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最近十年國內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計量學分析
劉亞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重慶401331)
中國期刊網(CNKI)上收錄有獨生子女心理相關的研究論文文獻(2006-2015)共計115篇,本文對此進行計量學分析發現:國內獨生子女心理研究數量變化呈波浪形,總體有所減少;發表的期刊類型比較廣泛,其中學報居多;發表在心理學類期刊上的文獻不多、專業性不強;在校學生是主要研究對象,涉及幼兒、老年人及各種職業身份的獨生子女研究較少;研究隊伍以高校為主;實證研究居多,大多采用問卷量表法;研究存在區域間不平衡現象;資助項目有限;心理健康狀況是研究內容的集中點。
獨生子女;心理;文獻分析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逐漸放開,獨生子女問題也將隨著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始于1979年,自此獨生子女就被認為是我國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實施計劃生育的產物。國內有關獨生子女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成果已經頗豐,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的研究也有相當數量。其中,栗文敏對國內外關于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研究概況做了總結;王立菲等提出,現在所有關于獨生子女心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即認知發展、人格發展和社會適應性發展研究;夏維海近來總結提出前人主要從兩個視角研究獨生子女:一是作為研究的對象,對獨生子女的個性與人格、社會性發展、心理健康、戀愛婚姻等方面進行研究;二是作為研究的變量,發掘獨生子女現象對家庭和社會產生的諸般影響。獨生子女群體的出現已然帶有時代烙印,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旨在通過對收錄的文獻梳理分析,了解當前國內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現狀,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
(一)文獻取樣
本文選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數據源,最終檢索日為2015年12月13日,在數據庫“篇名”選項中以“獨生子女”和“心理”為目標詞進行檢索,得到2006-2015年公開發表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的研究文獻共計142篇。經過初步閱讀和統計,剔除共計27篇重復收錄、通知、征稿等與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無關文獻后,最終獲得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文獻115篇。
(二)分析類目與單元
按照研究發表時間、發表源、文獻種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者信息等對115篇文獻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三)統計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和文獻計量法對2006-2015年間發表的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的研究文獻加以分析統計,采用Excel2007軟件分析處理,以頻次和百分比作為主要統計指標。
(一)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論文各年度發表數量分析
由表1知,最近十年來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數量變化呈波浪形,但總體有所減少。其中,2011年最多,有17篇,2013年只有5篇,歷年最少。這可能與此次文獻取樣檢索條件限制有關,導致樣本不足。為了進一步直觀地呈現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論文的發表數量的變化情況,做出論文隨時間變化曲線,其中,年份為橫軸,論文篇數為縱軸,見圖1。
表1 最近十年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論文年度發表情況
(二)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論文發表源分析
由表2知,論文發表的期刊很廣泛,包括心理學類、教育類、醫學類、學報,其中,大學學報最多,有29篇,占比25.21%;其次是醫學類,有24篇,占比20.86%。相比而言,心理學類只有6篇,占比5.21%,數量較少。
(三)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文獻類型分析
由表3知,獨生子女心理研究文獻主要以期刊類為主,學位類和會議類較少;學位論文皆是高校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沒有博士研究生論文。以2014-2015年CSSCI或CSCD來源期刊目錄為標準,整理發現,近十年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在心理學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僅有1篇。這可能與大多數心理學核心期刊審稿較嚴、發表的論文數量有限有關,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圖1 論文篇數年份變化曲線圖
表2 發布源情況
表3 文獻類型情況
(四)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研究對象分析
從圖2知,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對象比較廣泛,其中,大、中、小學生居多;其次,包括獨生子女幼兒、研究生、孕婦、就診患者(鼻炎患者、情緒障礙患者等)、新入伍士兵以及部分職業人員(護士、白領等)。排除圖2中“其他”(不能明確判斷研究對象的數量)所占比例,大學生占比最大,占總數的28%,是主要研究對象,可能得益于大學生樣本易得、易統計、易研究。其他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
圖2 研究對象情況
(五)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據研究性質可將獨生子女心理研究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前者指采用文獻綜述法進行的研究進展、綜述類研究;后者指通過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歸納獨生子女心理本質與發展規律的研究。表4顯示獨生子女心理研究中,實證研究占多數(51.3%),理論研究相對較少(48.7%)。而實證研究多數采用問卷調查,占45.22%;實驗干預研究方法較少,占5.22%;臨床研究方法最少,只占0.87%。
表4 研究方法情況
表5 研究隊伍情況
(六)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研究隊伍分析
表5顯示,以作者所在的單位或學校為標準進行統計。通過分析研究隊伍分布發現,高等院校出現72次,占比61.02%,是主要研究力量;醫療部門有25次;中小學(包括部分幼兒園)有12次;研究性的機構有6次。
(七)獨生子女心理研究力量的區域分布分析
從圖3知,最近十年來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力量主要分布于華東地區,出現53次,占43%;其次是華北、華中、西南等地區;華南地區最少,僅占4%。統計中發現,江蘇、山東、北京等省份研究力量分布較多;而個別省份,如青海、西藏、寧夏等地沒有研究力量出現。
(八)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科研項目資助分析
圖4顯示,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文獻中,沒有項目資助的出現103次,占比達到89.57%;有國家級科研項目資助的出現2次,省部級和校級各出現5次,共計占比10.43%。
表6 問卷使用情況
表7 研究內容情況
(九)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問卷使用情況分析
表6顯示,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文獻中共計使用問卷118次,其中,使用自編問卷最多,有24次,占20.34%;其次是SCL-90,有23次,占比19.49%;其他諸如SAS、SDS等量表使用頻率較高。羅森伯格自尊量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等也是重要研究工具。總之,研究中量表使用較多,且國內研究多借用或修訂國外量表。
