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呂歐


近些年,中國人興起赴海外投資農地的熱潮,華文媒體上打出的“高回報加拿大農地”的廣告也隨處可見。筆者(陶短房)是較早投資加拿大農場的華人之一,至今仍手握一塊不小的農地,且價值也有一定漲幅。這一切的前提,一是筆者動手較早,二是事先做了不少功課。在筆者看來,如果現在去加拿大買農場,投資者必須先問一下自己,究竟是打算當一個“真的農民”,還是想要靠土地升值獲得收益。
海外資金大量涌入
2010年以前,加拿大農地交易一直不溫不火。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加拿大地廣人稀,農地資源供過于求;二是因為加拿大對外國投資者購買農耕地有很多限制。加拿大的農地主要集中在阿爾伯塔省(簡稱阿省)、曼尼托巴省(簡稱曼省)和薩斯喀徹溫省(簡稱薩省),俗稱“草原三省”,均對非加拿大永久居民擁有農耕地設置上限。一些省份為了保護小農經濟,甚至對獨資加拿大企業購買土地也設限。其中,曼省為16公頃,阿省為8公頃,薩省為4公頃,其余省份也有寬嚴不等的限制。
2008年起,中國、印度、韓國等國相繼成為加拿大農地的重要購買者。來自這些地區的資金以“夸特”(1“夸特”為1/4平方英里,約合65公頃)為單位,購買成片農耕地。這其中包含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加拿大農地十分便宜。農場投資并沒有特殊的門檻,從三四十萬加元(1加元約合人民幣5.3元)的小型農場,到70萬至100萬加元的中型農場,再到幾百萬加元的大型農場都是不錯的選擇。而同等面積、地理位置的美國農場價格,少則是加拿大農場一兩倍,多則達到10倍以上;另一方面,加國移民局規定,有農場管理經驗并且有意和有能力購買和經營加拿大農場的外國人,可以申請“商業移民”項下的“自雇類移民”,其移民門檻在年齡、語言、學歷等方面均低于技術移民。
“洋農民”不好當
根據不同土壤、環境和氣候,加拿大特定地區適合種植特定農作物。例如,寒帶地區種植比較多的是小麥、油菜、燕麥等等。在氣溫較高的地區則幾乎可以種植任何農作物,如蔬菜、水果、大豆等等。購買農場沒有特定的時間,但是農業專家建議,最適宜的時間在4月底至10月底,這時氣候較暖,地面上沒有積雪,能夠觀察到土壤土質、作物生長情況等等,比較容易作出清晰的判斷,有利于農場的選擇。
筆者于2011年經過考察,購買薩省一處兩夸特大小的農場。當時,當地農地的價格處于低谷,筆者又獲得當地農業銀行年利率1%、最長還款期限99年的貸款。因此筆者拍板購入該農地,目的是博取差價(至今農地價格上漲一倍多),農地租賃收益足夠抵消貸款且有盈余(每年凈盈利約3000多加元)。因為筆者深知,在加拿大當農民,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當年,一共有30多位華人和筆者一起購買薩省的農地。如今,大多數已賺差價走人,實地經營農場的僅剩一人。這位碩果僅存的農場主是學農業出身的,他告訴筆者,經營農場“能賺但很辛苦”“在這里靠種地賺錢,關鍵是地越大越好”。據了解,在加拿大只有大農戶才有獨立經營的必要,如果農莊小于6夸特,購置、保養大批農機就顯得得不償失,耕種收益甚至還不如去城里打一份工來得多。因此當地許多本土農場主,都是橫跨20、30甚至60夸特農地的“大戶”。
筆者的一位朋友在離大溫哥華地區不遠的地方購買了一處種植酒葡萄和藍莓的農莊,迄今已經營3年。照她的說法,全家3個人在折騰農莊,所賺利潤還不如她老公(微軟工程師)一年收入,“累得要死,還要付出孩子上不了好學校的代價(加拿大是就近入學的學區制)”。筆者熟悉的一位上海籍餐館老板幾年前和別人合伙買下一塊農地,“自己種菜供自己餐館,多好”。結果只堅持了一年便作罷,理由是“不賺錢還累死累活,還是買點菜來得好”。
筆者提醒投資者,當加拿大農民,您需要做好以下準備:需要忍受長達四五個月且天寒地凍的冬季,農場周圍幾平方公里或許只有一戶人家,吃頓中餐或許都要跑上百公里……相當于過著在異國他鄉內陸農村“洋插隊”的生活。
“小地主”傷不起
如此一來,對于一些購買加拿大農地但并非真想當“洋農民”的投資者來說,買下土地收益的前景幾乎都押在農地升值上。
很多亞洲投資者為了坐等土地升值,但又不想花大價錢,因此尋找一些小地塊購買。為了遷就亞洲投資者習慣,許多韓國中介公司將收購來的農地拆分成幾公頃大小出手。但購買到這些拆分農地的新“地主”事后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獨立經營,只能將農地回租給中介公司,所獲的租金扣除還貸,通常僅略有盈余。筆者周圍就有一些華人,買了很小的地塊,結果既不能自己種,也賣不出去。
根據加拿大官方發布的數據,農場的價格在近幾年內有著十分迅猛的增長,每年的漲幅大概在8%—9%以上,一些熱門地區的漲幅更是達到15%—20%。然而,在加拿大沒有哪一行是暴利產業,農業更是投資時間長、收益慢的行業。很多專家認為,加拿大土地類似近幾年的飆升已是罕見,沒有誰敢擔保這種勁爆的局面會長久維持下去。
有些投資熱潮是被策劃出來的
和前面兩種相比,還有一些投資加拿大農場的途徑更冒險。一些人出于賭“土地用途變更”的心態,押寶自己買下的農地變成商業、住宅用地,從而大賺一筆。上世紀80年代中、1997年前后和2005年前后,加拿大哥倫比亞不列顛省大溫哥華和菲沙河谷地區的一些農地區塊被炒到很高的價格,且換手率驚人。
但據筆者了解,“土地用途變更”在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土地變更在加拿大并非易事,手續復雜,變數繁多。真正“中獎”的,只是極個別幸運兒,更多人白白吃進滯銷農地難于脫手。
和筆者同時購買農地的華人中,有一位廣東富豪購地最多,且都選擇不好種的地。他表示,有消息說自己買的地可能轉為工業用地,“我是在賭一把”。但最近,他沮喪地告訴筆者“賭輸了”。
還有許多華裔買家將農地買下,偷偷變更用途改成豪宅再出手。這種買了農地改豪宅的做法并不向當地政府報批,而這種“農場型豪宅”地大房大,且價格比正宗豪宅價格便宜近一半,因此有人明知有風險也愿意接盤。不過,這種做法畢竟是在違規,一旦被監管方發現問題,后果就很不妙。
此外,由于聽信中介的宣傳,很多人沒有深入了解土地的具體信息、適合耕種的農作物等等,就匆忙拍板決定,導致損失慘重。筆者提醒投資者,媒體上熱炒的“加拿大農地投資前景”,很大程度是精通移民中介“生意經”的農地中介公司精心策劃的產物。建議投資者在投資之前和在加拿大從事農業投資的資深專家進行面談,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設計和建議。▲
環球時報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