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深化人才建設改革方針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高校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統領人才建設,科學規劃人才發展,統籌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激發人才活力,充分發揮黨管人才的政治優勢,積極教育、培養、引導和造就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全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管理創新機制,促進高校人才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以進一步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驅動戰略 黨管人才 創新型人才 創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人才事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高校人才隊伍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第一資源和根本保障,是國家科技文化創新的一支核心隊伍和骨干力量。我國高校要主動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形勢,結合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緊緊圍繞“十三五”規劃和“雙一流”建設要求,將貫徹黨管人才方針與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有機結合,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管理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其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高校黨管人才工作機制。
創新驅動是高校黨管人才面臨的現實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全面開啟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201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作為深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部署。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地的關鍵是人才建設,要營造一流的人才發展機制與環境,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我國有的高校人才工作思想觀念落后、管理粗放、體制機制陳舊、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國際化水平不高、高層次領軍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足、團隊協同創新能力不強,存著在“重學歷輕能力”、“重身份輕崗位”、“重引進輕培養”、“重管理輕開發”、“重資歷輕業績”、“重個體輕團體”等現象,“終身制”、“大鍋飯”、“論資排輩”等陳舊思想觀念仍然禁錮著黨管人才工作機制的改革創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如何發揮黨組織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總攬全局作用、決策核心作用和組織協調作用,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為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增添新活力和新動力,是當前高校人才建設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黨管人才為高校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高校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質是要強化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科學領導人才發展,堅持用黨的先進性確保人才工作的健康發展,用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用黨的方針政策激勵和保障廣大人才的創造活力,發揮黨在人才工作中謀大局、抓關鍵、管大事的功能,將黨的政治優勢與人才工作的特殊性緊密聯系與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營造創造培養、吸引、使用人才的良好環境,有利于促進人才工作與高校發展相協調,對于提升高校人才的戰略地位和工作水平、充分發揮人才隊伍建設的最大效益,具有根本的政治導向和組織保障作用,這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保證。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各級黨組織落實“人才強校”戰略,只有堅持德才兼備的基本原則,準確把握黨管人才的科學內涵,尊重和遵循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系統構建黨管人才的創新機制,發揮黨委在人才工作中統攬全局、統籌兼顧、協調各方的作用,為創新型人才提供發展的空間和舞臺,打造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才能使高校人才活力得到有效激發、人才潛能得到全面開發、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創新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才能將高校的人才優勢轉化為知識優勢、科技優勢和辦學優勢,才能促進人才建設實現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全面提升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構建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校黨管人才的創新機制
在全面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新形勢下,高校黨委要以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為契機,切實用科學人才觀來引領人才工作。通過政策傾斜、精神激勵和環境改善,破除那些不合時宜、束縛人才成長和作用發揮的觀念、政策、制度,著力破解人才工作中難點問題和體制性障礙,將傳統的人事管理轉變為人才管理,建立健全開放靈活、規范長效的人才工作新機制,使黨管人才改革與創新驅動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創新決策協調機制,建立規范化政策體系。高校黨委要建立校級領導與組織人事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結合高校的發展戰略、辦學目標、學科基礎和人才隊伍的現狀,研究制定適應于創新驅動戰略的高校人才隊伍發展規劃,明確各級黨政負責人是人才隊伍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切實發揮各級領導班子在綜合協調、服務大局、承擔責任、解決問題方面的主導作用,健全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班子成員一起抓的領導責任體系。同時,優化有利于人才成長發展、培育創新成果的政策體系,在謀劃發展規劃、制訂研究措施時充分考慮人才需求、人才導向和人才保證,實行領導干部聯系專家教授、重大決策專家咨詢等民主決策制度,發揮專家教授在人才評估、舉薦、聯絡、培養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加強學術委員會在人才規劃、學術評價、制度構建和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規范人才工作各項重大決策出臺的程序和規則,構成統分結合、上下聯動、協調有力、整體推進的人才工作體制,切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創新引進培養機制,培育高素質人才梯隊。