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蘭
【摘要】針對財產而采取的沒收措施在某些情況下會牽涉到第三方,所以在沒收國際合作的法律機制中必然要體現另一面,即在圍繞沒收事宜進行國際合作的過程不得損害善意第三方的權利。對被害人的保護措施通常包括專門立法、設立專門基金等;而對善意第三人通常會在訴訟進程中采取保護措施,在實施沒收后通過資產返還機制返還其合法財產,并建立相應的救濟措施。
【關鍵詞】沒收 國際司法合作 權利救濟 【中圖分類號】D997 【文獻標識碼】A
任何打擊犯罪的行為首先要保護的就是因犯罪行為而遭受侵害的被害人,這一要義在沒收國際合作領域也不例外。很多情況下,沒收是作為一種制裁實施的,基于刑事訴訟而展開的沒收國際合作首先要保護的就是被害人。沒收的標的物是財產。針對財產而采取的沒收措施在某些情況下還會牽涉到第三方,尤其是當犯罪收益與其他合法取得的財產混合,或者混合后取得了收益或其他收益時。所以在沒收國際合作的法律機制中必然也要體現另一面,即在圍繞沒收事宜進行國際合作的過程不得損害善意第三方的權利。在沒收國際合作領域,對被害人和善意第三方的權利保護和救濟也成為整個合作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對被害人的保護
在沒收國際合作領域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不僅涉及對被害人的立法保護,還涉及在歸還、適當補償和賠償等方面采取的一些具體援助。
首先,通過立法幫助和保護被害人。鑒于被害人受到的巨大傷害,為了伸張正義,在立法上針對那些具有跨國性、國際性的毒品犯罪、恐怖主義犯罪、洗錢犯罪、有組織犯罪以及腐敗犯罪簽署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全球性的打擊網絡和機制。特別是有組織犯罪公約的各項議定書中,有兩項特別涉及到被害人保護的問題。《人口販運議定書》第五條規定了這類販運的刑事定罪和預防;第六、八條和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了對被害人的幫助和保護及其遣返。《移民議定書》第十六和十九條也力求保護移民和保護難民權利。除了對被害人的人身保護,在不違反本國法律的情況下,被害人應當有機會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依法表明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締約國而言這也是應當履行的義務。事實上,對被害人的保護和幫助在很多國家的國內法律體制中也已經得到體現。
其次,通過設立專門基金對受害人予以賠償。沒收國際合作中首次明確提出對被害人保護的是1999年的《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該公約第八條第四款敦促各國設立機制,利用從沒收所得的款項,賠償恐怖主義罪行的被害人或其家屬。這樣的機制意味著各締約國設立恐怖主義行為受害人賠償基金等機制。基金設立將建立在國家措施的基礎之上。將違法收益調撥給恐怖主義行為受害人保障基金的具體條款將納入各國立法中。法國依據1986年9月9日法律設立了一個恐怖主義行為受害人賠償基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第1566號決議中也提議:針對受害者及其家人專門建立一個用以補償其損害的國際基金,該基金的資金相當部分是來自對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成員和支持者的資產的沒收。2009年5月,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國際民航組織)主持的一次外交會議通過了兩項新的航空法公約,規定了航空器對第三方造成的損害(包括涉及航空器的非法干涉所造成的損害)的國際補償和賠償責任規則。此外還設立一個國際民用航空賠償基金,以向恐怖襲擊的受害者提供賠償。
再次,通過資產返還機制歸還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正如已經表明的,將罪犯從被害人手中奪走的財產歸還給被害人,是大多數沒收制度的目標。這也是對沒收資產進行處置的一項重要內容。從2001年的《聯合國打擊有組織犯罪公約》到2003年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均要求締約國歸還沒收財產以用于賠償被害人或返還給原合法所有人。同時對資產返還的條件、程序以及相關事宜作了詳細的規定,促使資產返還的法律機制更為完善。
最后,制定能夠使被害人有機會獲得適當的賠償和補償的訴訟程序,前提是公約所涵蓋的犯罪所侵害到的被害人。鑒于犯罪對易受傷害個人和群體的影響的重要性,《聯合國打擊有組織犯罪公約》關于對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的處置的第十四條規定,如果一個締約國根據該公約第十三條提出請求,請求另一締約國采取沒收行動的,則該采取行動的締約國首先應該遵循其本國法律采取行動,并且可以根據請求,對沒收的所得或財產優先考慮返還給請求國,以便該請求國對犯罪被害人進行賠償。通常被害人可獲賠償或補償的內容包括:財產損失、精神損害、身體損傷、收入損失、職業恢復措施、心理學措施和治療措施,若被害人死亡,可向其未亡被扶養人提供賠償或補償。這一規定強化了公約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該條要求各締約國建立適當的程序,以賠償和補償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的被害人。按照立法精神,雖然制定一些適當的程序并不是要求保證被害人得到賠償或補償,至少是給被害人提供一種獲得賠償或補償的機會。《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對此提出了同樣要求,該公約第三十五條要求,締約國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確保因腐敗行為受到損害的被害人的如下權益,即有權對該損害的責任者提起相關的法律程序,從而獲得賠償。
通常情況下,除了通過專門基金獲得賠償外,被害人可以通過適當的訴訟程序要求賠償,較為常見的做法是:就成文法或習慣法項下的侵權行為起訴罪犯或其他人以獲得民事損害賠償;或者可使刑事法庭判定刑事損害賠償或下令判定有罪之人賠償或補償。很多國家都按照其國內立法確定了此類程序以使被害人有機會獲得賠償和補償。而且實際上許多國家都不是只使用這些辦法中的一種而是多種。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將金錢作為對被害人的賠償只是救濟手段的一種,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補償和賠償只是恢復性司法程序的基本組成部分。補償的多種模式事實上并不僅限于價值因素的思考,通過心理、社會等方面服務渠道對被害人而言也是一種無形的救濟。
對第三人的保護
