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鍵 毛白滔



摘 要: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反映了城市的特質,使人們可以短時間內對該城市產生一定的外形特征印象。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程中,需要通過各類符號來進行事物的認知和信息的交流。作為不同地域的人們,往往會通過不同特色的建筑外觀類型來認識和定義一座城市,在此引入符號學的理論觀點從全新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不同地域性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從符號學相關理論角度出發,從理論到方法的思路來分析和研究城市特色地域性建筑。從符號學的符構、符義、符用三個理論層面剖析城市特色地域性建筑。本文選取了三位建筑設計大師的典型案例,從他們共同參與的蛇形畫廊的作品入手,并以此為延伸分析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幾部建筑作品,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來進行分析論證。對未來中國特色地域性城市建筑設計提供一定的指導性意見,并做出展望。
關鍵詞:符號語言;地域性;建筑設計;符號學
1 研究背景與理論
1.1 城市建筑形態的特色危機
在歐洲國家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國際主義風格,很快便成為西方國家設計的主要風格,特別是在20世紀50~70年代期間,迅速影響到全世界。這使得世界的城市建筑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日趨消退,建筑和城市的面貌越顯單調、刻板。于是世界建筑界出現了反對的呼聲,人們進入了對現代主義運動的反思歷程。
建筑本身不僅是歷史文脈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載體和傳播體,也是反映一定時期、一定地域上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和標志。現如今,呼吁地域性特色設計,避免趨同化,更成為了時代的訴求。如何認識和剖析特色地域性設計,本文從符號學的相關理論角度出發,來尋求方法或思想。
1.2 建筑符號的含義
建筑符號學的本質可以說是建立在符號學的基礎之上的,對建筑的外觀外形、結構框架、建筑材料、建筑用途等內容進行剝離,并從建筑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來,軟化為抽象形態識別,從而達到非建筑學的圖像文化意義,這樣使得建筑的符號統一在一起后,形成一個類似語言符號系統的意指系統。建筑符號也同樣分為三類:建筑圖像性符號、建筑象征符號和建筑指示性符號。不同的類別能表達不同的內容和思想,是建筑學家在設計建筑時候的一種獨特的思想意識的表達形態。建筑本身所展現出符號可以有效地反映能指和所指的形式關系,也就是說建筑符號本身與所描述的對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這正是建筑符號作為符號學的理論研究的重要的基礎。
2 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文分析研究案例,從著名的倫敦蛇形畫廊為出發點,選取了三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三位大師均曾獲得過普利策建筑獎,分別是:扎哈·哈迪德、弗雷·奧托和藤本壯介。通過對東西方建筑師在相同和不同地域所展現出來的自身對地域性建筑的相似或不同的建筑理念和方法的比較性結果進行差異化分析,以此作為選擇依據并為研究分析做準備。
3 研究目標和方法
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與建筑的交流與互動。而符號成為了聯系人與建筑的紐帶。從符號學角度研究特色地域性建筑的意義傳達,并能夠提取城市文脈符號進行建筑創作,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與欣賞特色地域性建筑,進而形成多樣化的城市記憶。
基于幾位東西方著名建筑大師的建筑設計實例進行分析研究,剖析論述在特色地域性建筑設計和創作過程中的符號學理論。對特色地域性建筑從符構、符義、符用三個層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不同層面下建筑外觀形態設計的特點。
4 案例解析
4.1 扎哈·哈迪德相關案例
不管是位于倫敦蛇形畫廊的臨時建筑作品(圖1),還是在河岸博物館的設計中(圖2),扎哈一如既往的使用著自己獨特的夢幻般的符號——曲性形態。結合了地域性文化性特點的建筑符號特征就已經開始發揮得淋漓盡致了。格拉斯哥市是蘇格蘭的第一大城市,在后工業時代,這種荒蕪轉變為殘存的輝煌記憶的些許證明,“存留”與“重建”成為格拉斯哥當代文明的最重要的議題。這個博物館巨大的反“Z”符號形態,也被稱為“一條河的重生”,在克萊德河沿岸一片灰蒙蒙的色調中異常顯眼。這博物館被媒體譽為“城市中的燈塔”,成為格拉斯哥河畔賦予了人們記憶的符號和地域新亮點。
從扎哈的設計作品的構思和表達方面來看,她與眾不同的伊斯蘭文化背景顯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國式傳統保守精神。與此同時,她也在一些“隨形”和流動的建筑設計方案之中流露出貼近自然的浪漫品位。以“打破建筑傳統”為目標的扎哈,一直在實踐著讓“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會有超出現實思維模式的、突破式的建筑作品。這種新形態建筑的符號的出現,也成為一種地域符號。
4.2 弗雷·奧托相關案例
德國建筑大師弗雷·奧托于2015年被授予了普利茲克獎。“奧托既是一名建筑師,也是一位夢想家、烏托邦主義者、生態學者,他率先探索輕型建筑材料,并致力于保護自然資源,除此之外與眾多建筑師、工程師、生物學家合作”這是評委會給予的高評價。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場館設計的頂棚(圖4),半透明的,輕盈又有力量。通過對他大量的作品的收集與分析發現,從建筑外形剝離的最基本的形態符號語言實際上是簡單的(圖3),這種本質的簡單是他對自然生態的深刻理解,是對環境的生態回歸。對于不同地域性要求的建筑設計,奧托也尊重當地特色文化或習俗,對形態符號進行了外部色澤的替換或結構的改變,進一步推進自身符號與地域性特點的深入融合,其符號自身便具有了地域性和特征識別性的雙重特質,適度地融入了當地的特色地域性建筑當中,并能夠獨樹一幟,特色鮮明。在倫敦蛇形畫廊臨時建筑作品中,他對于這種思考就可見一斑了(圖5)。
