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復習課是教學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通過復習課讓學生對知識基礎進行梳理鞏固、使其運用技能得以培養提高、讓其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提升.然而,復習課又往往是教師覺得難上的課型,難就難在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學得沒勁,學習熱情下降,沒有了學習新課程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因此,如何上好復習課成為一線老師亟待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尤其是學生學習基礎差是教師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提高復習課的質量和效益,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本文嘗試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進行物理復習,就筆者進行的復習課下的“競爭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方法進行說明.
1 教學流程建構
1.1 小組合作學習準備階段
1.1.1 思想準備階段
教師在快要結束新課前的幾堂課,有意設計一些討論的問題、實驗觀察的問題以及單純識記的內容,在下一堂課時對上節課的這些問題進行提問.幾次提問下來,從學生反映來看,學生對于討論過的問題印象最深刻,而靠單純的識記內容遺忘的最多.在此基礎上將復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介紹給學生.這樣做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上課形式的改變,有利于下面教學的開展.
1.1.2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合理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小組為主體進行的教學活動,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所以合理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基礎,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能夠成功實施的前提.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盡量考慮小組成員的多樣性:性別、性格特征、學業成績、能力特長、學習適應性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具體做法是:根據學期初學習情況,結合學生個人意愿等,從全班挑選出12名小組組長(按優秀程度編1-12組).小組組長的選擇原則上要求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對物理學科有強烈的興趣,有責任心和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全班其他同學主要按學習成績(也有考慮多方面因素)被分成A、B、C三組,按序號組長依次選擇A組成員,選B組成員時按第1組到12組順序選,最后C組成員由中間小組組長
按順序選,直到個別學生的分組結合已有的小組實際情況而定.這樣由小組組長選他自己的組員能讓小組合作學習基本具備合作的向心性和傾向性.組員之間的關系至少是和諧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長處,避免了不必要的小摩擦.同時也保證每組成員間整體水平相當,也讓學生覺得在課堂教學的“競賽”中公平、公正,有可比性做好鋪墊.
1.1.3 充分發揮各組員的特長,分工明確
結合小組長對自己組員的了解,教師幫助各組長確定各組員主要職責.首先,明確組長在小組討論中起組織、領頭作用,期間規范課堂討論的內容,處理好組員之間的小摩擦或是維持本組課堂紀律,盡量鼓勵后進生先說,優等生從旁提點.安排好各小組內的記錄者、發言者等角色,讓每組成員明確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在小組內,各成員之間可依據不同的討論內容而互相交換各自的角色,教師要鼓勵各成員積極融入小組,體驗不同角色的任務,從而增強組內成員間的包容度和默契程度.這樣明確的分工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優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好說的同學圍繞問題說個不停,占用大量時間,而性格內向的同學不愿意或沒有機會來表現;學困生處于從屬或被忽略的地位.讓各組員都有事可做,有話可說.
1.1.4 明確評價機制,引導學習進行良性競爭
教師明確告訴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依據是小組整體的表現,個人的良好表現可以為小組加分,而個人的不良行為則會導致小組扣分.小組的討論過程的好壞也會納入考評范圍.對于部分問題討論結果的優劣還可以讓其他組員來評價.每堂課結束前公布本節課的競賽結果.這樣的評價機制能引導學生快速形成小組意識,為小組的整體榮譽而努力.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讓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的成員形成一個完整的利益共同體.同時,加入學生主體的評價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研究或解答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學習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課堂評價時加入競賽的成分,符合中學生階段樂于自我表現的特點.
1.2 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課標要求,并且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請教有經驗的老師,精心備課,設置復習課的問題.原則是立足基礎,突出重點、難點、易錯點.讓問題具有思維價值、創造價值和發散價值.在問題設置上還注意充分體現讓學生交流知識構建過程,概念形成過程;對重難點和疑難問題進行必要的實驗演示或者板演.同時,注意及時捕捉課堂生成的問題.
1.3 課堂實施階段
1.3.1 聚焦問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思維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是教學的生命.一個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向力,能促使他們去主動思考、去探索,讓問題成為一種活性因子,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變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發現學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狀態,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在復習“壓力的作用效果和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這節課時,筆者設置的問題有:
(1)男子高大威猛,女人嬌小可愛,兩人漫步沙灘,誰的腳印深?
(2)估算一個組員雙腳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若躺著或踮起腳時對地面的壓強怎么變?為什么?)
(3)說出一個生活中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實例.
(例如,鐵釘一端很尖是利用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
(4)利用桌面提供的儀器: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這樣問題的設置不乏基礎與開放兼并,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
1.3.2 給足空間,誘導學習的獨立性
“魚缸法則”指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中,好幾年了,魚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于是就把他們養在院子的池塘里.沒想到這些魚竟然瘋了似地長得很大.魚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給出思路,傳授方法.因而,學生沒有獨立思考,沒有探索.而小組合作學習則在一定程度上給足學生討論、思考、探索的空間,誘導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繼問題展示出后,給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一般控制在5分鐘內,接著再讓小組成員以組長為首,以問題為基礎,積極參與討論,一般是由本組的后進生先發言,學優生從旁指導并補充,同時記錄員做好討論記錄.教師這時化身一名觀察者,仔細觀察各學習小組成員的討論狀態,對于討論參與度高、全體成員配合度高的小組,教師應給予相應的鼓勵;而對于討論參與度低、小組成員配合度不夠的小組,教師則需要走進小組內部,進行單獨指導,教會學生學會互相傾聽,敢于自我表現,積極參與討論,共同為小組的集體榮譽而努力.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過程中,教師還應出演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走進各個小組,引導各小組成員合理安排討論分工,對于各小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在“關鍵點”稍作點撥和引導.而針對大多數小組成員都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在討論環節之后詳細解答.