犯罪人的犯罪所得在發生轉換、混合后,經常會和第三人的財產利益產生聯系。為此,進行凍結、扣押、沒收、返還與處分資產的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國際合作,會使善意第三方的權利遇到風險。在沒收國際合作領域,所有的國際公約,包括1988年的《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1999年的《制止提供資助恐怖主義公約》、2001年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以及2003年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在相關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條款中都強調了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采取的措施體現在從啟動國際合作到沒收資產的處置整個訴訟過程。
首先,在訴訟進程中采取的保護措施。根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五十五條第三款第二項規定,如果請求國請求被請求締約國執行本國發出的沒收令,則該請求不僅要向被請求國提交有關沒收令的副本以及相關事實的說明,還需要向被請求國提交如下說明和陳述:即已經向善意第三人提供了充分通知并確保采取了正當法律程序,如果沒有尊重正當程序給予第三人充分的主張權利的機會,則被請求國可以拒絕提供協助。 對于執行有關“搜查和沒收”,聯合國《刑事事件互助示范條約》第十七條則要求被請求國特別注意對善意第三方權利的保護,包括將任何材料送交請求國作為證據的請求時。
在沒收合作的進程中對第三人采取保護的做法還體現在一些區域性多邊條約中。例如,歐洲委員會于1990年制定的《關于犯罪收益的清洗、搜查、扣押和沒收問題的公約》中第二十一、二十二條要求,各締約國應當在對第三人提供廣泛的法律救濟措施這一基礎上,對國際合作中的合法第三方的權利也應當進一步加強保護。被請求締約國在處理臨時的請求措施和沒收請求時,對于第三方權利提出請求的,只要請求國作出了司法判決,被請求國就應當承認;但是如果從請求國法律程序上并沒有給第三方充分機會來主張其權利,則被請求國對該司法判決可以拒絕承認。
其次,在實施沒收后通過資產返還機制予以返還。對于已經實施沒收的第三人的財產還可以通過資產的返還機制得到解決。根據2000年的《聯合國打擊有組織犯罪公約》的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對于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各締約國應當考慮將其交還給請求的締約國,以便能對犯罪被害人予以賠償,或者也可以歸還合法的所有人。2003年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三十四條、第五十七條對沒收的財產則規定為:應由締約國依照公約的規定和本國法律予以處分,包括按照該條第三款對原合法第三人予以返還,或者在考慮到善意第三人權利的情況下,能夠按照公約返還沒收的財產。
再次,對執行沒收而對第三人造成影響的提供救濟措施。1990年歐洲委員會《關于犯罪收益的清洗、搜查、扣押和沒收問題的公約》對該問題規定的比較全面。首先,根據其第五條,對于因“受前述第二條沒收、第三條調查程序影響之利害關系人”應當立法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以確保該利害關系人具備有效之法律救濟手段,從而保障其權益。其次,在執行合作的過程中,如果因為某人的故意或過失導致損害責任的發生,有關各方應當協商解決,適當地賠償損失。例如,因為沒收財產導致無關的公司無法執行某個經濟合同,從而造成經濟損失,那么請求方和被請求方都負有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雙方都應該對其損害行為進行賠償。至于賠償數額的多少,由雙方協商分擔。如果一方已就損害賠償提起訴訟,那么該方應當通知另一方。一些國家立法對此也有所體現。例如,德國《刑法》規定,如果第三人在實施沒收時其權益受到了侵害,那么就應該使用國庫中的貨幣對該第三人進行適當的賠償,同時還應當考慮到公允的市場價值。
對善意第三人的權利應當保護,這已經成為沒收國際合作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但是從公約的文本本身看,為第三人提供何種程度的有效法律救濟以便維護他們的權利在公約中并未詳細說明。
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第三人的財產在何種情況下應當予以沒收,通常需要考察以下因素:是否有隱藏犯罪行為,或者與任何從屬罪行有牽連;是否在該財產中有合法利益;是否曾根據法律和商業做法恪盡職責;如果該項財產要求對交易進行公開登記或者采取任何行政程序,是否完成了這些信息(例如房地產,或者車輛);如果交易龐大,是否遵循了真正的市場價值。無論如何,檢控機關在程序中都應當排除那些不了解有關犯罪或與犯罪分子沒有聯系的人。
事實上,為保證沒收措施不對合法所有人的權利造成侵害,幾乎所有國家都設置了專門條款對第三人予以保護。例如,在美國如果有人對可能沒收的財產提出權利主張或對沒收提出異議,則會將案件移交聯邦法院進行審理,并通過司法程序作出最終裁決。英國的《2002犯罪收益法》第三百零八條規定了一些應當終止追繳的例外情形。其中之一就是善意取得財產的個人不知道財產是可追繳且以有效對價誠信購得該財產。
對于實施不同沒收方式的國家而言,在對第三人采取保護措施時會因為沒收對象不同而使得保護的效力有所不同。如果采取價值沒收的方式,就只需對罪犯所擁有的財產實行沒收,而不影響到其他人的利益。但是,如果采取物品(財產)沒收,則沒收針對的是物,對第三人可能會造成侵權或損害,就需要國家采取嚴格和審慎的態度。
(作者為新疆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員、新疆警察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為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跨國追繳和沒收犯罪資產國際合作及國內法律完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15BFX189)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①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07聯合國反恐文書立法及并入指南》(聯合國,紐約,2007 年),第432~433頁。
②《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立法指南》,聯合國出版物,銷售編號:C.05.V.2. 第370~371頁。
③《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立法指南》,聯合國出版物,銷售編號:C.05.V.2.,第四章,D節資料部分。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