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音樂與舞蹈似乎如雙胞胎一般,舞蹈離不開音樂對其的點綴。沒有音樂的舞蹈就如啞劇一般,少了一些靈氣、少了一些情感,無法在人的頭腦中幻想出美的畫面。因此,音樂在舞蹈藝術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過分注重音樂而減少或削減舞蹈的成分。舞蹈融入了多項綜合藝術,除了音樂外,還有文學、美術、戲劇等多種成分在里面。雖然每一項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音樂是最重要的一項。本文主要論述了音樂與舞蹈結構之間的融合性關系。
關鍵詞:音樂;舞蹈;舞蹈結構;融合
舞蹈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體現形式,其與音樂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從舞蹈開始發展的早期音樂就伴隨舞蹈而產生,二者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藝術形式。
1 從學術角度闡述音樂和舞蹈的關系
從歷史角度看,早期的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似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但從今天看來,這其中有著一定的科學依據。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而舞蹈即是一種空間藝術也是一種時間藝術。在呈現方式上,音樂和舞蹈表達的是一種進行著的過程。音樂所傳達的內容及情緒是通過樂音的連續,而舞蹈所傳達的內容及情緒是通過動作的連接實現的,舞蹈作為一種時空藝術而言,孤立、單一的動作只能構成靜止的畫面,而不是舞蹈的典型現象。音調和節奏是音樂的時間單位,舞蹈的空間單位則是姿勢和動作。舞蹈的整體需要用節奏和節拍來組成,音樂也是如此,節奏和節拍是構成音樂的整體框架。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是兩種不同“動”的結合,也就是說舞蹈中的動作是不能停止的,音樂中的節拍韻律也是在隨時變化的,而一旦停止,則說明舞蹈的結束,也就是說兩者的“動”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舞蹈藝術形式。這與文學和美術有很大的不同,文學中的作品,雖然故事情節充滿了“動”著或進行著的情節,但也存在“靜”的一面,如對故事背景環境的描述或者是人物的說明。美術中則體現在圖畫、雕塑等方面,它們是完全靜止的。音樂和舞蹈則不然,“動”使音樂和舞蹈相結合,而且結合的毫無違和感,親密度和融洽度似乎是前所未有的。這也構成了音樂和舞蹈之間相互結合的基礎。
音樂與舞蹈也存在差異的地方。舞蹈屬于視覺藝術領域,能看得見外形卻聽不到聲音,而音樂則屬于聽覺藝術領域,能聽得見聲音卻看不到形態。所以,舞蹈的局限性就在于聽不到聲音,而音樂的局限性就在于看不到形態。如果分別來看這兩種藝術形式,多少會讓人有難以理解的地方。而音樂與舞蹈的有效結合,正彌補了二者之間的局限性,讓我們不但能聽得見聲音還可以同時看得到形態,通過“看”和“聽”,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這種藝術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內容。但我們也應該承認,不是所有的音樂和動作都可以產生這種效果,如果音樂和雜亂無章的動作結合在一起,那只能引起人們的反感或厭惡,只有把表達相同情感的音樂和動作結合在一起才有可看性。音樂和舞蹈之所以能夠有效的結合,原因在于它們有著“共同的依據”,也就是說相同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講,在舞蹈藝術的呈現形式上,音樂是舞蹈的內在發聲,而舞蹈則是音樂的形式展示。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充分體現了人類的思維藝術,是一種陶冶精神藝術的作品。
2 音樂在舞蹈藝術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是一種融入了各種藝術的綜合體現形式,而音樂在舞蹈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整個舞蹈表演過程中,恰當的音樂伴奏可以幫助烘托表演過程中所體現出的情感變化,彰顯個性,打造完美的舞臺形象,同時,也有助于舞蹈元素、組合、短句以及多種舞蹈語匯之間可以達到連貫和流暢的目的。借助音樂的作用,可以增強舞蹈表演的表現力,此外,舞蹈之所以離不開音樂的幫助,還基于舞蹈表演過程中對聲音的本能需要。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在舞蹈表演中,肢體的動作是主要的,而音樂的伴奏則是次要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們主要是忽略了音樂對于舞蹈的重要性,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美妙的舞蹈音樂會對舞蹈產生積極的影響,當人們在欣賞舞蹈表演時,雖然享受的是視覺上的盛宴,但音樂作為無形的搭檔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舞蹈,人們的眼睛陶醉于舞蹈動作,而人們的耳朵則陶醉于音樂的美妙。所以,在整個舞蹈表演過程中,動作和音樂是彼此相伴,缺一不可的。
優秀的舞蹈藝術作品一定要有優秀的音樂作品來配合,這樣才能帶動整個舞臺效應,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但是,有時人們對于什么是優秀的音樂作品還存在認識誤區,或無法理解音樂的好壞。在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音樂中,剛剛問世并沒有得到過多人的關注,并且首次演出效果也不盡人意。但隨后這部《天鵝湖》舞蹈作品逐漸成為舞蹈界的典范,舞蹈家們在表演時也從中獲益頗多,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驗。所以說,好的音樂能夠讓人的內心產生激情和沖動。無論人們從事的是舞蹈藝術表演還是舞蹈鑒賞者,大家都應該不斷的深入學習音樂,在舞蹈藝術中音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舞蹈的結構
3.1 結構的定義
