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行法
衢江區破除林改“緊箍咒” 喚醒沉睡的“綠色銀行”
◇撰文//張行法

近年來,衢江區立足林情實際,堅持不懈探索創新,持續深化推進集體林權改革,不斷破除影響林業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桎梏,為激活沉睡的“綠色銀行”松綁除障,創造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天地,推動了美麗林區和林區群眾小康目標的實現。到2016年9月底,全區實現林業生產總值16.97億元,林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61%;年產值億元以上林業企業2家,規模以上林業企業33家;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20元,同年增長8.6%,增幅排名全市第三。
率先開展第二輪延長山林承包責任制。在堅持林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2004年在全省率先對林業“三定”中劃定的責任山承包期統一延長50年不變,自留山保持長期不變,由農戶長期無償使用,將林地使用權,森林、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全部落實到戶。全區21個鄉鎮(辦事處)272個行政村確權集體林地面積187.14萬畝,林地確權率95.5%;簽訂合同2.36萬份,發放自留山林權證4.53萬戶、責任山林權證4.55萬戶,林權證到戶率98.5%,真正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確立了農民經營集體山林的主體地位。
扎實推進集體統管山“均股均利”。對不宜均山到戶的重點公益林等集體統管山,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將林木所有權、林木收益權按股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戶,讓農民成為股東,收益按股分配。目前,全區采用“均股均利”的集體統管山林面積37.73萬畝,占集體統管山總面積96.9%,其中重點公益林“均股均利”面積35.47萬畝,占統管山生態公益林總面積的100%。
試點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2015年,制定出臺《衢州市衢江區林地經營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啟動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實現林地所有權、林地承包權和林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既保障林農對承包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的權益,又賦予林權流轉受讓方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提供融資便利。當年即辦理《林地經營權流轉證》3本,涉及農戶3戶,林地面積108畝。
建設林權交易平臺。堅持“面向基層、服務林農,規范運作、便捷高效”的宗旨,相繼組建區林權管理中心、區級林權交易中心和12個重點林區鄉鎮林權服務中心,進一步加強與華東林權交易所、市林權交易平臺的縱向聯系,形成連接到省市、延伸到鄉村的林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實現信息發布、市場交易、林權登記、流轉管理、抵押貸款、中介服務、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全區累計林地流轉面積26.5萬余畝,其中通過華東林權交易所和市、區林權交易平臺流轉林地268宗、面積11.5萬畝,交易金額近1.9億元。
規范林權流轉行為。先后出臺《關于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衢州市衢江區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四個一律”要求:即凡集體林權流轉,一律實行村民代表大會或者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同意的決議制度和向全體村民公示制度;一律進行森林資產評估,并作為交易的掛牌依據;集體所有林權流轉評估價在5萬元以上的一律進招投標中心;用材林轉讓年限一律在15年以上,有效保障流轉雙方的權益。同時,全面落實“五步工作法”的要求,對流轉的集體山林嚴格按照“動議、審議、報審、民決、告知”五步程序進行民主決策,防止暗箱操作、低價轉讓、侵害集體利益。
優化林權流轉服務。組建區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心,依托區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選擇一批專業力量參加由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共同組織的專業培訓。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邀請,無償開展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服務,為林權流轉交易提供價格指導。2007年以來,先后組織評估森林資源資產面積9.2萬畝,評估價值1.35億元。成立林業法律援助工作站,圍繞林地承包經營、勘界發證、林權流轉、林權抵押、征地補償等方面工作,有針對性地為林農開展維權服務和法律援助,維護林農的合法權益。成功調處山林糾紛58起,提供涉林法律援助、政策咨詢35起,受援人數70余人次,幫助群眾挽回經濟損失3.8萬元。
統一管護模式。湖南鎮華家村組織林農以承包的山林入股成立林木管護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護林防火。合作社將入社農戶的《林權證》進行抵押貸款,用于發展壯大食用菌、中藥材和林下經濟產業,入社村民每人每年可獲得不低于600元的分紅。目前,全村入社農戶109戶,入社率達到86.5%,入社林地面積9500余畝。
按股分果模式。引進衢州萬果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建設香榧基地。由公司出資金、出苗木、出技術,農戶出土地。平時公司返聘農戶參與生產管理,支付薪金報酬。待香榧投產后,按公司85%、農戶15%的股份比例分配青果。農戶可以直接領取青果,也可以按市場價由公司回購。目前,該公司已投資1500余萬元,在舉村鄉洋坑村建立香榧基地700余畝,帶動周邊農戶100多戶。
借巢經營模式。針對平時閑置的林地和林下空間資源,組織康美中藥材合作社、懷真水梔子合作社、紅日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從農戶手中租賃林地使用權,用于發展鐵皮石斛、三葉青、黃精和水梔子等林下經濟項目。農戶在額外獲得一筆租金后,仍可正常經營管理承包的林地,收獲筍竹、板栗等林產品,并且可為合作社、家庭林場提供勞務賺取薪金。目前,湖南、舉村、嶺洋等鄉鎮通過借巢模式,先后建立鐵皮石斛、三葉青、黃精、水梔子等基地1.1萬畝。

加大政策扶持。先后實施林特產業“四萬五花”工程、林下經濟發展壯大工程、“萬畝千元”竹林增效工程,重點圍繞發展新品油茶、油用牡丹、精品香榧、花卉苗木、毛竹低改、林下經濟等產業,做好項目包裝,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扶持。同時,區財政每年安排林業特色產業專項扶持資金200萬元,對符合項目建設要求的經營主體給予獎勵和補助,對林農小額林權抵押貸款和涉林企業給予財政貼息。2015年來,相繼組建成立了浙江省南方油用牡丹研究院、浙江省南方林藥科技研究院,全區培育和引進毛竹、油茶、油用牡丹、香榧和林下經濟龍頭企業11家,合作社16家,家庭農場12家,帶動農戶1.5萬戶,吸引社會資本3800余萬元投資發展林業產業。
創新金融服務。2008年,區林業、金融部門聯合制定《衢江區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實施細則》,推動林權融資的規范化、常態化。2015年,結合試點發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對《衢江區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實施細則》作進一步修改完善,賦予《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抵押、擔保職能,允許林地流轉受讓方以《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申請抵押貸款,消除社會工商資本投資林業的后顧之憂,實現林權改革與金融創新的“無縫對接”。截至目前,全區實現林權抵押貸款余額2.05億元,極大地推動現代林業的發展。
探索眾籌融資。浙江萬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紅豆杉領養為載體,創建“有杉網”,搭建網絡科技平臺,積極推出“互聯網+”領養模式。根據協議,領養人一次性投資2.68萬元,即可獲得一畝70株紅豆杉的所有權和30年林地使用權,公司全面負責紅豆杉管理維護,在領養滿10年后,領養人可自行處置,也可由公司按每年10%收益率回購。目前,該公司紅豆杉眾籌項目已經通過京東眾籌、淘寶眾籌、點名眾籌這國內三大眾籌平臺進行推廣,首批已有56名市民(企業)領養了150余畝紅豆杉,世界環保組織更是向萬萬公司的紅豆杉推廣項目拋來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