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芳
(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江蘇揚州225127)
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
孫建芳
(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江蘇揚州225127)
揚州具有傳統特色的人文景觀是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基礎和優勢,通過對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可以采取對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進行總體定位,構建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空間布局,多途徑調控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繼續完善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保障體系等對策。
揚州;生態文化旅游;對策
生態文化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全新旅游方式,已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揚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現有100多處園林和文物景觀。這些具有傳統特色的人文景觀得以留存至今,是揚州人歷代重視生態環境的結果,也是如今揚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基礎和優勢。“十三五”期間,揚州將全力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在此背景下,對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從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入手,進而對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揚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對策。
1.重視歷史環境風貌保護
揚州從20世紀90年代引入美國生態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強市”的發展戰略。為了實現揚州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更新,在建設生態市的過程中所有對老城區的環境改善工作,都是以保護老城區的傳統格局與風貌為前提,做到把古城區作為人工生態進行保護,既對老城區的環境進行了改善,又使得揚州的歷史文脈得以延續,很好地促進了揚州人文生態景觀的建設。
2.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揚州是國家首批公布的優秀旅游城市,但近年多次出現的霧霾天氣對揚州的旅游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揚州市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控制污染排放、集中解決突出問題等手段,使2015年的PM2.5濃度較2014年下降7%以上。
3.努力進行水環境整治
揚州地處長江、淮河、大運河三大水系交匯處,是全國唯一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揚州瘦西湖、古運河是揚州水文化旅游景觀的兩大亮點,現有利用水資源開發的乾隆水上游覽線及古運河游覽線,揚州還有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等豐富的水景資源,是開發生態旅游的好場所,因此水文化是揚州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核心內容之一。近年來,揚州十分重視對水環境進行整治,努力塑造親水空間。2014年揚州市正式印發《揚州市城市“清水活水”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對8條黑臭河道進行整治,同時對城市主干河道進行活水溝通及清淤整治,確保達到V類水標準。目前,揚州“清水活水”綜合整治工程進展順利,已取得了明顯成績。
4.持續狠抓城鄉綠化造林
綠化造林具有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的作用,是非常經濟的城市生態建設措施。2005年揚州市啟動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城市森林生態網絡建設,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2011年揚州成為“國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19.3%,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3.3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3平方米。
(一)發展優勢
1.市政府重視
揚州市政府領導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一直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改造,并通過以創佳促建設的方式,不斷優化揚州生態環境。自1999年國家環保總局批準揚州為生態示范市試點,經過“淮河治污、長江治污和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三大戰役,揚州生態環境取得非凡成效,寶應縣以“湖泊濕地生態農業體系”為特色;江都市以“城鄉一體化”為特色;高郵市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為特色;儀征市以“綠色化纖、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為一體”為特色;邗江區以“古城新區”為特色,建成了全國生態示范區。2005年7月29日,揚州市成為江蘇省第一個通過國家級考核驗收的全國生態示范市,為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揚州為了鞏固國家生態市的創建成果,開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等途徑,力求實現低碳環保、綠色循環發展,并將此寫入了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決議》,成為揚州生態文明建設、環保優先發展的行動指南。
表1 2002-2013年揚州生態環境方面城市榮譽
2.人文資源豐富
揚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人文景觀非常豐富,名勝古跡也很多,古典園林兼具“南秀北雄”的藝術風格。2006年揚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僅有何園、個園、唐城遺址、高郵盂城驛、普哈丁墓、龍虬莊古人類遺址等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至2014年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達21處,在原來基礎上新增了古墓葬類的儀征廟山漢墓和古建筑類的史可法墓祠,汪氏、賈氏、盧氏鹽商住宅,逸圃,揚州重寧寺,汪氏小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達到45處。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有特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及傳統音樂、戲劇、曲藝、美術、技藝、醫藥6類19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8類24個項目。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良好的環境質量為周邊城市居民旅游度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具有較高的生態文化旅游開發潛力。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揚州保持區域競爭力的重要砝碼。見表2。
3.休閑文化獨具特色
歷史上,揚州是一個著名的消費型休閑城市,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之說。揚州菜以口味清淡、南北皆宜而聞名,被譽為四大菜系之一,其中揚州炒飯更是聲名遠播、馳名世界,這足以說明淮揚菜的歷史淵源和深遠影響。揚州的茶館文化和沐浴文化也比較發達,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之說,以“三把刀”為主要代表的休閑文化更是影響深遠。揚州豐富的休閑文化獨具特色,并且符合現代文明對休閑的迫切需求。
4.城市綜合競爭力增強
《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顯示,2013年揚州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排名位于第44位,“可持續競爭力”位于第29位,“生態城市競爭力”位于第6位,“宜居城市競爭力”位于第28位。另外,《藍皮書》還公布了宜居、宜商、生態、知識、文化、和諧、信息、全域城市等8個分項城市競爭力排名,揚州在宜居競爭力中表現突出,位列第15位。2010年和2011年揚州還在企業創新能力、社會性服務業、科研機構、幸福感、經濟結構、生態環境、經濟制度等方面競爭力躋身全國前10強。
5.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揚州市現有旅行社130家,5A級五星級酒店4家,四星級酒店12家,三星級酒店41家,二星級酒店9家。為提高高端旅游市場接待能力,揚州近幾年還先后引進了皇冠假日、華美達凱莎、香格里拉等集團管理模式酒店。
(二)制約因素
