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輝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克服工業經濟時代反壟斷法律制度在判定企業壟斷與否時的模棱兩可性;反壟斷規制方式如何才能更加科學、高效、經濟、嚴謹地制裁壟斷企業,值得深入探索。主動吸納新制度經濟學最新理論,探索、創新反壟斷法制理念,方能為知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法制保障。
【關鍵詞】反壟斷法 產權 規制方式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反壟斷法中法律權利的透視
在反壟斷法律關系中存在著三類主體:企業、政府和個人,三者擁有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個人與企業的價值目標是個體利益最大,政府的價值目標是社會整體效益最優。故此,公共領域內,個人、企業和政府共同進行著以自身價值目標最優為方向的產權博弈,并且不斷調整著各自的階段性目標,從而達到利益均衡、效益最優。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同時應當是法治經濟,政府與企業、個人之間由于法律制度的存在而產生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所以,在反壟斷法律制定過程中,政府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政府應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制度來達成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間產權的良性流動,嚴格禁止企業通過大肆攫取公共領域內的不確定產權,消滅競爭,實現壟斷。此外,政府應以立法形式保障公共領域內權利的合法取得,實現趨利避害和市場主體(個人、企業及政府)效益最優。
通常,市場經濟中產權分配模式區分為三類:其一,某些產權的界定成本明顯高于其未來收益,企業唯有依靠政府在資金或政策上給予特殊扶持才能進入此領域進行開發;還有因產業政策需要,政府將某些產權授權給某些企業。這類企業在產權界定時便排斥了其他競爭對手,實現了政策性先占。這種政策性先占產權形成的壟斷即政策性壟斷(自然壟斷或國家壟斷)。其二,某些產權的界定成本對一般企業來說明顯高于未來收益,但對掌握特殊先進技術的企業來說,界定成本卻低于收益,那么這類企業自然排斥了其他競爭企業并形成技術性先占。此種技術性先占產權形成的壟斷即技術性壟斷或知識產權壟斷。第三種產權分配模式是指對某項產權來說,多數企業的界定成本明顯低于預期收益,所有相關企業都有對該項產權進行產權界定的愿望和條件,此即為競爭性產權。在此情形下,因各企業的技術水平、資本及經營策略等差異,部分企業經市場優勝劣汰達至壟斷即競爭性壟斷。前述兩類壟斷之外的多數情形都是競爭性壟斷。
反壟斷法規制方式革新的原因
考察工業經濟時代反壟斷法規制方式,主要有結構主義規制和行為主義規制兩種規制方式。雖然行為主義規制和結構主義規制各有千秋,但兩種規制主義衡量企業是否構成壟斷時都將“企業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作為重要參照標準。
現實中,確認企業的市場支配地位有賴于對相關市場的界定。而相關市場的界定涉及三個方面的要素:地域市場、商品市場和市場的時間性。①具體來說,地域市場是指經營者銷售特定商品時,消費者可以購買到與之相競爭的商品的地域范圍,會涉及商品運輸費用、商品價格差異等因素。商品市場是從消費者角度,根據商品或服務的性能、用途和價格可相互交換或替代的所有商品或服務所構成的市場。認定的關鍵是消費者是否認為商品或服務間的性能和用途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市場的時間性則表現為當生產周期、使用期限、季節性、流行時尚性或知識產權保護期限等已構成商品不可忽視的特征時,界定相關市場就必須考慮時間因素。
就競爭性壟斷來說,由于現實中存在大量其他競爭企業,相應地存在著相關市場并可依市場占有率等外在量化指標確認企業的市場支配地位。所以,傳統反壟斷法規制方式適用于競爭性壟斷是可行的。然而針對政策性壟斷或技術性壟斷,因在產權界定時就不存在其他競爭企業,導致其相關市場無從判定,進而對企業是否構成壟斷更難以進行理性、客觀的評定。但在這兩種壟斷情形下,壟斷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所造成的弊害絕不亞于競爭性壟斷所產生的弊害。所以,反壟斷立法應引入以產權分配為標準的新規制理念。
反壟斷法規制方式革新之路徑
針對政策性壟斷和技術性壟斷可采取以下兩種革新路徑。
其一,針對政策性壟斷(自然壟斷和國家壟斷)的產權規制理念。對于自然壟斷和國家壟斷,應逐步解除管制,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機制。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在電信、航空運輸及公交部門的改革中也體現了適度引入競爭的理念。20年前電子部、鐵道部和電力部籌資13億元成立的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使電信市場的價格在競爭中一路下跌,滿足了普通消費者的需求。此外,民航、電力、郵政、金融等自然壟斷行業也紛紛深化產權改革并逐步形成政企分開、市場競爭、產權多元化和相對獨立監管的格局。②
從產權視角分析,政策性壟斷合法性的依據源于社會效益最大化和企業所提供產品的公共性。由于特殊領域產品開發成本高于收益,且無法進行高收費,從社會公益層面考慮,政府著力扶持少量企業獨占此特殊產品的公共領域。可是,伴隨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和產業革新,該特殊領域產權的收益開始逐漸大于其界定成本,壟斷企業還有政府政策和資金的額外支持,自然能在市場中毫不費力地獲取巨額利潤。這時,如仍僅由一家企業壟斷該特殊領域的產品市場,則該企業不可避免地會濫用優勢地位、非法逐利甚至權力尋租、滋生腐敗,侵害社會整體效益。因此,應對其進行產權規制,可對原壟斷企業進行拆分或重組新企業逐漸步入該領域,孕育多個競爭者共存的局面,從而實現將壟斷企業獨占之產權回歸公共領域的最終目標,并達到競爭范圍拓展與壟斷范圍縮減的效果。
其二,針對技術性壟斷的產權規制理念。知識產權是權利主體在法律授權范圍內排他性的享有或行使對特定客體的獨占權,是一項合法的壟斷之權。③其壟斷性是立法者在促進智力創新與壟斷技術成果、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保護這兩者關系之間權衡的結果。依照知識產權法獲取的壟斷地位是合法取得的壟斷地位,是受法律保護的壟斷地位,而非反壟斷法的規制對象。反壟斷針對的是濫用這種壟斷地位的行為,因為濫用行為顯然是妨礙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所以反壟斷與知識產權保護根本不相沖突,而是鄰界關系,超越鄰界點——法律權利許可范圍,進入對方的領地,便構成壟斷。
傳統反壟斷法的拆分制裁方式,誕生于工業經濟時代并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強制地拆分已顯得不合適宜,應采取新的規制理念和制裁方式。就產權經濟學角度而言,法律應保護出于公共利益目的對公共產品的創新行為,但若以排除競爭為目的對技術產品公共領域的產權進行侵占則理應被認定為非法。針對后者,更為科學合理的規制方式應當是要求壟斷者適度公開技術秘密,實現降低其他同行競爭企業進入該產品領域的成本、恢復該技術產品領域的有序公平、自由競爭狀態。這樣既能使公眾從作為壟斷者的高科技企業的“私人領域”內索回部分公共權利,又能避免高科技企業被強行拆分,從而保全其創新實力和規模經濟效益。總之,用引入競爭企業或課稅作為對技術性壟斷者獨占公共領域權利的規制方式,既使公眾從壟斷企業侵占的公共領域中索回了部分的公共權利,同時又能保全這些高科技企業的創新實力,是比較可行的規制方式。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
【注釋】
①曹士兵:《反壟斷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92~96頁。
②范合君,柳學信:《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全景路徑與總體趨向》,《改革》,2013年第5期,第34~35頁。
③孔祥俊:《反壟斷法原理》,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639頁。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