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文
摘 要:石濤著作《苦瓜和尚畫語錄》對后世的影響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從兩方面集中闡釋《畫語錄·山川章》:一方面,本書體現了三點石濤山水畫的寫生理念,分別為“相形取意”“搜盡奇峰打草稿”和“一畫論”;另一方面,對名句“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行深入理解剖析,從而進一步解讀本書。
關鍵詞:山川;理念;搜盡奇峰;交融
石濤撰寫的《苦瓜和尚畫語錄》堪稱中國繪畫美學的經典,集中倡導了“借古開今”“師法造化”“無法而化”等創作思想,反對當時拘泥于古法、頹廢的風氣。縱觀他的畫論,理論清晰,觀點鮮明,其中山川章更是集中表現了他關于山水的美學思想。
1 體現出石濤山水的寫生理念
石濤的繪畫作品是觀察自然體悟生活所得,非一味摩古。他把古人的寫生理念通過在自然中驗證,然后轉化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總結出自己的畫學體系,運用寫生理念來權衡畫面的組成,是用師法自然的方法來總結、概括形象,然后進行繪畫創作。其繪畫理念在《畫語錄》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畫語錄·山川章》闡述的理念尤為重要。
1.1 相形取意
歷代前輩畫家,繪畫中有新的體貌者,無一不從自然中提煉藝術形象,豐富筆墨技法。石濤認為繪畫的靈感與技法源于畫家對自然山水的觀察、認識與體驗。故石濤才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的繪畫主張,“相形取勢,寫生揣意”的寫生理念。他在《畫語錄·山川章》中寫到“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微矣。”石濤認為事物外在的感性美只是一種表象,是事物外在的“飾”。他強調“質”與“飾”二者的統一,也就是自然表象與畫家內心精神的統一,自然界中的風吹草動,春夏秋冬的變化使創作主體與客觀自然的感受隨之改變,繼而賦予畫面不同的筆墨語言與圖式風格,而不是理性地以已有的筆墨技法為止,這里又呼應了《畫語錄·筆墨章》。這個理念是石濤從自然物象中提煉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在師法自然時,根據對象的外在特征和形貌,提煉對象內在精神和本質特征,同時,通過畫面表達自己的意趣。“相形取意”,達到“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的藝術境界。
1.2 搜盡奇峰打草稿
《苦瓜和尚畫語錄》中記載:“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他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繪畫主張,是其寫生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理念要求畫家使山水歷歷在目,羅列于胸,并對自然物象提煉加工。畫家應具有該種審美判斷能力,并把這種理念有意識或下意識的體現在創造繪畫作品的寫生過程之中。
石濤在《山川章》《林木章》和《海濤章》對山、樹及水等客觀自然對象以人格化的描述,以人的品格和性情賦予對象特殊的情感與審美表情,重在說明山水畫的寫生和創作,不只是限于描繪山川的狀貌,而是寫性、寫神、寫意,通過山水畫傳達創作主體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把豐富的自然山水形象與人的精神和情感聯系起來,表現山水畫的內涵和意蘊。師法自然,從山川中獲取真實感受,汲取創作源泉,是石濤繪畫風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他大聲疾呼要“搜盡奇峰打草稿”,這樣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而“曲盡其態”,與山川“神遇而跡化”,達到寫景與抒情相統一的“物我交融”的境界。石濤繪畫作品中的表象是經過主觀思維加工后的山川形象,是“脫胎”于自己的山川,是眾山形象的整合,即“搜盡奇峰打草稿”。
2 “搜盡奇峰打草稿”
在石濤的眾多閑章里,他最喜歡的就是這方“搜盡奇峰打草稿”,其根本理想在于“奇峰搜不盡,草稿打不完”。后來他還以這句話為名創作了山水長卷《搜盡奇峰打草稿》,畫中不僅描繪了大自然的奇妙美景,還抒發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畫家都十分重視“師造化”,并且善于深入生活。“搜盡奇峰”的“搜”就是有深入生活的含義,只有細心“搜”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奇”在這里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美,并不是奇怪或奇特的意思。所謂深入生活自然是要切實耐心、仔細地去觀察發現,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搜奇峰”的過程就是“師造化”,就是感悟大自然的過程。最后,這句話中“打草稿”中的“草稿”并不是現在勾勒草圖的意思,而是把大自然中“搜”到的美的素材進行整理加工再創造,這個過程是一個很有難度的過程,是需要付出刻苦努力的。
2.1 大量積累是好創作的基礎
前面已經解釋過有關“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含義,就是要求創作者能夠深入自然,體驗、觀察生活,然后刻苦努力地搜集美的素材進行整理與加工,最終完善,這樣才是創作出一副好的作品的基礎。畫家在創作前要大量地搜集材料,這樣才會對所要表現的對象有比較準確的感性認識。刻苦大量的積累是一個好創作的前提,這個道理在古代就有不少的文字記載:早在五代時期,山水畫家荊浩就在他的《筆法記》中有記載“有日登神鎮山四望……皆古松也……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方本,放入其真”。現代藝術家也不例外,黃賓虹、張大千為創作山水畫,走遍祖國的江河山川,感悟自然、生活,才有了后來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幅幅山水畫佳作。
2.2 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搜盡奇峰打草稿”這一繪畫理念也包含了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要經過物我交融的過程。“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山川與予神遇”的過程就是上面提到的物我交融的過程,是創作者經過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變化,完善了對客觀物象的感想認識之后,所上升到的理性認識的高度。一位畫家如果只是機械、被動地描摹客觀物象,那么他無論有多少量的積累也很難創作出生動的作品出來。如何做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這需要畫家深入觀察生活,從自我的內心出發,認真感悟對象,捕捉其超乎物象表面的內在精神。鄭板橋以畫竹聞名天下,關于畫竹,他有一段著名的題跋“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露影霧氣皆浮動于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這段話中,分別講到了“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并闡明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其實也就是講述了人竹交融、天人合一的過程。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從文字表述上看似乎很簡單,其實需要畫家具備良好的文化、心理素養。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作品不僅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了客觀物象,還可以很好地表達出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是一個融合了各種藝術因素的綜合體。
3 結語
在中國藝術史上,《畫語錄》乃一特立獨行之作,可上溯一子。他著述傳道,德被百世,無形中也留下無盡的學案與爭論的話題。石濤對中國繪畫的啟示意義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他啟發后人應該“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從自然中搜取繪畫形象,豐富技法,開拓胸懷,誘發創作靈感,進而使自己的心胸借助于自然山川并通過筆墨語言酣暢地抒發出來,同時也使得自然萬物得以美的表現和藝術升華,并使物我得以交融、共存,最終實現借物寫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成寅.石濤畫語錄圖釋[M].杭州:西泠社印,1999.
[2] 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