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峰
【摘 要】不少高校都開設有《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可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該課程既承接了之前實踐性學科的教學,又是后續課程合理設立的必要前提。因此,要使高校學生具有多方面影視類技能,對社會亦有較強的適應性,《紀錄片創作》課程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 教學模式 整合課堂要素 個性化培養 參與評價
一、整合課程要素
縱觀國內《紀錄片創作》課堂,多數高校在教學方式、課程理念、教學工具等方面都符合時代脈絡,但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師主導模式,課堂各要素呈現松散趨勢,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課堂各要素被教師分散于課堂教學各時期。雖然各要素表面上是以學生為中心,但其控制權卻完全被教師掌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從而影響了學生課堂參與感,降低了教學質量。
課堂主體意識的覺醒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整合課堂要素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找出學生的興趣點。如,可運用討論法、實踐法等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要將教學方法、教學任務等各要素聚合,在確保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將各要素有目的地分配在課堂教學各時期,以最優化的方式將各要素與學生學習狀態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習。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在適當時機提出課程目標;根據學生基礎,合理選擇知識深度;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等,以服務學生為目的將各要素進行整合。
不僅要將課堂表面上的普遍要素進行整合,也要對課堂所擁有的個性要素進行整合。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影視藝術的技術要素在課堂上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藝術與技術兩者之間的失衡。在《紀錄片創作》課堂改革中,應順應時代潮流,加強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使彼此依存。將視頻資料、互聯網、多媒體設備、拍攝工具等多樣技術要素進行聚合,并分配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各個學習時期,從學生的視、聽等多角度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優化技術要素配置時,應以藝術為其依存主體。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也如藝術和技術要素一般,要加強兩者的聯系,使兩者歸屬于同一目標體系中。理論與實踐教學以同一目標展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彼此分離的現象。國內《紀錄片創作》課堂教學的理論存在幾年不變的情況,失去了指導實踐教學的意義。《紀錄片創作》課堂是創造類課程,操作能力是教學核心,技術與實踐是取得教學成果的基礎,而藝術與理論是教學效果的質量保障。因此,要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為目標,聚合《紀錄片創作》個性要素,同時整合課堂普遍要素,使各要素與學生有機結合,使教學力最優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個性化培養
課堂教學方式的高效性常被各研究者所提及,亦被教育者所追求。然而大多數教學方式只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為目的,而對學生本身個性卻并不予關注。常見的單項傳輸方式通常以最少時間教授最多知識,對于教授記憶型知識而言,短時間內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學生的消化效果卻并不理想。討論法、實踐法等應用型教學方式在《紀錄片創作》課堂中也常被使用,學生對于所學知識也有著相應程度的吸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是不同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方式的效果要弱于應用型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差異制約了其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進行適當改變。
在人數較多的班級中采取集體講授法,即用較短的時間統一傳輸相同的較多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被廣泛使用,但學生被動接受的結果是遺忘速度也快。且在此種教學方式下,教師一致認定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學習能力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統一的標準線,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
討論法則是指學生在相互討論中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運用討論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討論的主要內容能深入理解且印象深刻,也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深入學習,從而促進個性化的發展。
實踐法就是學生親身體驗,參與其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不斷積累實踐經驗。這一方法如今被大部分高校所追捧,在《紀錄片創作》課堂上也運用較多。然而在一些課堂卻存在對實踐法使用過度,甚至出現職業化的現象。職業化是指過度傾向于實踐性、實用性,使學生傾向于走捷徑,功利性較強,降低了作品的藝術性及質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紀錄片創作》課程是一門系統的學科,理論知識的積累以及技術上的訓練都是為了其后更好地開展創作,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在生活中積累素材的觀念。
通過對教學方式的剖析,可以發現教學方式呈現兩種類別:一種是以教師為核心,以教師傳授為主要方法,如集體講授法;一種是以學生為核心,以學生積極能動學習為主要方法,如實踐法與討論法。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訴求以及興趣點,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統籌協調,實施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應用型教學,以滿足學生多方面、多方向、多層次發展的需求,這既是學生的發展需要,亦是教師的努力方向。
三、參與評價
《紀錄片創作》的課程教學主要采用課堂上的理論傳輸、課外的實地拍攝以及實訓基地的觀摩實習的方式,期末成績的評定主要依據學生完成作品的內容、質量。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雖然可以順暢地完成教授計劃及教學要求,但卻無法辨別每一位學生是否都參與到作品的創作、規劃、拍攝及制作中,難以避免一些學生參與度很低甚至可能沒有加入任何一個環節,這違背了《紀錄片創作》課程設立的初衷。對于該課程來說,讓學生掌握完成作品所需的各個環節才是要務。期末成績也不應僅僅取決于學生最終上交作品的質量,還應考察學生的平時表現。此外,教師應放松對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定控制權,要讓學生也參與到對自己以及他人作品的評判中,可以按照學生評定占40%,教師評定占60%的比例來構成學生的期末總成績。
參與評價,首先,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師要敦促學生注重平時的積累與學習,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重視課外拍攝。其次,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提高。教師除了兼顧平時的教學、批改作業等工作,還要留意學生平時的表現與作業情況,以為最終評價提供依據。這樣既能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激發其將來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熱情,還能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溝通,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參與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考核方式的革新,也有利于實用性人才的培養,鼓舞學生發揮其優勢,堅持學生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決心,從而為社會培育出優秀的專業性人才。
四、總結
在《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紀錄片在創作上的精髓以及規律,并使其對紀錄片的學習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要給予學生專業、深層次的指導,并對常規性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努力提升自我,以使《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顯現出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乜勇,魏久利.教育研究的第三范式——混合方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09):19-23.
[2]鐘志敏.高校應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N].中國青年報,2007-03-03.
[3]劉潔.紀錄片創作作為一門功課的轉型[J].南方電視學刊,2009(04):88-91.
[4]曾文婕,黃甫全.課程改革與研究的新動向:彰顯學習為本[J].課程·教材·教法,2013(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