會動蕩發生的幾率,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局面有重要意義。
第二,協商民主機制能夠解決我國傳統社會中被動政治參與的問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歷史使我國形成了順從型的臣民文化,普通民眾很少關心國家與社會事務,缺乏主動參與政治的公民文化。協商民主制度的特性是平等、自由、包容和公正,普通民眾在協商民主機制下更能感受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政治參與的責任,通過這一渠道,公民能夠就關系自身發展的各種社會問題進行討論,并達成共識,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在參與協商民主的過程中,公民逐漸被培養出一定的參政議政能力,提升了政治參與的信心。
第三,協商民主與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相契合。早在1941年革命期間,毛澤東便強調國事即公事,而非一黨之私事,所以共產黨必須和其他民主黨派實施合作,并無排斥其他民主黨派的權力。到新中國成立后,協商民主也一直存在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之中,我黨各個階段的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協商民主建設,它從單一的政治協商發展為內容更為豐富、范圍更加廣闊的協商民主,推動我國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
對當前中國協商民主存在問題的反思
首先,我國的協商民主實踐中存在執行不足的問題。毫無疑問,隨著我國政治民主的推進,協商民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從各地協商民主的實踐來看,存在著對于協商結果以及結果的貫徹執行缺乏重視,這可能導致協商結果得不到貫徹執行,也意味著協商民主機制流于形式,并未對社會發展產生真正的推動作用。
其次,我國的協商民主實踐存在滯后性。在具體實踐中,有些協商民主過程十分倉促,往往是在接近決策時間時才召開,這使得參與者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協商材料,也沒有時間對決策內容進行社會調查,這就導致在民主協商過程中,參與者很難真正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最后,我國的協商民主中存在協商主體不平等現象。我國的憲法明確了公民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性。但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隱性的不平等。因此,要推動我國協商民主發展,還需要逐步消除這些隱性的不平等,真正讓全體公民都有途徑和有能力參與民主協商。
協商民主發展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封建思想至今仍未根除,阻礙我國協商民主的發展。社會公眾沒有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維護自身利益的強烈自覺。封建政治文化不僅深深影響著國民,也對政府管理者有一定負面影響,一些政府官員依然有官本位思想,將行政權力看作是自己的私權,并無視民眾權利。這些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思想阻礙了協商民主制度的貫徹。
二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也不利于協商民主的實施。新中國成立后形成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但改革仍然滯后顯然不適應社會的新變化,也阻礙了各項協商民主機制的實施。
三是我國的協商民主還缺乏監管體系。監管體系存在的意義在于保障普通公民能夠參與到協商民主之中,防止這一制度被相關利益者操縱。監管體系需要對整個協商民主過程進行監督,保證參與協商的公民能夠自由、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確保協商結果得到貫徹落實,這樣廣大群眾的利益才能真正通過協商民主這一平臺獲得維護。但目前我國由于缺乏完備的協商民主機制,這導致很多協商民主活動流于形式,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完善協商民主的途徑
一是堅持黨在協商民主中的核心領導地位。我國國情復雜,社會利益團體日益分化,要想協調各方利益,必須加強黨的核心領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的選擇,也得到各民主黨派的認同。但黨要想在協商民主中起到領導核心作用,必須保持自己的先進性。首先,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同時促進執政的法制化。在現代國家體系中,執政黨是通過國家政權體系來進行執政的,因此執政黨的行為影響著它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也直接關系到一國協商民主的開展,所以必須規范執政黨的執政行為。其次,要加強黨內的民主建設,以此來帶動人民民主,為協商民主建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黨內民主建設包括訴求表達、選舉、監督等各項機制的建設,形成公開、公正的黨內政治生活,為社會民主建設創造良好風氣。
二是推動人民政協的法制化。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是我國較早的協商民主實踐,也是我國協商民主的主要實現方式。要想協商民主機制得到真正的貫徹,關鍵還在于建設一套保障機制能夠順利實施的制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建設一套制度保障不同利益群體能夠參與協商民主,并能夠自由、平等的在協商民主過程中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最終協商民主所達成的共識能夠被采納和貫徹。要進行協商民主的保障制度建設,推動人民政協制度法制化是其關鍵環節,首先,為保證人民政協制度的貫徹落實,可出臺專門法,將人民政協組織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并對權利的性質、內容、實施程序等進行法律闡釋,為人民政協開展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其次,在政協內部要成立監督組織,確保協商民主的結果能夠被相關部門采納和落實,并對一些決策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和檢查,及時和政協組織、相關政府部門溝通和反饋監督結果。
三是規范基層協商民主的形式。首先,在城市中要注重基層社區的民主建設,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等組織要有社區管理民主化的自覺,讓社區居民獲得一個協商民主參與平臺。其次,在農村,要不斷完善現有的村民自治形式,村民委員會也要積極發揮自己的功能,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民主規則,真正貫徹村民選舉、集體決策、民主監督各項政策,實現村民自治的規范化、有序化。最后,還應鼓勵社團組織的發展,公民社團關注公共事務,是社會信任的一種體現,應成為協商民主的重要參與者,拓展協商民主的空間。
(作者分別為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共河北省委黨校信息管理處副教授)
【注:本文為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建設創新型國家始終需要公正的呵護》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151272】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