他的思想領域中,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建造的是和自然界共生的社會。這里的“自然界”,奧托認為包括無生命的,有生命的,已死去的。這個觀點很類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哲學。他重視自然的規律,他試圖從中找到適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通理。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建筑范疇,奧托是從形而上的高度來理解建筑,來思考建筑,讓建筑具備了“自然界”符號的生長味道,更像是讓建筑擁有自我“生根發芽”的能力,并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之中。
4.3 藤本壯介相關案例
位于日本東京的郊區,有一座名為NA-house透明的私人住宅(圖7),這棟房子的高透明對比著周遭典型的混凝土日本密集的住宅區相當顯眼,藤本以“樹”的概念發展空間,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屋主住在自己家中卻能像“游牧族”般生活的想法。其符號靈感源于樹的生長方式和枝葉坐落有致的分布狀態,整個住宅通透無比,采光方面也無可挑剔,即使安靜地坐在屋子里隨便向四周望都能把周圍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建筑內部幾乎不存在完全割裂開來的兩個空間,整個氛圍非常明快輕松。這就很恰當地融合在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當中,既顯突出又不覺得突兀,發揮本身符號語言特點,結合環境特征,很好地將自身設計語言融入到了這個新的環境當中去,可見藤本在其自身的建筑符號語言的提取和應用上顯得簡練而準確,并體現了東方簡約的結構美(圖7)。
藤本壯介的設計概念是:一種全新空間形式將被創造出來,自然與人造物相互融合;不是單純的建筑物,也不是單純的自然,而是一個獨特的、兩者合一的空間環境。倫敦蛇形畫廊臨時建筑作品展是他又一次嘗試(圖6)。相比較而言,蛇形畫廊臨時展館,藤本也采用了相同的符號語言提取和應用方法,首先將符號提取到了極簡,然后多變的重組和重復該符號元素,在空間形態、結構構成、語義傳達方面都起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作用,最終的呈現形態也能很好地融合在當地的環境當中,并提升區域空間特質,發揮了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5 比較分析
從符號學角度對以往建筑大師作品進行橫向分析發現:每一位建筑大師都有其獨特的符號語言特征,這點我們可以從建筑的表層結構形式可以看出,從而其建筑的特色性通過其外觀形式給人以信息感知,從而在人們腦中形成文化體驗,來獲得不同地域性建筑所表達的意義。因此,豐富的符號形式語言和巧妙的空間組織結構,能增大地域性建筑符號的信息量。
通過對三位有著典型地域性特征的建筑師的作品的縱向對比,并對其建筑符號語言進行更深層的結構和精神比較中發現,這些具有地域性代表特征的符號,在給人以美的感受之時,還往往以其深邃的內在要素構成給人以豐富、深刻的情感激喚,從而使人在欣賞它時發生無盡的情景意象。扎哈·哈迪德作為西方建筑大師代表,其經典的曲線既是參數化的體現,也是西方理性的極致體現,體現的是人與數學模型關系的建立,是科技符號在現實中的完全反應;藤本壯介的作品則代表了明顯的東方地域特點,從建筑中闡述的是東方倫理邏輯、秩序和人與自然的共存關系,強調人造環境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現的是符號的自然秩序美感;然而弗雷·奧托的作品似乎更像是前兩者的過渡,作品中透露出對于技術的追求,同時也提倡可持續與靈活性,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重視自然規律的考量,而這恰好與東方思想不謀而合。三位大師的作品是對不同地域特點、文化等諸多因素促成的視覺元素的集合后的展現,從中萃取出的符號就更具有代表性和說服性。其建筑符號的深層機構就是表現城市特征的建筑意象。地域性內的建筑是有形的,其所附帶的符號語言也是有形的,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就能更好的表達地域性城市空間的意義。
6 啟示與思考
6.1 將歷史中的符號引用到新建筑中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建筑造型要準確地傳達其特定的意義,就要有相關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號,一些建筑造型元素在其歷史產生因素不復存在后,仍然在建筑領域繼續發揮著作用,即使古典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不是很多見,但不會影響現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也不會束縛新技術的應用發展,兩者是能夠共同發展的。符號是文化歷史的濃縮精華,且具有時空性,在一定時期和地域內產生,是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和生活文化的反映。反觀我們自己,中國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體系,而且各個地區之間也獨具特色。人們沒有理由拋棄經過文明反復琢磨并已經形成體系的經典。
6.2 結合地域性文化進行抽象
將地域文脈抽象出來融入建筑設計中去是一種能夠很好地體現建筑符號功能的方法,把傳統的建筑符號進行重新組合和構置,將那些最有傳統特征并富有一定文化含意、為人們熟悉的造型、構件或者空間形式加以抽象、簡化或是適當變形,使其與傳統符號之間有神似的聯系,以抽象的方式表達傳統文化,以進取的方式運用先進技術,而不是簡單改變已有的建筑形式。
參考文獻:
[1] G·勃羅德彭特.符號·象征與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 盧濟威,仲德昆,劉力,等.特色地域性建筑與城市[J].世界建筑導報,2006(1):10-17.
[3]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