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婷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高校逐漸開始重視創新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和調整更是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闡述了目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并從重視校企無縫對接、創新教學方式和加強師資建設等方面,探討了互聯網+時代下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希望可以提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B)-00
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必然會造成文化人才的缺失,而高校是培養產業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應該重視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人才培養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只有創新才能重新煥發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的活力,為社會培養大批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
1 目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各種新型的文化產業不斷的涌出。而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和文化產業人才的缺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文化產業項目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人才仍是非常缺乏,加之互聯網+時代理念的沖擊,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在這種大環境下,多數高校依據市場需求開展了文化產業課程。但是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起步晚、發展緩慢,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不對等。二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的不合理。三是師資隊伍較薄弱。四是科學研究與人才教育不相適應。
2 互聯網+時代下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2.1 重視校企無縫對接
當前大多數高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過于偏向理論知識的教學,實踐經驗的缺乏使得很多學生無法適應現代文化產業企業的要求。何況,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在畢業后主要是面向企業。因而高校在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時應該重視與企業的合作,以企業需求為原則開展人才培養教學活動。
互聯網+具有實時性、開放性的特點。高校可以充分應用互聯網+的理念,實現校企的資源共享。而且通過互聯網還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方便校企之間的信息交流。另外,通過互聯網平臺,還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與企業的在線互動。如校企合作創辦合作基地、人才培訓基地。在校企合作時,學校應該根據結合企業需求,開展專項的項目培訓,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而企業則應該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以使學生能夠獲得綜合實踐能力。此外,高校還可以借助企業優勢資源,實現課程開發、教學改革、教材改編等工作。或者是高校選派教師深入到企業中,協助企業完成項目開發和研究等工作,從而使教師能夠根據實際的工作需求創新教學模式。
2.2 教學方式的創新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較為樂觀,但是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明顯滯后于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比較緊缺的文化產業人才主要包括高素質創意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合作型人才、國際化人才。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應該不斷的深入研究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
互聯網+的運作理念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指明了發展方向。在新時期,借助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教學平臺,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讓學生感受到了互聯網+的優勢。相比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互聯網+教學理念的深入不僅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實踐機會。如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顛覆傳統教學教學觀念的教學方式,更加使文化產業教學課堂生動、有趣。同時互聯網相比于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更具有優勢,可以打破地域、時間的限制,實現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高校完全可以借助企業的優勢,將實踐課堂放置于企業實習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
2.3 加強師資建設
教育師資力量是決定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教學,高校應該重視引進高水平的教師,并加強教學設備的資金投入,完善教學設施的建設,從而提高教學課堂的質量。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只有配備完善的教學師資才能夠實現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如為了培養國際化的文化產業人才,高校應該在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把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相結合,通過學習國外文化產業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來提升文化產業人才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同時,并加強與國外的交流合作,從而培養出具有國家化水平的文化產業人才。另外,由于文化產業涉及到新聞傳播、編輯與出版、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活動、文化用品銷售等多種產業項目。因而高校在文化產業人才引進時,應該重視結合自身的專業設置情況購進相應的教學設備。此外,高校還應該完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以引進更多的社會資源,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如建立多元投入、立體培養和個性定制三結合的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或者是發揮科研院所、高校的智力資源優勢,鼓勵和支持他們與企業建立互動、互助、互促的關系,凝聚各方力量,培養精英團隊和領軍人才。
2.4 重視產學研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結合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集科研、教育、生產于一體的文化產業培養模式。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旨在以高校科研團隊核心,開展與企業、政府相結合的項目實踐活動。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共享、實時交流為產學研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產學研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對等。教師通過科研項目能夠提高自身的科研項目能力和實踐能力,并使其助力于教學課堂的創新。二是明晰了人才培養的目標。教師通過深入項目實踐,能夠探索出市場與高校教育的對接點,使高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更加接近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三是提高學生就業率。產學研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學生在高校教育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完全是來自于市場需求,在畢業后自然而然也能夠順利就業。
3 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并借助互聯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從而為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黃春芳. “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經營管理者,2015,34:442.
[2]肖麗輝. 淺析“互聯網+”產業的人才培養[J]. 信息化建設,2015,11:93.
[3]郭楊,李秦. “互聯網+”產業人才培養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15,1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