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摘要】當前,中俄兩國建立了穩定、良性的外交關系,并成為戰略協作伙伴。國際關系受多方因素影響,所以盡管中俄兩國關系較為穩定,但小摩擦也不斷,其中文化差異是造成兩國外交矛盾的因素之一,為此,文化外交也成為中俄外交的重要內容,旨在促進兩國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包容。
【關鍵詞】戰略協作 中俄外交 文化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而東北亞地區也成為世界大國利益交集地,涉及多方大國關系,其中中俄關系在復雜的關系格局中尤為重要,而中俄兩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開展包括文化外交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外交。與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文化外交具有柔性的特點,更能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
中俄開展文化外交的意義
穩定兩國政治關系。中俄間頻繁開展文化外交能夠增進兩國的政治互信,深化戰略協作關系。1992年中俄兩國簽訂了第一項文化合作條約,之后為了全面推進兩國的文化交流,還成立了中俄友好和平委員會、人文合作委員會等機構。在這些機構的推動下,中俄兩國開展了“文化年”、“語言年”、“旅游年”等活動,這些活動貼近兩國人民的生活,為兩國人民的交往互動提供了平臺,在這些活動舉辦過程中,中俄兩國的民眾對彼此的文化、歷史、藝術等多方面有了了解,提升兩國人民對對方的好感度。中俄兩國在國際文化事務上也相互支持,2014年,習近平出席了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會的開幕式,而俄羅斯方面大力支持索契奧運村中“中國之家”的建設,俄羅斯民眾通過這一平臺加深了對中國體育文化的了解。
促進中俄兩國經貿往來。中俄兩國長期以來都保持了密切的經貿合作關系,但在全面建設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之前,這種經貿合作的規模不大、質量不高。在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建設的過程中,雙方全面開展文化外交,帶動了中俄兩國的經貿活動,如中俄為提升兩國的經貿合作水平而開展聯合辦學,主要是為了定向培養經濟人才與法律人才,消除兩國在經貿合作中因文化而造成的阻礙。中俄在兩國邊界口岸地區所制定的文化政策,促進中俄邊境群眾形成良好關系,這是雙方順利開展貿易合作的前提。此外,在中俄開展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兩國都能夠借這一平臺簽訂大批經貿合作協議,直接促進了兩國的經貿合作。
推動中俄兩國民間交往。近些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投入大量資源宣傳中國文化,而且隨著中俄兩國文化外交的頻繁,俄羅斯國民對于中國文化產生極大興趣,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促使俄羅斯民眾到中國旅游,購買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產品,中國民眾也同樣因為了解了俄羅斯文化而到俄羅斯去旅游。對雙方文化的了解和喜愛,消除了中俄兩國民眾的隔閡,并不斷推動兩國的民間交往領域的擴大。
中俄開展文化外交的不利因素
首先,中俄兩國的文化外交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目前在中俄兩國官方舉辦的文化外交活動中,文化交流基本平衡,但在商演、民間渠道的文化交流上,雙方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俄羅斯來中國的演出在規模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中國到俄羅斯的演出。根據文化部的統計,在2000~2005年間,俄羅斯有391個文化藝術團到中國進行演出,累計人次過萬,而在這一階段中國赴俄羅斯的藝術文化團體不足俄羅斯來華團體份額的20%。
其次,中俄兩國民眾對對方的文化發展新趨勢了解較少。雖然中俄兩國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但兩國的普通民眾對對方國家的了解并不多。近些年來進行的“國家年”、“語言年”等活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交流效果,但實際上這些活動的參與對象偏向兩國社會的精英群體,普通民眾較少有機會參與其中。同時由于缺乏全面的了解,雙方對彼此的印象具有一定片面性。
最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方面的發展十分迅速,一些俄羅斯民眾擔心中國的崛起將在國際資源占有、外資吸引、國際市場占領等方面威脅俄羅斯的利益。
加強中俄文化外交的建議
完善中俄文化交流機制。首先,在文化外交上,中俄雙方要擴大交流的內容,并為兩國文化交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全面的文化交流內容能夠促進中俄兩國實現全方位的合作。文化交流環境的創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大中俄文化交流的硬件設施建設,為兩國文化交流人員的交通、居住等提供便利;二是軟件設施建設,這包括出臺和完善兩國文化交流方面的法律與政策,保護和規范中俄雙方的文化交流活動。其次,中俄雙方政府應在文化外交上加強主導地位,調控交流機制。政府在中俄雙方的文化交流中,要為兩國的文化外交創造基本條件。在具體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兩國相關方面負責人應加強溝通和協調頻率,確保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順利解決。通過加強政府調控,能夠推進中俄文化外交的深度,并保持雙方交流渠道的通暢。最后,中俄兩國在文化外交上應具備戰略眼光。在兩國文化交流的實踐中,應保持開放、自信的文化心態,看到各自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并對對方的優秀文化加以借鑒和吸收,這能夠推進雙方在文化交往中進行全面的合作。
豐富中俄接壤地區的文化外交活動。首先,中俄接壤地區在文化交流活動中具有地緣優勢與人才優勢,能夠推動兩國文化外交的深入。在我國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區,一些中國居民因為地緣關系而熟練掌握了俄語,了解俄國的風俗習慣,這為當地與俄羅斯方面開展各種活動提供了便利。在未來的文化外交中,應借助這種地緣、語言的優勢,進一步培養能夠進行對外交流的俄語人才,為雙方的文化交流提供語言人才支持。其次,要豐富中俄接壤地區互市貿易的功能,并以之帶動中俄文化外交。中俄兩國在接壤地區形成了互市貿易制度,并建立了互市貿易區,這些貿易區不僅應具備經濟功能,還應兼有文化功能,可以利用互市貿易中兩國人員來往方便的條件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形成中俄邊貿文化特區。在密切的邊貿關系推動下,許多中俄邊境地區的省市建立了友好省市關系,中俄雙方應以此為基礎推動更多中俄內陸城市形成友好關系,這可以讓更多民眾了解對方的文化,也可以帶動兩國更多經貿、旅游方面的合作。最后,要規范出入境制度。由于一些中國商人在俄羅斯境內的不文明經商活動以及長期滯留等問題,給俄羅斯群眾帶來不好的印象。為此,我國需要制定更為嚴格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公開中國公民出入境俄國的信息,提升中國公民在俄羅斯的形象。
加強兩國青年間的交流,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要推動中俄兩國的文化外交,必須增進兩國青年的文化交流,如定期開辦兩國青年的文化交流活動。在活動內容上應該更加豐富,除了一些展覽和藝術演出交流外,雙方文化交流應該拓寬新的領域,關注兩國科技界、學術界等領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此外,在中俄文化外交過程中,還要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中俄媒體可以形成合作關系,開辦介紹對方文化的專欄,幫助雙方國民更加深入、全面、客觀的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民俗風情等,這也是中俄雙方加強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