1.空氣質量或成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短板
進入21世紀以來,揚州一直以建設“人文、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努力打造“綠揚城郭”,著力提升城市形象。但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給整個城市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破壞了旅游者心目中藍天、碧水、秀麗的旅游城市形象。
表2 揚州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列表
圖1 2011-2015揚州市空氣質量達標率情況
2012年2月29日國家頒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HJ 633-2012),現揚州已采用新的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因為在新標準中增加了評價指標數量和部分項目濃度限值的變化,按照新評價標準,揚州的空氣質量達標率明顯降低。新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體系更切合市民的主觀感受,說明這一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和客觀,同時也表明環保工作任重道遠,大氣污染治理的任務更加艱巨。
2.生態文化建設認識程度還不夠深入
改革開放以來,揚州市一直非常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相結合,在凸顯揚州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的同時也展示了揚州獨特的文化魅力。但隨著時代發展,文化旅游不僅要能適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還要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對生態文化日益增長的的需求。但目前揚州對生態文化建設內涵、標準等尚缺乏系統的調研和認識,生態文化建設尚處于摸索階段。
3.旅游產業缺少龍頭企業,產業鏈不夠完善
揚州旅游產業比較分散,旅游企業規模也是以中小型為主,產業結構比較粗糙,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旅游產業集聚和空間布局都不太理想,在資本上投入較少,難以產生規模經濟,同時還缺乏能夠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的龍頭企業,旅游產業鏈尚不夠完善。
4.城區停車服務限制城區旅游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代步工具也發生了變化,汽車進入了普通家庭,這種變化對旅游交通產生了極大影響,很多短途旅游者更愿意選擇自駕游。但揚州是古城,城區交通壓力很大,另外因為旅游資源密集,景點附近開發停車場的條件有限,既沒有大的空地建設停車場(就是有足夠大的空地也會利益最大化,開發其他項目),也不能建高建筑型停車場,對旅游資源造成視覺污染。目前對景區噪聲控制是造成賓客不滿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個矛盾在旅游黃金周和小長假時更為突出。
1.對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進行總體定位
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是一個涉及生態、文化、旅游三方面發展的系統工程,不但其系統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各要素還同時與外部自然、經濟、社會大系統相互作用和影響。在對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進行總體定位之前,首先要剖析發展要素,確定發展目標,并搭建發展模型框架。根據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可采取政府主導,逐步引入市場機制的發展思路,做好統籌規劃,突出揚州生態文化旅游特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發展體系,規范政策制度。
2.構建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空間布局
《揚州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2009-2030》將揚州旅游發展空間規劃為一城、一軸和四片。“一城”是指揚州主城區區域,其具有旅游資源集中、文化價值高的特點。“一軸”是以古運河和大運河沿線優美的河岸風光為特色。“四片”則是根據各區域旅游發展內容的不同進行劃分。東片主要發展養生休閑度假旅游,南片臨近長江主要發展時尚休閑度假旅游,西片則以發展運動、健身、休閑、體驗旅游為主,北片因自然環境資源豐富,主要發展自然生態旅游。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空間布局要在揚州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揚州市旅游經濟發展區域差異、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市場區位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核心—邊緣理論,以核心區域旅游發展帶動邊緣地區發展,以邊緣地區旅游發展充實整個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3.多途徑調控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
生態文化旅游作為揚州市一種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市場環境不夠完善,體制機構仍需優化的條件下,保障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基本前提是統籌好各方面利益關系。在此情況下,需要實施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組織戰略,盡一切可能為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建良好環境。
揚州市旅游資源豐富,其中不乏精品、名品,但這些資源的培植和發展,最好的策略就是通過項目來帶動發展。因此,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要通過項目來規劃建設。
盡管揚州市有著優良的資源基礎并初步形成了集宗教文化、生態觀光休閑文化和現代休閑體驗文化的旅游產品體系,但從目前產品市場號召力來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考慮到揚州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邊城市旅游市場的發展情況,揚州市可采取區域合作發展的戰略,發揮協同效應,將其與其他省市旅游景點的關系轉化為合作關系。
如今旅游市場競爭已經呈現出白熱化的態勢。旅游產品是否具有主題特色是提高其旅游市場認知度和感召力的重要方面,品牌效應是以旅游主題和形象為依托的,這是揚州市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突破口。
4.繼續完善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保障體系
任何經濟體系發展都應有良好的保障體系,這是揚州市生態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最值得重視的問題,無論是對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生態文化旅游要素,都應有相應的政策法制給予保障。揚州市需根據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和目標定位,從體制、機制、科研、法律、意識等多視角構建全面的保障體系。
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是揚州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生態環境建設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為揚州文化旅游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而揚州文化旅游的發展又可以使生態環境建設更加得到重視。因此,揚州文化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協同發展,無疑可以使揚州旅游達到內外部性疊加的放大效應。揚州文化旅游發展要實現與生態環境建設協同發展,一方面要制訂合理有效的生態補償政策,同時要注意分地區分等級遞進發展,通過核心區域文化旅游發展帶動邊緣區域發展,達到由點及線、由線到面的發展效果,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與文化旅游協同發展,達到既要發揮文化資源經濟作用,又要保證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和歷史文物的有效保護的目標。
[1]潘長宏.淺談揚州水文化資源及開發利用[J].經濟師,2009(12):258-259.
[2]陳誼,施潔新,張超.建立空氣質量綜合評價指數的探討[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2(2):38-42.
[3]鄭娜.鄖縣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1):106-107.
[4]尹世杰.關于發展生態文化的幾個問題[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5):83-87.
[5]盧麗,李海軍.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生態文化[J].焦作大學學報,2008(4):49-5l,79.
F59
A
1673-0046(2016)10-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