1.3.3 鼓勵實踐,培養學習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門注重實驗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課標要求注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實踐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實踐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它表現為:強調身體力行.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已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巴說,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因而在問題設置方面,也非常注重學生動手探究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復習“壓力的作用效果和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這節的最后一個問題:利用桌面提供的儀器,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通過學生上臺演示,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同時還要化作“小老師”解釋給臺下學生聽,為什么這樣操作,原理是什么,讓學生觀察什么現象,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相信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對探究液體壓強知識的理解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就不僅僅是做題或單純理論解釋可以達到的高度.
1.3.4 公平競爭,引發學習熱情
社會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競爭就沒有激情,無法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由此筆者想到了珍珠的形成過程:當蚌殼恰好張開的時候,有沙粒等異物進入蚌殼中,但其又沒辦法把異物排出,沙粒等異物就會不斷刺激它,正是這一刺激,讓該處的組織快速分泌出珍珠質來把它包圍起來,形成珍珠囊,在一次次的刺激下,珍珠囊裹了一層又一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粒粒圓圓的漂亮的珍珠.如果我們把好的教學質量比作珍珠,無疑,它需要刺激,就像蚌殼里面的沙子刺激蚌一樣.這個刺激很大程度上來自學生間的良性競爭.良性競爭就像一劑催化劑,催化著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催化著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更是催化了團隊的向心力和合作精神.
當大部分小組將問題討論完,“競賽”的白熱化階段隨之而來——課堂展示.借助手機中隨機數軟件進行抽號數,對應號數的同學起來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其他小組成員來評價他的回答是否正確,正確則給予掌聲及加分.若不對,則由其他小組成員搶答.對于不同形式的展示,如板演和實際操作則給予不同的加分.在這一過程當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學生獨特的思維火花.比如,在壓強復習當中,當討論到“一個規則長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高為h,密度為ρ,求正方體對地面的壓強”,第一個隨機數小組上臺板演得到,因為水平F=G,所以p=Fs=Gs=ρVgs,馬上臺下就一片反對的聲音.由第二隨機數小組上來糾錯時,在第一小組基礎上得出p=ρshgs,再三確認就是這個答案不改了.教師問還有不同意見嗎?只見一只小手再次舉在空中,她快速走上講臺寫上p=ρshgs=ρgh,頓時,教室響起一片雷鳴般的掌聲.筆者也不禁感嘆,這就是“學生的課堂”,精彩紛呈.當討論到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關于實驗前平衡螺母怎么調才能讓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大部分教師大概都會給學生一個口訣“左偏右調,右偏左調”,這讀起來確實朗朗上口,但又怎么比得過學生一句總往高處調(翹起來那頭調)來得更簡單易懂呢?讓學生做幾道精選壓強的題目來鞏固知識當然比一堆的題目有效得多,但又怎么比得過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到板演壓強題目及糾錯過程中來而理解的更深刻,身心更愉悅呢?
在這競賽中,教師像一個專業的幕后導演,掌握流程節奏和調動學生情緒“火候”的操手,指導“技術難題”,幫助他們跨越 “鴻溝”.
1.4 當堂反饋及課后總結階段
針對本節課復習目標,進行當堂測試.原則上注重基礎,突出重點和疑點,試題容量適中,一般控制在5分鐘左右,并及時批閱和作出評價.最后公布這節課的競賽結果,以備下一階段進行優秀小組評選.
2 實施成效反思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筆者發現,這種比較大膽的教學嘗試獲得了以下成效.
2.1 和諧課堂,愉悅學習心情
這一實踐,筆者最大的收獲就是學生課堂上的笑容.生生之間不再是各自為戰,師生之間不再是灌輸與接受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這種對話關系中充滿了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和團結協作,充滿了師生的溝通、理解和和諧.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解放,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和學習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了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2 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因為課堂上學習活動的開展甚至評價權都最大限度地交給了學生,學生的主人意識回來了.而小組學習及評價激勵的方式,也使學生更容易體驗到“ 價值感” 和“ 榮譽感” .
這樣,競賽下的小組合作學習中, 絕大部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忱都很高, 融入學習活動的程度都很深.在課堂上的“唇槍舌劍”已經是他們的樂趣之一,將為小組“爭光”視為自己的最大使命.
2.3 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各自的“才能”
以往由教師主導的授課方式下,為了保證課堂效率, 教師更多考慮的是班級平均水平, 這就導致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吃不飽”,學習能力弱的同學“吃不下”.而競爭下的小組合作學習,使得后進生能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以及更多的幫助,從而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組內優等生得到了更多思考、理解和內化知識的機會,并使得他們在指導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了自己的學習.
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最大的困難在于,復習問題設置是否得當,是否符合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小組當中后進生所占比重大,感覺到優等生有點力不從心了.在課堂討論當中,有些學生表達能力不佳,經過多次失敗的經歷,有點氣餒,放棄了.對此,教師需要進行較多的引導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