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晨
摘 要:長久以來,時尚界被屈指可數的西方時裝巨頭割據。頂級設計師人脈極廣,呼風喚雨,時髦女人們瘋狂追隨。有人說,時尚是由頂尖的國際級設計師所操控。事實上,潮流引領者并非設計師,亦非消費者,而是社會和經濟共同影響、推動的。通過仔細觀察時尚現象可以感受經濟的發展狀況。
關鍵詞:時尚;經濟;趨勢
設計藝術源于生活,時尚的出現和多種潮流現象交替發展,最終是受到全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時尚生活,改變人們的審美觀。每一種時尚都死于覺醒而生于欲望,時尚是一個社會閃耀的表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而且非常敏感。微微的觸動都會使時尚指針180度的大轉彎;它也是一面鏡子,真實反映著歷史變遷的方方面面。Vivienne Westwood曾經說,如果她死后百年再醒來,想看的僅是一本時裝雜志。因為,時尚會比任何描述更直接生動地反映當時的政治與經濟。經濟發展的信息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縫隙。設計師只是比一般人的神經更敏銳,心思更細膩,更早的預測到時尚的風向。所以偉大的設計師會掌握社會脈搏,了解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當他感覺人們心境、情緒的變化,會直接、快速反映在作品的設計當中。
經濟運行中,會周期性地出現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的交替更迭、循環往復。女人妝扮的開放與保守,似乎也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系。早在1920年,濱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經濟學家喬治·泰勒就提出觀點。“女人裙子越短,經濟越繁榮;裙子越長,經濟越蕭條。”他認為經濟增長時,女人會穿短裙,因為她們要炫耀里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放在歷史來看,裙邊理論的確得到應正。但必須考慮到的是,過去半個世紀之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女性,她們不再只是做家務、帶孩子,而是與男性一樣參加社會工作,負有同樣的社會責任,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生活內容上都有很大提高,生活節奏也在加快,今天的女性是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一種存在。另外由于女權主義和女性解放運動的發展,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的增加,促使人們改變了傳統的倫理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才使女性的著裝打扮改變了很多,肢體的展露得到世俗的認同。因此裙邊理論對當代有參考價值,但具體表現并不局限于裙子長短變化,應該擴展其含義。
任何事物都以波動的形式發展,經歷萌芽、發展、頂峰再到衰落。事情有其周期性,時尚也總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永無止境地尋求標新立異。經濟繁榮時期,著裝不是單純的遮身護體,防暑防寒。為了化分群體,標示身份,面料趨向奢華,設計傾向裝飾性,工序繁瑣、工藝考究。人們的心理在物欲橫流的環境中變得愈加浮躁,從快速的消費中獲取款式造型不斷更新和視覺上的刺激。穿著精致、奢華、甚至矯揉造作。市場經濟繁榮也帶來寬容的社會心態,私人空間會更加寬裕,行為隨意。因此,時尚也會以輕佻甚至墮落設計元素作為反應;而后在市場狀況萎靡時又慢慢回復為嚴肅、保守的風格。著短裙、短褲,無非極大限度地展露女性的人體美,表達一種高漲情緒來與樂觀、繁榮的環境相呼應。著長裙、長褲說明人們遇到困境需求一種外在的保護、遮掩,意味著服裝趨向優雅、低調、務實,甚至服裝性別模糊,從而掩蓋內心憂郁或不安。不光是服裝,據另一項調查顯示,當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時,女性似乎更愿意留長發;而當經濟出現停滯時,她們則多留短發。分析看來可能是因為中短長度、不染燙的發式可以免去頭發上的大量花銷(比如燙后焗油、補染、重復燙造型等等),使人顯得精致、干練、灑脫。剪掉三千煩惱絲還有減輕壓力、振作精神的作用,職業女性像圣女貞德一樣去“戰斗”。因而此理論也可以理解為“當有關于女性化的事物大為流行時,表明經濟增長。反之,則經濟衰退。”
