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的古訓。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筆者認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規律,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感恩意識,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報恩于行的系統活動過程。在小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個起點。如何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滲透感恩教育呢?
一、開展主題班會,引導感恩情懷
有句話說得好:心靈上長出的雜草必須用美好的德行去占據它。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漸漸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個性,情感越來越淡薄。因此,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偶爾為之很難起到教育效果,應該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教育。主題班會是每周必行的一個教育契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班主任應該定期召開與感恩教育相關的主題班會,創設良機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說出自己平日里值得感恩的點點滴滴,為他們提供一個感恩交流的平臺。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自己的努力外,還有自己的親戚、朋友和同學們的幫助值得自己心懷感恩,甚至是有些陌生人也給過自己關愛。使他們心中時刻懷著感恩情懷,并由單純的感激父母,轉化為對社會的感恩,從而學會去關心和幫助別人。
此外,班主任還應該把感恩教育實施到日常行為規范中來,有可能的話為每個學生建立感恩記錄小檔案,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恩行為記錄下來,進行每周一評,評出班里的“感恩之星”,并在主題班會開始之前進行表揚,以激勵孩子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更好地表達自己新的感恩認識。
二、言傳身教,加強感恩意識
在感恩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言傳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
班主任整天和學生打交道, 是學生最親近,最尊重的人,言行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和模仿的對象。因此,作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給學生帶來的直接的影響,在教育行為習慣方面,如果是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在教育語言方面,應該盡量使用完美的語言表達,輔助親切的情態和端莊的儀表,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學生。
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應該做到真誠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學生感到老師可親可敬。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應該力求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多以商量的口氣,不用命令、責備的語氣說話,盡量在學生中間也創造一種和諧平等的氣氛與情感,凡事要正確引導,對學生多一些關懷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學會交往,學會做人,有利于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行動體驗,升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只有在班主任的耐心教育下,時時給學生們注入“活水”,才能讓感恩這一渠水清澈見底,永葆青春。日常生活中的節日恰恰就是感恩教育的好時機,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在家中或社會上大范圍內進行感恩的自覺活動。如在母親節或父親節時,教育學生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開展為父母多做事的感恩教育活動;在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教育學生向各學科老師獻真情活動,比如給老師寫一封感謝信,親手做一張謝師卡,獻一束自己采摘的鮮花,送一句感謝的話等,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在祖國的生日時,可組織學生去觀看一場愛國教育電影、看一本偉人之書或畫冊等,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英雄的事跡,使學生學會崇敬英雄,感恩先輩。
綜上所述,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我們一定要教育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讓感恩之心在德育教育中綻放鮮艷的花朵。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