高校要本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開放理念,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優化人才隊伍,匯集和培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型人才。第一,堅持高端引領,引才與引智相結合,立足于自身的傳統優勢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通過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計劃、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創新創業基金等政策,采取固定與流動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用人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積極引進或聘請“契約型”“候鳥型”等專家,精準引進、深度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的高精尖人才。第二,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培養與使用相結合,根據各學科創新型人才特點,整合利用校內外、國內外培訓資源,實施分層次分類型教育培訓,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行業組織和企業開展相關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支持高層次人才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創新精神和競爭實力的學術骨干隊伍。第三,落實青年英才開發計劃,通過制訂青年人才培養使用工作責任制、建立青年人才導師制度、實施個性化培育方案、加強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以發展指導和扶持等,對學術基礎扎實、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進行重點培養,構建高端、中堅和后備三個層次支撐高校未來發展的人才體系。
創新開發配置機制,打造高水平學術團隊。高校通過人才、項目、基地的有效結合,構筑“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組建一批多學科集成富有創新活力的學術創新團隊,把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創新優勢和關鍵支撐。其一,健全“學術帶頭人+創新團隊”模式。克服現有的院系管理組織的弊端,打破人才對部門和單位的依附和專有,廢除影響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制度束縛,通過與產業部門、科研機構的聯姻來培育創新研發團隊,建立高層次人才資源共享方式,加快組建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創新團隊,形成拔尖人才和創新資源的當量凝聚。其二,完善“重大項目+創新團隊”模式。通過深入開展行業產業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和重大的科技攻關,給予項目創新團隊充分自主管理權限,鼓勵發展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發展,促進科研創新成果的深度開發和轉化應用。其三,構建“科研基地+創新團隊”模式。堅持以重點優勢學科的創新平臺或重點科研基地為依托,通過組建“學者工作室”、舉辦“創新沙龍”活動、建立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院或研發公司等措施,促進特色學科的創新團隊建設。
創新競爭激勵機制,創建開放性協作平臺。高校要積極搭建開放性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平臺,全面提升人才隊伍核心競爭力,形成以一批行業著名、國內知名、國際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為骨干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一方面,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改革和完善人才遴選方式和使用方法,引導和鼓勵人才敢于競爭、參與競爭、直面競爭,注重選拔業務精、創新能力強的專業學科人才,著力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有效激發和充分釋放高校人才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并重原則,通過科研成果轉讓、專利許可、技術入股等方式取得回報,對高端人才可以實行年薪制或期權股權制,對短期聘任的人才可實行協議工資制等,加大對關鍵崗位和有突出貢獻人才的激勵力度,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讓人才合理分享創新利益。第三,堅持人才、科研、產業一體化發展,要求工程類教師增加到企業任職經歷,聘請企業科技人才到高校客座教學,參與人才培養與科研工作,并且切實發揮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等平臺的作用,支持創新型人才積極參與所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
創新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實施科學化制度。高校要推進人員分類管理和分類考評,將年度考核轉變為聘期考核,將過程管理轉變為目標管理,不斷完善高校人才管理制度。首先,高校要根據教師承擔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任務的側重和所屬學科,注重學術水平、學術貢獻、社會公認等因素,改變單純按學歷、資歷、職稱等論人才的片面觀念,構建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學術評價機制,逐步實行由單純的數量評價向更加注重創新評價轉變,建立由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等要素構成的科學、客觀、全面的人才評估指標體系。其次,深化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改革,打破人才發展的政策壁壘,探索建立按知識要素、創新貢獻參與分配的實現形式和辦法,授予科技人才在項目經費支配、成果使用、組合研發團隊等方面更大程度的自主權,并優化校內崗位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各類人才的薪酬水平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和貢獻大小相匹配,形成人才聘用的擇優和淘汰機制,實現收入分配與崗位管理的有效統一,打造公開、公平、機會均等的人才發展環境。
創新服務保障機制,營造人性化文化環境。高校要強化服務人才意識,實施人性化管理,通過堅持“寓管理于服務”,積極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加快科研服務支撐體系建設,創造安全、便利、健康的校園環境,著力提升人才服務保障質量,以全面增強人才凝聚力,留住本校“郎”、吸引校外“婿”,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最大限度滿足人才身心健康的各類需要,不斷調動各類人才奉獻知識、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營造鼓勵創新的校園氛圍,倡導追求真理、寬容失敗的理念,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切實解決學術浮躁、急功近利、學術腐敗等不良傾向,培植“追求真理、追求科學、崇尚學術、勇于創新”的優秀大學文化,為創新型人才創建適宜的人文環境。
結語
高校要本著“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則,積極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充分體現黨管人才的政治責任、戰略遠見和制度優勢,通過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切實將人才智力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以全面提高人才建設水平和科教創新能力,全力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
(作者為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