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駿鵬
摘 要:服裝攝影已逐漸成為,服裝生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了解攝影的發展與應用,概括出攝影的誕生與發展。
關鍵詞:服裝攝影;攝影基礎的發展;攝影基礎的應用
1 攝影術的誕生和發展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就發現了小孔成像的現象,并成功地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直到16世紀的后半葉,歐洲人在墻壁上打孔并裝上凸透鏡,從另一側的墻壁上觀看室外的彩色圖像。稱為“暗室”。17世紀初,裝有凸透鏡的小型“暗箱”開始出現,用來作為繪畫的工具。但300多年來始終沒有辦法把畫面固定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攝影已逐漸成為,服裝生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攝影術的發展主要是以下幾個階段:卡羅式攝影術——玻璃的使用——火棉膠的發明——從濕板到干板——從干板到膠卷——柯達公司的誕生。
2 攝影可分為六大類
第一,新聞攝影;第二,藝術攝影;第三,紀實攝影;第四,廣告攝影;第五,科技攝影;第六,應用攝影。
3 人像攝影美姿技巧應用
第一,局部造型調節流程:首先調整腳、腿→調整腰臀部及送胯→調整手臂和手姿→調整頭部胸部體塊。第二,腳位與腿部造型:重心腿要直→人顯得有精神→非重心腿通常前腳掌著地后腳跟提起→非重心腿變化位置。第三,腰部造型:腰部變化→將帶動胸部體塊→引起肩線變化→腰部常見變化→腰部線條應簡潔流暢,不可復雜。第四,手臂手姿造型規律:手姿的意義→手姿的準備→手姿表達補充情感。第五,頭部造型規律:頭部造型意義→脖子應盡量向上拔起→肩部自然放松→頭部基本姿態。
4 攝影用光技巧應用
4.1 正面光(順光)
常用于人像攝影、新聞攝影、紀念照、翻拍。忠實地再現原景物的色調。沒有明暗面,缺乏立體感。只適用于翻拍、新聞和某些人像(商業)。優點:簡單(初學) ;缺點:影像平淡,沒有陰影(平面光),缺乏明暗對比,缺少層次,缺乏立體感,缺少質感。
4.2 側面光
常用于肖像、建筑、風光。第一,正側光(45°角側光)可以產生很好的光影效果,形態中有豐富的影調、層次,可產生立體感,有利于表現表面粗糙的質感。符合人的觀看習慣。是拍攝人物肖像的標準光線。也是拍攝建筑的理想光線,可表現建筑物的空間感和立體感。被稱為“自然照明”。第二,全側光(90°側光)造成突出的明暗對比,影子修長,構利于表現凹凸不平的粗糙的質感。如月面、路面、浮雕、刻字、面包片、桔子皮、老人的臉等。被稱為“質感照明”不利于拍攝人像(陰陽臉)。
4.3 側逆光
常用于人像、風光、花卉。第一,有利于表現空氣透視;第二,有利于表現半透明體(樹葉、玉器、紗、絨毛、毛發);第三,有利于表現雨、霧、噴泉、陽光線;第四,有利于勾勒輪廓;第五,有利于營造氣氛;第六,有利于主體與背景分離;第七,有利于表現空間層次。被稱為“輪廓照明”是拍攝風光、人像(全身、群像),最講究的一種光線(拍攝人像可避免陽光刺眼,使表情自然),被稱為“專家用光”。拍攝方法:第一,防止鏡頭進光(用遮光罩);第二,按陰影曝光線或;第三,加輔助光(反光板、閃光燈);第四,背景色調要深。
4.4 逆光
常用于人像、建筑、樹木、動物等。第一,有利于表現本身發光的物體和景物:如彩云、霞光、旭日、月亮、夜景、電影、電視畫面等;第二,有利于表現剪影輪廓線條;第三,有利于表現透明體和半透明體的質感:如玻璃器皿、飲料、香水等;第四,有利于表現水面反光(波光粼粼)拍攝方法:拍攝風光、人像、廣告、舞臺等者經常用到。拍攝時注意按光源亮度測光后增大1~2級曝光。
4.5 頂光