(十)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內容分析
整理發現,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內容可劃分歸類為認知活動、心理健康狀況、一般心理特征、心理護理與保健和其他共五個方面來。表7顯示,42.86%的文獻內容涉及獨生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占比最大;其次是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占比38.10%;研究認知活動的相對較少。
國內關于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已取得相當成績,但仍然存有問題。本文通過對檢索到的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發現,最近十年獨生子女心理研究出現以下情況:第一,研究重視程度略有下降,表現為論文數量隨年份變化呈波浪下降趨勢(圖1);第二,研究專業化程度不高,表現在心理學類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多(表2);第三,研究水平較低,表現為心理學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較少,而且缺乏著作和博士論文研究等(表3);第四,研究對象范圍較廣,但主要以大、中、小學在校學生為主,研究對象所處環境比較局限,年齡限制于青少年階段,缺乏幼兒、老人及各種職業身份的獨生子女研究(圖2);第五,研究方法過于單一,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中以問卷調查研究為主,缺少臨床研究和干預研究(表4);第六,研究隊伍多來自高校,缺乏協同研究(表5);第七,研究力量主要在華東地區,地區間研究水平不一,缺少跨區域研究(圖3);第八,研究使用問卷國外居多,國內本土信效度較高問卷缺乏(表6);第九,研究內容集中于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一般心理特征,其他方面有待發掘(表7)。在此基礎上,未來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
(一)重視研究力量的合作性
最近十年,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數量較多,得益于不同專業研究者們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但來自于醫療衛生系統和中、小學的研究者們大多心理學專業水平較低,除部分醫療部門研究者可以做臨床研究外,其他研究者多是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理論思辨,無力進行實證研究,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導致94.8%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醫藥學類、護理學類等期刊上(表2)。因此,應該重視各種研究力量之間的合作,跨機構、跨專業、跨學科協同攻關。
(二)豐富獨生子女樣本類型
受經濟發展、政策傾向、生育控制、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域、民族、職業、年齡的獨生子女心理發展存在客觀差異性。首先,最近十年來,有關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的力量主要分布于華東地區,而諸如西藏、寧夏、青海等西部地區和海南等其他地區的研究卻存在空白,因此,需要研究者重視“研究空白區”,嘗試研究不同區域、民族的獨生子女心理,進行跨區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對比研究。諸如廖全明等采用心理健康綜合測量量表(MHT)和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對渝東南民族地區的獨生子女進行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研究是不錯的嘗試。其次,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社會在不同行業從事工作,與在校學生相比,其心理變化巨大,且受職業特點影響,因此,對不同職業獨生子女進行研究是有價值的。石彩秋、于靜蕊采用護士工作壓力量表和SCL-90對錦州地區四所綜合醫院的青年獨生子女護士研究顯示:獨生子女護士存在較多心理問題,且其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相關(P<0.05)。第三,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發展,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當然。姚本先等提出,幼兒心理是生命每個階段健康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因此,幼兒獨生子女的心理研究也理應得到重視。最后,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年齡不斷增長并陸續進入老年,未來老年人口中獨生子女的父母勢必占有較大比重,獨生子女將面臨著嚴重的家庭養老問題,而他們是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和參考的,因此,老齡化家庭獨生子女心理可作為重要研究方向。
(三)轉變研究態度,重新看待獨生子女
根據維果茨基的歷史——文化理論,研究者包蕾萍認為獨生子女政策實施產生了特定的歷史影響和文化效應,公眾對此政策也早已形成了潛在的抵制態度,這不僅會造成公眾刻板印象和研究假設偏頗,影響每個人對獨生子女的客觀評價,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文化建構和參與社會的方式”,不利于獨生子女心理的發展。不管是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心理等各方面,還是社會各界對獨生子女的關注和研究,隨處可見時代的烙印。但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改變,二孩全面放開,公眾意識也會逐漸轉變。如此政策環境作用下,研究者所持態度也應該因“時”制宜,正如學者鄭克嶺等提出獨生子女兒童不是“問題兒童”和“優勢兒童”,而應該是大眾眼中的“普通兒童”。因此,研究者們應該轉變對獨生子女固有的態度,重新審視、發掘新方向。
[1]林崇德.中國獨生子女教育百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栗文敏.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研究綜述[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1).
[3]王立菲,郭成.獨生子女心理研究述評[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7).
[4]夏維海.我國獨生子女心理研究:現狀與展望[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9).
[5]廖全明,羅瑞麗.渝東南民族地區獨生子女心理與行為問題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石彩秋,于靜蕊.獨生子女護士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相關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2).
[7]姚本先,張靈.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當代學前教育,2010(2).
[8]李淑云,張偉新,宋久存.遼西地區城市老齡化家庭獨生子女心理壓力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5(1).
[9]丁杰,鄭曉瑛.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及其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0(5).
[10]包蕾萍.獨生子女現象的百年回顧與思考——一種集體心理的文化解讀[A].中國的前沿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C].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
[11]鄭克嶺,張慶霞,王秀娥.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育模式[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G44
A
1673-0046(2016)10-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