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文化建設全面崛起,藝術創作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舞蹈創作在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都有著全新的改變和突破,舞蹈藝術正在以更加炫麗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
關鍵詞:舞蹈創作;藝術;理念;方式;手段
在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下,藝術門類不斷增加、藝術樣式也不斷豐富,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藝術載體—舞蹈,其發展更是日新月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崛起,舞蹈創作也體現出自有的發展軌跡與嶄新面貌。
1 多元文化不斷滲透,舞蹈創作理念逐漸轉變
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域、一個族群、一個國家的集體智慧,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藝術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一直都是人類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國舞蹈藝術交融的大環境下,舞蹈創作理念也不斷發生著改變。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舞蹈創作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期。
初期,照搬蘇聯模式,舞蹈教學與創作主要參照芭蕾體系。這一時期,我們基本上沒有形成自己的創作體系和理念,創作學習主要依賴聘請蘇聯專家。但在參照古典芭蕾體系的基礎上,我們結合自身的民族特點,創作了一系列的優秀舞蹈作品,比如影響深遠的民族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編導學科在我國的建立,在借鑒西方其他國家的經驗,特別是在容納、吸收西方現代舞的創作理念上,我們開始逐步培養自己的舞蹈創作人才,完善符合自身需要的理論體系,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黃土黃》《雀之靈》《半夢》《奔騰》《小溪、江河、大海》等。進入新世紀以來,舞蹈創作進入到了一個回歸本土文化,兼顧中西結合,并突出強調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和內涵的創作模式,舞蹈領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蹈編導和極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代表作品有《千手觀音》《雷和雨》《大紅燈籠高高掛》《扇舞丹青》《中國媽媽》《士兵與槍》等。
2 “跨界融合”成為新寵,舞蹈創作方式不斷探索
當今的藝術創作,已不再局限于自身單一的藝術門類,而是多種藝術形式相互融合,通過在彼此融合的過程中,尋找到更多更新的創作靈感。舞蹈的創作更是強調和電視電影、書畫、雜技、話劇與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之間的“跨界”。
舞蹈是時間的藝術,與電視電影的結合,使得舞蹈不再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從此得到一定意義上的“永生”。通過電視電影鏡頭的切換,觀眾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去欣賞舞蹈,去感受演員細致的表演、微妙的動作變化以及豐富的內心情感表達。同時,電視電影舞蹈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舞蹈的時間以及空間關系,并把舞蹈的結構方式加以重構,為舞蹈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書畫藝術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舞蹈藝術從書畫當中汲取創作養分已是常態。如舞劇《行草》系列,林懷民坦言,舞劇的靈感來自書法,在動作元素的設計、舞段結構的呈現以及舞蹈畫面的色彩處理上,都出自于對書畫意境的臨摹選擇。
雜技舞劇《天鵝湖》的跨界呈現,可以看作是力與美、驚險與高雅、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作品融合了芭蕾舞劇劇情、柴可夫斯基的經典音樂、中國的雜技等,將多種藝術進行相互關聯創新,實現了雜技表演上質的飛躍,給人們帶來嘆為觀止的感受。
“舞蹈劇場”可以看作是德國現代舞大師皮娜·包什的代名詞,在她的舞蹈劇場中,可以出現大段的人物對白、各種生活化的行為表演,戲劇和舞蹈的分割已經變得模糊。只要是有需要,只要能為主題服務,任何形式和素材都可以在她的作品當中出現。近期我國的舞蹈創作,也尋求類似于皮娜一樣的創作形式,比如有著名編導萬素的作品《咦-呀-哦-嘿-喲》 《昨日留言》,青年編導趙小剛、張云峰創作的《肥唐瘦宋》等。
3 現代科技深入運用,舞蹈創作手段根本革新
“跨界融合”為舞蹈藝術創作拓展了新的空間,提供了各種潛在的可能性。而隨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電腦技術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已經相當深入,當創作者的無限想象力與各種美輪美奐的視覺藝術相結合時,舞蹈的創作手段已經從本質上發生改變。
在舞蹈跨界作品《墨韻》當中,除了王亞彬表演的古典水袖舞外,還融入了現場書畫表演和多媒體視覺動畫。舞蹈開始,一女舞者著長袖古衫于舞臺正中,身后數個屏風組成的畫卷鋪開,悠揚的簫聲響起,舞者騰轉挪移,宛如行云流水般揮墨作畫,而她的每一次甩袖、跳躍、翻轉都在身后的畫面上一一對應,時而呈現出魚兒戲水,時而又是竹林飛鳥,時而又成高山流水……此時另一女子則在旁用筆墨進行現場作畫。如果說,以上表演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視聽享受的話,那么當屏風中出現一個由仙鶴變幻而來的虛擬女舞者,以同樣曼妙的舞姿、同樣逼真的舞蹈和現實中的王亞彬同臺競舞時,我們感受到的是震撼!此時,已經很難分清誰是“虛”,誰是“實”,虛實轉換間帶出的是對“ 兩個”舞者高超精湛舞藝的感嘆。
現代高科技成像技術已經打破了舞蹈傳統的創作模式,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在沒有“人”舞動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調用電腦當中存儲的動作素材,進行舞蹈的設計、編排與合成,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
4 非職業創作群體異軍突起,舞蹈藝術創作注入新動力
隨著我國高校舞蹈教育由“精英培養模式”到“大眾舞蹈普及模式”的擴展變化,以及國家針對全民舞蹈素質教育政策的鋪開,舞蹈創作領域出現了驚喜的變化:一大批非職業的舞蹈創作人才不斷涌現,他們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舞蹈作品,這些作品既貼近人民群眾生活,又具備很高的藝術水準,為整個舞蹈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從“全國舞蹈大賽”到“ CCTV電視舞蹈大賽”;從“ 荷花獎”到“ 群星獎”;從“小荷風采”到“ 校園藝術展演”,我們看到了大量優秀的舞蹈作品,如《工地節奏》《貓鼠之夜》《悸動》《紅扇》《廢墟下的雙手》等等。這些舞蹈作品的創作者有的是學校的教師、有的是公司的員工、有的企業的工人,無一例外,他們都屬于非職業的舞蹈創作群體。但是,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在藝術品位、主題述求,還是形式內容、情感表達上都具備了非常高的水準。也正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不斷在舞蹈創作上的孜孜以求,我國的舞蹈藝術發展才變得更加全面和欣欣向榮……
當前我國的舞蹈創作取得了新發展、新變化,特別是理念、方式、手段以及創作群體這幾個方面的變化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總的來說,舞蹈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舞蹈藝術的創造離不開人的創造,只有在創作者不斷完善自身,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時,舞蹈創作才能煥發出新的活力和耀眼光彩。
參考文獻:
[1] 資華筠.中國的舞蹈藝術[J].藝術百家,2010(03).
[2] 金秋,莎日娜.建國六十年舞蹈藝術創作與舞蹈學科建設[J].民族藝術研究,2010(01).
[3] 慕羽.中國舞蹈創作“體制外”的崛起——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與中國舞蹈創作探討[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4).
[4] 鄒飛鵬.多媒體時代舞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J].大舞臺,2013(12).
作者簡介:劉波(1982—),男,湖南長沙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碩士,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舞蹈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編導理論與技法,舞蹈創作,古典舞和民間舞教學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