有事實證明:2006年至2007年股票大漲時,男人們個個荷包鼓脹,女人們也受到鼓勵,花更多的錢來打扮自己,一時間百花爭艷,滿園春色閱不盡,迷你裙風行一時,連寒冬臘月都能經常看見短裙在膝蓋以上的時髦女人。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后,裁員降薪不斷,女人們為了生活不得不疲于奔命,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裝扮自己,男人們收入減少,生存壓力加大,自然也不會太關注女人的美麗。為了節能減耗,能步行就不開車,能多加一件毛衣就少開一些暖氣。于是女人們用長裙將自己遮掩。從心理學角度看,包裹嚴實的服裝似乎更能抵御外界變化,掩飾內心的不安或惶恐,給女性更多的庇護。或許你會覺得那些披著Fendi皮草,挎著Birkin手袋,蹬著Jimmy Choo,在第五大道上逛得起勁的時髦女郎們從來不關心政府赤字或者經濟負增長這些枯燥的話題。但是或許有天,她們追捧的設計師專門店會因此而人間蒸發。Karl Largerfeld曾經在發布奢華的時裝秀后也開始節省開支,不僅搬進小一點的住所,并且辭去暫時不需要的傭人。更多的跡象表明經濟放緩,購物者開始大談削減開支的問題,并抱怨高端時裝昂貴的價格。此刻理智告訴我們,即便是那些經濟狀況很好的人,開支時也需慎重和有所節制。追求奢靡的情結只會被人認為貪婪、虛榮,不合時宜。暴發戶式炫耀消費已經out!回顧近些年的時裝周,實用耐穿的經典款式和低調保守的顏色席卷各大品牌秀場。簡潔、樸素、實用、低調的“新保守主義”成了各大品牌應對“經濟危機”的策略。但也有些時尚人士固執地希望,絕妙華麗的著裝將能夠點燃希望,燃起樂觀的情緒。
不可否認的是,當人們遇到困境、悲觀情緒滋長,著裝行為自然會收斂許多,除了崩潰后的瘋癲狀態。這時候的奢華、炫耀給人的感覺并不好。人們選擇的服裝款式會趨于實用、簡約、舒適、低調。即使是高級的面料,也盡量少一些繁復的細節、裝飾,簡單地呈現,更貼近現實和自然。這些會撫慰人們壓抑的心情,放松緊張的神經。流行周期也會隨之減慢,仿佛奔波的路人總要在釋放大量體力后放緩腳步,或回首或思考。當然,人們不會由此而放棄對時尚的熱情,而是各自的時尚態度可能會偏離原本的軌跡,對時尚的追求會轉變成另一種表現方式。
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衰退以及消費理念的逐漸成熟,長期盲目跟風的消費者產生了審美疲勞,厭倦了僅停留在頻繁出新、設計招搖的潮流服飾。人們學會反思現在擁有的一切,逐漸成熟理智。順應全球的環保趨勢,提倡“綠色”生活,消費者更多考慮的是商品的持續性價值,而非短期效用。由于原材料價格、能源費用、油價造成運輸價格的不斷增加,對于嚴重依賴物質材料的服裝業來說,“可持續性”材料的研發在行業低迷期也越發迫在眉睫。因此,聰明的設計師能夠順應時代的腳步和滿足人們的需求,創造新鮮的作品。目前許多設計師放棄了“色彩鮮艷的現代性生活”的冒險,轉而重新思考人類“困難重重的未來生活”。一股趨向于收斂的“生存主義者”設計風潮流行起來,并提出“返璞歸真”的設計理念、開展“可持續性”的設計主題、推出原生態美學設計作品。因此,不管是所謂“新保守”還是“新樸素”都是時裝順應環境的短期行為,只有善于思考、敢于超前思維、不斷創新的設計才能有未來。自我真實表達是真正個性化設計的重點,崇尚自然、自由是時尚生活的態度。以獨特、永續、環保為特色的設計終將回歸;柔和的色調、環保的材料,以及實用的功能,將成為時裝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吳曉菁.服裝流行趨勢調查與預測[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2] 唐娜里米.裙擺口紅經濟學——深刻洞悉時尚業[M].劉慶林,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2] 卞向陽.服裝藝術判斷[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