順光易造成眼窩處陰影,逆光可勾畫輪廓,方可兼做發光(打頭發)。
4.6 腳光
特殊效罩光(拍攝反面人物)有時用于局部加光或作裝飾光。
5 攝影構圖的技巧應用
5.4 構圖三要素:方向、高度、距離
第一,拍攝方向(水平角度)。一是正面構圖:面對觀眾,左右對稱莊嚴、肅穆、穩定(白宮、天安門、天壇、金字塔)。二是側面構圖:表現某一側面、建筑、人像面部輪廓、女人人體曲線。三是斜側構圖:絕大多數構圖形式,有利于表達立體感、形狀、結構透視、活潑、有動感。第二,拍攝高度(豎直角度)。一是平攝:接近人眼的視效果,真實感強。人像:全身胸部;半身:鼻子;特寫:眼睛。二是仰攝:表現高大建筑、歌頌英雄人物、突出跳躍高度、藍天白云做背景、表現胸懷(水平線在畫面下方或出畫面)。三是俯攝:表現廣闊、深遠、浩大(加強空氣透視,線條透視)。表現反面人物(輔以腳光)、(水平線在畫面上方或出畫面)。第三,拍攝距離。同一鏡頭不同距離拍攝,或同一距離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可產生不同的景別。
5.2 構圖五種景別
第一,遠景(大全景):遠距離拍攝或用超廣角鏡頭拍攝(24mm)。表現廣闊景物、交代環境、制造氣氛、介紹全局、不利于表現細節。第二,全景:中遠距離拍攝或用廣角鏡頭(28~35mm)。反映對象全貌、建筑整體、完整形象、人物全身或數人。可表現部分環境,難于表現細節。第三,中景:中距離拍攝,用標準鏡頭拍攝(40~58mm)。表現被攝對象大部分主要特征(人像:大半身),人物之間的關系、感情上的交流、動作上的聯系、表達局部環境。第四,近景:近距離拍攝,或用中長焦距鏡頭拍攝(80~135mm)。重點表現人物精神面貌,不利于表現環境(人像:胸像、頭像)。第五,特寫:從更近的距離拍攝或作用長焦距鏡頭(135~200mm)。表現被攝體某一局部特征,突出表現細節(人像:頭像或眼睛)能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無法表現環境。
5.3 構圖主體、陪體與環境
第一,主體、陪體與環境的關系:主體:主要表現對象,調動一切手段:光線、線條、色彩、影調來突出主體,突出主題思想。陪體:幫助實出主體、烘托主體,形成對比與均衡,美化畫面。環境:說明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場合);刻畫人物性格、烘托內心世界(藍天、白云、烏云、閃電、草原、海洋、紅葉、火焰)。第二,主體、陪體和環境的畫面配置:一是前景:一般是陪體,有時是環境(松枝、柳條、花朵、門框、近山);二是中景:(與景別的中景同名不同義)一般為主體及其相關部分。三是后景(背景):一般為環境
5.4 其他構圖技巧
第一,多樣與統一:一是不管畫面里有多少被攝體,要服從:突出主體;二是統一布局;三是統一走勢;四是統一節奏;五是統一色調。第二,變化與和諧:一是畫面要富于變化,但要整體和諧:色彩和諧(近似色);二是影調和諧;三是線條和諧;四是內容和諧。第三,對比的幾種形式:一是形式的對比:大小、黑白、遠近、高低對比等;二是內容的對比:新與舊、美與丑、老與少、貧與富等。三是手法的對比:直射光與散射光、鮮艷色與柔和色、運用對比色(補色):紅→青;綠→品;藍→黃。第四,均衡:一是呼應的均衡;二是邏輯的均衡;三是面積的均衡;四是輕重的均衡;五是動靜均衡;六是明暗的均衡;七是投影的均衡;八是點與線的均衡。第五,畫面的空間分布(空白也是構圖):一是人的前方留空白;二是動勢方向留空間;三是伸展方向留空間;四是想象的余地;五是制造氣氛。
參考文獻:
[1] 丁婷.時裝攝影拍攝中視覺語言的應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5.
[2] 蘇夢婕. 《Vogue》美國版中時裝攝影發展歷程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