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 雅 文 輝
秦嶺黃河之間的華夏夢境

毫不夸張,秦嶺與黃河,可謂是祖國八千里錦繡山河的父親與母親。壯闊、深邃、巍峨、溫柔,即便這種極致的詞語,也無法形容初見秦嶺與黃河的震撼之感。
八百里秦川多樣瑰麗的自然和積淀厚重的文化,吸引著海內外的游客慕名造訪。自然離開了文化顯得空洞,文化離開了自然變的生澀。如何更好的將自然與文化完美融合,成了一道難解之題。直至2013年“秦嶺與黃河的對話”召開,這道難題在陜西迎刃而解。
翠華山天池畔,一場“山河共舞”的主題對話拉開了帷幕。專家學者從各自角度系統解析著秦嶺、黃河這兩大中華名片的重要作用,通過思想文化對撞出“山水人文 大美陜西”的口號,使山水人文相伴的陜西旅游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秦嶺,國家中央公園,綿延一千六百余公里,是中國氣候、地理、水系、文化的南北分水嶺,也是陜西千年文化誕生繁衍變化的見證者。
春至,萬物蘇醒,到處是一副欣欣然的景象,帶著泥土味的春雨在良久的宣泄之后,帶給了山林生的希望,綠葉努力吸吮這來之不易的乳汁,山間下濃上淡,像油畫般有著與生俱來的層次感。
秋涼,霜飛一夜,紅透于林,一叢叢樸實厚重的秋色,一嶺嶺濃妝艷抹的盛裝,這就是西部最壯觀、最濃艷的景色,林間小溪中倒映出滿眼的紅,水的上面赤葉密布,林的下面紅流暗涌,惹人迷醉。
像極了父親,對于我們有著無限的隱忍包容。見到他所有的委屈不悅一時間消散的無影無蹤。那情那景,得未曾有。
黃河,中華母親河,全長五千多公里,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為黃河及沿岸流域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集中的代表便是陜西這塊古老的土地。
鐘愛的莫過于壺口瀑布,黃河流至壺口,從高差約300多米的兩山間急速流瀉而下,波濤滾滾,雷鳴陣陣,好似千軍萬馬。升騰起來的水珠最終變成了霧氣,在陽光的照耀下,映射出不同的色彩,迷人炫目。站在河邊觀瀑,游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曲,奔騰洶涌的其實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無私的保護與吶喊。
陜北說書人有這樣一句俗語:天下黃河十八彎,最美不過咱延川。奔騰的黃河穿行于晉陜大峽谷之間,雖然只有68公里,卻是最富有詩意的一段,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舞出了一道柔美的弧線,黃河在這里書寫了四個壯麗的大型S。蜿蜒纏綿,像母親的雙手,愛撫滋潤著我們成長。
2014年黃河之濱,華山之巔。一場“絲路文明”的新華山論劍即刻上演。四大高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周天游以見證中國歷史變遷和人類文明傳承的秦嶺、黃河切入;李驪明從文化角度闡述了秦嶺、黃河、陜西與中國的自然傳承關系;魏小安從全國的視野講述了陜西與陜西旅游的地位;賈云峰講述了秦嶺與黃河的獨特魅力。“西岳眺望、駝鈴聲聲、絲路情懷、山河回響”四個篇章描摹下的陜西旅游蓄勢待發。
2015年史圣故里“新絲路、新起點、新旅程”的論道繼續上演。對話嘉賓從文化、旅游、歷史的角度上對新、舊絲路進行了深入闡述,并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透視國家戰略、區域合作、文化交流、旅游提升、發展愿景等角度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質感厚重、色彩斑斕和魅力四射的陜西絲路歷史與文化旅游大畫卷。也為陜西旅游“升級版”諫言獻策。
2016年秦嶺主峰太白山,新一輪以“旅游與商貿的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對話火熱開講。對話嘉賓從“一帶一路”上的商旅文化遺產、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商旅產業融合、中國旅游和商業如何一起走出去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并結合各自的經歷和認識述好“陜西故事”。
圍繞著父親山母親河而變換的主會場驚艷著大家的眼球,每次對話的主題也是立足現實緊貼時代,嘉賓組成也愈加豐富,配套活動也是層層看好。這每一個小小的變化都是陜西旅游踏出的堅實步伐。
轉瞬的四年間,陜西省旅游局用秦嶺的堅守與黃河的激情把這片沃土的美麗故事娓娓道來。動聽的故事吸引來了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臺灣東森亞洲電視臺、陜西衛視等眾多媒體,“秦嶺與黃河對話”也通過眾多媒體把陜西景、情、人文撒向世界。
歲月依舊更替,不變的是秦嶺的博大,黃河的壯闊以及它們對話迸發出的陜西最強音。這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父親母親徜徉于三秦大地,給陜西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賦予了更為深刻的精神與靈魂。每一個旅行者行至此,都能讓他們長久以來內心深處的困惑頓時釋然。走過一山一水,一路一橋,用相機記錄當下的美好瞬間,在佳景中展現我們雀躍的身姿。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能感受到美好的時刻,可以是喜極而泣的淚水,也可以是發自肺腑的放聲大笑,可以是與家人的緊緊擁抱,也可以是無拘無束的自在奔跑。

2016年秦嶺主峰太白山,新一輪以“旅游與商貿的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對話火熱開講
誰在三秦大地畫下此山此水,
讓無色的世界絢麗多彩;
誰令我們的人生悲歡又離合,
愿我們在美好的夢境中不要醒;
讓靈魂跟上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