要了解舞蹈的結構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結構”。 房屋有房屋的結構,也就是說在建造房屋之前,首先我們會在頭腦中進行想象,而后畫在圖紙上,最后動手操作,形成實物。簡單地說,結構是指將生活中我們所體驗或觀察到的感知進行篩選和提煉,并通過人類大腦的認識和聯想等活動,把認知轉化為初步的藝術形象,最后展現出來的過程。舞蹈結構指的是舞蹈作品內部的組織及排列方式,它是作品內容成品展示的內部構造。優秀的舞蹈作品需要有完整、緊湊的內部結構作為依托,這其中音樂的作用必不可少也是離不開的。舞蹈構思需要讓人們了解作品的意義,并且讓這種意義通過舞蹈完美地展現出來。結構是舞蹈策劃者綜合多種藝術聯想出的作品雛形,它決定了舞蹈作品的輪廓及基調。其次,當舞蹈結構確定以后,舞蹈作品的大致形象就基本完成了。
舞蹈結構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雙重性,它是將生活體驗轉化為藝術作品的重要途徑。在展示作品的同時,編舞者既要考慮表現的內容,又要考慮表現的形式。也就是說,在內容的篩選上要把生活體驗和感受進行整合,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進而展開聯想,提煉審美認識,從而確定舞蹈作品的內容和范圍。同時,在構思內容和范圍后,還要將情節發展及時間,舞蹈風格及舞臺效果,包括燈光、服飾、道具等進行全方位的布置和統籌安排。
3.2 舞蹈的動作結構
舞蹈作品構思之后,動作結構開始產生,這是舞臺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動作可以說是舞蹈的語言,舞蹈者通過一系列動作向觀眾展示不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通過動作表現,塑造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體現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同時也體現了環境和特寫部分的氛圍。
舞蹈動作按照功能和作用可劃分為表現性動作、再現性動作以及裝飾性聯結動作。這三種動作相互之間的聯結、變化和發展就組成了舞蹈語言中的舞句及舞段。
舞蹈語句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舞蹈單詞,它是組成舞蹈語言的單一片段。舞蹈語句有三個構成要素條件,分別是形象鮮明的舞蹈動作;順暢的舞蹈動作組織和聯結;個性化特色的舞蹈動作體現。
舞蹈段落是指由多個舞蹈語句組成的較為完整的內容片段。它所展示的內容或者是故事情節的發展,或者是特定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舞蹈作品是由若干舞段組成的。
3.3 舞蹈中的音樂結構
音樂在舞蹈作品中起到了靈魂的作用,沒有靈魂的肉體是無法體現真摯情感的。音樂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整體舞蹈的水平。音樂所表現的情感要和舞蹈動作所體現的情感相一致,這樣才能體現整個舞蹈藝術作品的內在精神,也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舞蹈編導需要把音樂所傳遞的情感轉化成舞蹈的形象。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編導要對音樂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體會。分析音樂的曲式結構特點,調性及音樂的動機是什么,曲子的旋律和節拍是如何變化的,這些都需要編導去逐一攻破,從而在其中尋找到舞蹈的初步形象及語言的編寫。
除了初步構想完成外,還要重視接下來的舞蹈結構。舞蹈結構分為二段體和三段體。二段體由兩個舞段構成,也就是用A+B來表示。由散板引子開始,從慢到快,最后結束。其基本結構是散板——慢板——漸快——快板——結束。三段體則是依據情緒和節奏的變化而產生的結構樣式,與音樂單三部曲式等同。舞蹈由三個舞段組成,用A+B+A表示。第一個A代表陳述,第二個B代表中間段,第三個A則是再現的過程。
4 音樂與舞蹈結構的相結合
音樂與舞蹈結構是整個舞蹈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離的。正如上文所說,舞蹈結構是音樂的載體,沒有音樂的舞蹈結構是不完整的。舞蹈作品從開始反映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表面現象,逐步開始反映人的內心世界,最后又發展到對生命的表現。為了更好的體現這一發展中的變化,舞蹈音樂需要運用現代化的創作技巧,打開思維模式,結合傳統音樂,從而更好地展現整個舞蹈作品。為了更好地發展舞蹈作品,舞蹈結構必須和舞蹈音樂相統一,圍繞中心主題,展現個性化創作理念,體現主旨思想,進而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
5 結語
在音樂舞蹈的發展歷程曾有過一句讓音樂家聽了為之動容的話語——“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而事實也確實證明如此,在舞蹈藝術作品發展的歷程中,舞蹈和音樂的相結合使得音樂舞蹈作品不斷取得傲人成績。在經濟騰飛的今天,舞蹈和音樂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這充分意味著舞蹈藝術事業在不斷欣欣向榮的發展。從我國古代就可以看到,舞蹈和音樂的結合是多么的默契、產生的作品是多么的輝煌。有人說音樂和舞蹈是一段孿生姐妹花,各自展現著獨特的魅力而又完美的配合。在以后的舞蹈事業發展中還會有更多的創新和完善,而音樂的作用只會與日俱增,因為二者是相互依存,同生同榮的。而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了打造更好的舞蹈事業而奮斗、而努力、而拼搏!
參考文獻:
[1] 劉建.宗教與舞蹈[M].民族出版社,2005.
[2] 茅慧.新中國舞蹈事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大衛·卡里爾(美).藝術史寫作原理[M].吳嘯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 馬薇,馬維麗.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發展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7]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8] 龍健才,李映山.論藝術的形式美及形式美的創造[J].湘南學院學報,2005(04).
[9] 陳春.論中國舞蹈的意境及審美特征[J].臺聲:新視角,2005(04).
[10] 黃漢華.音樂符號、舞蹈符號律動形式與生命情態律動之同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