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菲菲



摘 要:“皴”作為一種獨特的山水畫語匯,始于五代。自荊、關開始對皴法的嘗試、董巨首立長、短“披麻皴”,至宋,皴法的表現形態即已完備,加之宋人對于筆性的充分發掘、對書畫同源的強調,“見筆”亦成為山水畫領域里至關重要的品評標準。宋人以格物之精神發展、完善的皴法,為元代文人畫家的書法性山水畫風格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皴法;李成;郭熙;李唐;米芾;書法性
1 李、郭柔性皴法
經由漸層(從淺到深、從細到粗),或線條的重復,或漸進等方式,都會產生運動、韻律和動力之效果。重復因占有空間而形成體,因而會產生整體性及空間性的張力。皴法的這種運動感和張力生命的給予是由宋代李成、郭熙完成的。
五代北方體系的荊、關畫風在宋代經由李成、郭熙、范寬等人的實踐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董、巨所確立的柔性土質皴法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沒有得到關注。石體堅硬、雜木豐茂的畫面似乎更受歡迎。荊浩為了在二度平面中,表現出三度空間或深度,采取了形外處理的皴染方式,以此明暗調性對比顯現深度,但并不成熟。真正在北宋確立并革新北派山水畫風格的最早創始人是李成。
與前代畫家不同,李成在構圖時沒有采取主峰突立、賓峰相伴的方式,而是在描繪近景山峰時,于巖石后表現隱約可見的遠山,增強畫面的深度感。畫石的皴法更多的是與表現需要有關而不是與石形的質地有關,山形渾圓采取了南北風結合的方式,以墨色深染加濃重苔點提醒構圖,皴染山石常如飛動。此云朵狀石法的柔性特征在郭熙處發展到了極致。
郭熙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有滋潤感,在繼承李成畫法的基礎上降低了山石的硬度感,加強了柔性皴法與墨染的融合。其對皴法、筆性的另一大貢獻,于《林泉高致集》中可見一斑。郭熙比蘇軾等人更早地強調書法與畫法的結合:“人之學畫,無異于學書”、[1]“故世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不滯也。”[1]其于此廣議博考,自成一家,流傳畫作中蒼勁虬曲的樹石亦是書法性用筆的再創造。而對于何為“皴”,郭熙也有詳盡的論述:“淡以銳筆橫臥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1]可以說,董、巨中鋒用筆的線性皴法,經由李、郭發展成為一種側筆橫臥的柔性之皴。
2 李唐剛性皴法
關于斧劈皴的創始者,有人認為可追溯至唐時的李思訓,又因其無具體可信的作品流傳,只能從其子李昭道的作品中去探究,細觀《明皇幸蜀圖》,皆以勾線設色為主,只是在線條的表現上稍有頓挫之感,無法稱之為“皴”。成書于1005年前的《益州名畫錄》中,黃休復記敘了一則花鳥畫家黃居寶畫太湖石的故事:“以筆端皴擦,紋理縱橫,夾雜砂石,棱角峭硬”,[2]倒更是接近斧劈之貌,亦可見五代宋初皴法之流行。
生于北宋中晚期的李唐,是開南宋院體山水畫新風的關鍵性人物。我們現今所熟知的以馬、夏為代表的“大、小斧劈皴”皆源于其晚年在筆性上的新發現。構圖上,李唐一改郭熙之法,重新拾取了范寬畫面中巨嶂中立的實體感,將范寬的大面山體分解為小而不規則的形狀;用筆上,又將范寬的點子皴發展成為較為寬大的刮鐵皴,此剛健皴法與層層敷染結合,營造出一種黑潤發亮的堅硬石質感。
李唐由點至面皴的首創所產生出的新趣味,經由南宋馬、夏的發展,形成一種風格化、斧劈樣的程式,在后期的某段時間內,側鋒橫刮、筆線粗闊的斧劈皴甚至成為院體畫家創作山水的重要參考。
3 米芾對書法性皴法的實驗
后人在梳理中國文人畫發展的主脈絡時,于宋代必提蘇軾、文同、米芾等人,蘇軾更被推為文人畫理論的建樹者。幾人的相同之處是皆注重自我的表達;表現書畫創作中的神、理、韻;強調文、書、畫的合一性等。書畫同源、書畫合一,自唐時便有提倡者,在宋代文人書畫家處達到了第一個高峰。蘇軾、文同等人皆將書法視為心畫,以書法之筆性融入士夫們最鐘愛的枯木竹石題材中,而真正在山水畫創作領域中,以書法性筆力融入皴法實驗和創作的則是米芾。
米芾是五體皆擅的書法家,于書于畫喜愛復古和多變。晚年所作行書作品《珊瑚貼》中,信筆揮毫的三叉筆架亦書亦畫,可以說是其嘗試開拓書法藝術獲得創作靈感的最好見證。元人吳師道在《吳禮部集》卷十八《米元暉云山圖》中言: “書法畫法,至元章、元暉而變。蓋其書以放易莊,畫以簡代密。”,[3]“變”、“易”“代”三字是米芾實驗性、革新性精神的最好概括。
與宋代多數畫家師法李、郭不同,米芾山水主要師法“平淡天真”的董源。為了更好地表達江南地區的氤氳山色,他將董源輔以披麻皴創作的點提取出來,以點代皴、積點成片,各種墨法并用,臥筆側筆隨意變換,于無形中見有形。至此,繪畫中對筆的使用發展到了筆肚、筆根,米芾的“米氏云山”至后世更被推崇為一種極好的復古元素,借以表達個人蕭散的意趣。
4 結語
中國畫以線為主,色(青綠、水墨)的生命皆由線的生命而來。線的用筆規則之于山水,乃為皴法。中國山水畫自魏晉的草創起,經過了唐代的成長,五代兩宋的成熟,入元代獲升華后,從明代開始轉入徘徊蛻變期……此發展歷程也是皴法萌生和演變的過程。明清時人,將皴法種類進行歸納總結,竟可達十數種,但均不出宋人所創皴法之母體——兩大體系(柔性、剛性)、三種表現(點、線、面)。披麻之暢、斧劈之鈍、米點之潤、折帶之枯、牛毛之密,皆是線的形態、質地共同作用產生的豐富變化和表現力。宋人以格物精神發展、完善的皴法,為元代文人畫家自我表現的崛起、書法性山水畫風格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俞建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633,643,644.
[2] 畫史叢書(第三冊:卷二) [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21.
[3] 吳師道.吳師道集(全元文:第三四冊) [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