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一 陳杭瑞
摘 要: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后,中非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音樂文化領域的交流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點。本文將總結建國以來對非洲音樂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同時期的演出學術交流所呈現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其形成與發展的原因。最后指出在文獻研究及實踐交流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客觀評述及反思,旨在促進當代中非音樂文化交流繁榮發展。
關鍵詞:中非音樂;交流;反思
1 研究成果所呈現的特點
1.1 文獻數量增長迅速,尤其21世紀以來15年里研究成果激增
據統計,自建國以來近10年來,國內對非洲音樂的文獻研究基本處于空白期,并無相關理論研究論文的發表,而自1963年
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以來,近50年間共有論文181篇,而2000年至今產出論文146篇,增長率達到16.3倍,研究成果占總量的81%。而本文所統計數據截至至知網上2015年9月之前發表的成果,加之有尚未統計到的,故而文獻的數量發展還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1.2 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發展,側重不同
建國初期的學者只是聚焦于革命歌曲、非洲傳統樂器的簡單普及介紹以及翻譯國外學者對非洲音樂的研究著作。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研究非洲音樂的視角更加開闊,在非洲音樂不同方面的研究中都頗有成果,其中樂器與器樂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進入21世紀以來,除了在音樂概覽、樂器與器樂以及歌舞音樂方面文獻數量有大幅增長外,還在音樂作品分析以及音樂與其他領域的聯系研究上有零的突破,在不同學科的視角下探討非洲音樂。
在研究范圍方面,對非洲音樂的研究從起初僅關注個別非洲國家的音樂文化到之后逐漸研究更大的非洲領域上的音樂文化,將北非、南非、東非、西非等囊括其中。在充分研究非洲本土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還能將非洲音樂與其他民族音樂進行對比研究。
2 演出學術交流所呈現的特點
2.1 中非演出交流日益頻繁,完成從單純政治演出到官方演出和民間交流相結合的轉變
建國初以官方交流演出為主,其中東方歌舞團的交流演出為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當時外交政策下的文化交流產物,有著較強的政治目的。自2000年以來,官方交流日益緊密。從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成功舉辦以來,中國已與非洲各國共簽訂了65個文化協定,已執行文化交流計劃151個。中國同非洲國家的表演藝術團互訪達數百起,上萬人次。由此可見官方演出交流十分頻繁。
此外,中非民間音樂文化交流的開端也從2000年開始,除民間中非文化交流組織開展了大大小小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論壇之外,還有中非人民自發的音樂交流,不勝枚舉。如非洲歌手瑪麗亞在背景舉行個人演唱會,聚集在廣州的非洲音樂家團體,他們往往自發來到中國,從事其他工作同時又是音樂家,是中非民間音樂文化交流最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群體。
2.2 演出交流內容逐漸融合中國地方民族特色
中國赴非洲的文藝演出團參與省市之多、出訪藝術團演出水準之高、表演形式之豐富,與以前相比都有較大提升。并且由早期的國家歌舞團出訪為主轉變為加入了地方藝術團的出訪交流,為非洲帶去了更具民族特色,種類多樣的中國音樂文化。如2008年云南藝術團、北京華夏民族樂團、福建藝術團攜“閩江韻”赴非訪演、2014年西藏藝術團赴非訪演。這些帶有民族特色的交流演出將更具本土化的中國音樂藝術帶去了非洲,向非洲展示了包含多種民族音樂文化,內涵豐富的中國音樂。
2.3 學術交流有更多專業音樂院校參與,促進雙邊共同進步
中非文化藝術的學術對話呈現繁盛之勢,為中非音樂的學術研究提供更好的學術理論平臺。自2012年起舉辦中非文化部長論壇,為中非在新時期深入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的指引,同時促進中非學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除官方組織學會所舉辦的學術交流研討會外,2000年以來開始有專業音樂院校參與其中,牽頭舉辦了中非音樂交流會議及活動。如中央音樂學院相繼在2005年、2007年舉辦“中非音樂對話”,期間邀請了國內外諸多學者專家參與學術討論。此外,孔子學院、駐非中國文化中心音樂文化課程的開設以其創新的方式,固定有序的實踐加深非洲對中國音樂文化的了解如定期組織戲劇表演、音樂會等活動。由此帶動人才交流與教學研究的發展。可見“非洲學”在高校內的逐漸受到關注與重視,專業音樂高校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與資源環境,為非洲藝術文化在中國的交流與發展貢獻力量。
3 突出存在問題檢視
3.1 論文研究缺乏深度,學位論文鮮少產出
近年來對非洲音樂的研究雖在數量上有了顯著的提升,然而從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發表的比例來看,建國以來對非洲音樂研究的期刊文獻總共為176篇,學位論文僅有5篇,且5篇均為碩士論文,二者的比例為35∶1。多數音樂研究層面僅停留在對非洲音樂的簡要性概覽介紹上,或是描述自己對非洲音樂的感受體驗,雖給予非洲音樂一定的關注度,學術角度依然缺乏,專業性依然不夠。一般來說,學位論文相比于期刊論文更具嚴謹性,其掌握資料的全面性,學術思考的深度和學術關注的角度都具有優越性,而建國以來僅有5人(董云、吳娟、謝佳音、楊英、李彩)選擇將非洲音樂文化作為自己的碩士論文選題,盡管有人進行了博士學位的攻讀,但其博士論文也另選他題,對非洲音樂的研究持續性不強,也不禁令人惋惜。
3.2 研究類別存在低層次重復,學科交叉性不足
在占有較大比重的研究論文中,有不少文章的內容選擇和論述成果都缺乏新意,存在著低層次的重復,如在筆者統計的26篇研究非洲鼓文章中,其中有5篇將非洲鼓的“說話功能”作為研究角度,論述內容雷同,材料的選擇和論述的成果都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另一方面,雖然國內已有部分學者從音樂人類學的角度探討非洲音樂,也有學者研究文學、哲學思想與非洲音樂的關聯與發展,但是數量仍然不足,討論的深度也有待再發掘。
3.3 缺乏國外資料,譯著數量稀少
筆者在進行文獻綜述的梳理時發現,關于非洲音樂的譯著數量極少。僅有一本J.H.克瓦本納·恩凱蒂亞的《非洲音樂》,且出版時間久遠。進入21世紀,非洲音樂的研究程度ng d逐漸深化,研究范圍逐漸擴大,這樣的譯著數量顯然不能滿足國內學者對于國外研究情況的了解與學習。學術理論傳播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閉性,也不利于國內研究思路的開闊和資料的收集。隨著正面探討中非音樂亦或是間接涉及該問題的學術論壇頻頻舉辦,這也成為國內學者吸收他國學者對非洲音樂問題研究觀點的重要途徑。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此層面的交流對于雙方而言是源頭性的,在之后的成果傳播方面尚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