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依
當代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是不爭的事實,是振奮人心的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讓世界各國都關注的現象。然而,當代文化領域和電影從業者,都很少提及“藝術”二字了,電影似乎離“藝術”越來越遠,就好像文學作品離“文學”越來越遠一樣,開始浮躁,開始忘本。
電影本身是多屬性、多身份的。它是娛樂,是藝術,是商品,是當代經濟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個支撐產業。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讓大家都去做“窮藝術家”,電影需要的是一個更加完善的體制,來保障它各屬性之間的平衡,保護從業者的權益,保證作品的質量。
先談非“藝術”的話題。完善行業規則,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保護編劇、導演以及各部門的創作權益,平衡各項工種的創造價值,是一個必然發展的趨勢。人人可以參與電影產業,不等于電影產業沒有規矩。就好像人人可以方便地坐上高鐵,不代表高鐵的制造和管理是隨意的,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去開高鐵、制定發車時間和路線。這是一個有些“粗暴”卻形象的類比。電影擁有自己的制造和傳播過程,人人可以學習,但是需要行業內部的規矩制約和相應的行業監管。惡性的營銷、不健康的宣傳、錯誤價值觀的輸出,會污染整個電影的消費市場和制造市場。從業者將改變創作初心,追名逐利。消費者也會被“教化”得只期待下一個更能打動他們的獵奇的宣傳語,肆無忌憚地在網絡上匿名噴灑著他們不負責任的抨擊,惡性循環下去。事實上,從一個電影作品開始制作,就必須有完善的知識產權法規來保駕護航,讓一份襁褓中的想法能夠抵達最終的受眾,而非被一些所謂的“大牌”硬生生地搶去了IP,再親手毀成一個四不像的作品。編劇、導演這些核心創作人員,無論從薪酬,還是從行業內部、外部對他們的認知和尊敬上,都要體現出他們的價值,被給予相應的支持。畢竟,編劇掌控著“一劇之本”,而導演則把控著全局的藝術呈現。他們各司其職,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素養,雕琢著一個電影藝術品。難道這些,必須要妥協于一個片酬占了所有制作經費三分之一的明星?演員,是其中一個崗位,不該無度夸大,也不該無端貶低。表演藝術和編劇、導演藝術,同為支撐電影藝術作品的重要元素,表演藝術家也是具有專業素質和品格的匠人,應該受到保護和尊敬。我們當代的電影產業,在各部門之間懸殊很大,除了上述的幾個主創部門,攝影、剪輯、聲音、美術等部門,權益、收入和他們對藝術創作的貢獻不成正比。于是,這些部門的人才就在流失,技術在下降,行業水準也有下滑。其實,即使是演員這一“熱門行業”,也存在著想當明星的人數大于想當演員的人數的問題,好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依然緊缺。好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如此。所以,看似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內部,面臨著系統繼續完善的巨大需求。
下面談談“藝術”本身的問題。中國電影作為文藝界規模最大的一個行業和國家重要的一項文化輸出,需要將中國夢和中國精神轉化為文化產品,轉化為電影語言來傳出去。也就是說,作為文化意義的中國夢和中國精神,要轉化為直指人心的故事、美麗山河的鏡頭、優美綿長的音樂、精湛深邃的表演、精雕細琢的對白、妙筆生花的剪輯、打動心弦的聲音,轉化為掌握話語權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對藝術的堅持、和人民的貼近、心懷故鄉眺望遠方、厚積薄發的工匠精神。以此,中國電影才能走上復興之路。當代中國電影藝術,《大圣歸來》,國產動畫的重新蘇醒,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覺醒了,回來了。《山河故人》,國產文藝電影除了在國外獲獎,也終于在國內上映,在國人心中,點燃了一把家國情懷的火,讓每個人都思索著作為世界公民的我們,要如何自洽于個人命運,同時又要成為地球村的村民一員。推動創新,要保障電影工作者的創作能力,平衡藝術性和產業性的相互推動作用。作為電影藝術從業者,一定要做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電影藝術工作者的素質和修養代表著中國電影業的軟實力。電影從業者需要德藝雙馨,以自省的態度,珍惜行使自己作為電影藝術工作者的權利。從德行、涵養、綜合素質上,處理好對于自己的管理,處理好和他人的關系,先做人,再做事。另外,在藝術訓練、專業技能、文化修養上,勤奮鉆研,廣泛積累,堅守著匠人精神,不求速成,但求精益求精,磨煉藝術品。只有這樣的從業者,才能調動他們的人生閱歷,運用他們的電影藝術手段,表達出真正的當代精神和人文情懷。
于是,在政策上的理解和扶持就要相輔相成。國家現在有很多扶持資金和項目,也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然而媒體的導向和很多“結果論”的輿論,使人們更多去相信一夜成名,相信所謂的“靠自己的努力而發家致富”,變成“人生贏家”——初衷是好的,個人奮斗也沒有任何錯,但是這里有一個偷換概念:以振興文化產業的皮囊,說的還是經濟和消費的促進。雖然加大消費需求,振興經濟也是國之重要,但是套在文化產業,尤其是眾多藝術門類中“工業性”最強的電影行業,就會產生一個“幻覺”,或者說“假象”:那就是,電影產業在蓬勃發展,票房連年飆升,帶動了投資和相關產業的聯動,造星、造勢,相應又產生了經濟效益。看似是電影也帶動了經濟,實則是這里面沒有電影藝術什么事,都是金融手段和資本運作,是投資案例和營銷案例,是經濟效益。在這場大潮中,唯一增長遲緩的,是電影藝術本身的質量和從業人員本身的能力、素質與專業性。電影藝術從誕生之初,就帶有工業性、商業性和與觀眾的互動性。它的發展,應該是乘這些聯動產業之優勢,在它自己的造詣上走得更快、更遠、更豐富,而不是本末倒置,反過來被這些輔佐于它的領域所鉗制和束縛,變換了自己本來的藝術本質。因此,國家在政策和宣傳上,要理清電影藝術的歸途。它的終極方向,并不以票房數字為唯一,甚至不是拿國際和國內獎項的數字,而是回歸到人類欣賞藝術的最初樣態:為了精神的愉悅,為了思想的激蕩,為了人性的洗禮,為了情感的寄托,為了心靈的歸屬,人們才去看一個美麗的形象,聽一段美麗的聲音,看一部對他們產生影響的電影。如果我們國家對于電影藝術的歸途,可以回到如此純粹的導向中,那么,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摒棄浮躁,挽著親朋好友的手,走進電影院,甘心藏身黑暗中兩小時,進入屏幕上營造的一個夢,歡笑流淚。電影藝術又回歸了,電影工業又振興了,竟如此簡單,卻道阻且長。
處理好電影與社會的關系,才是電影如何在當代文化大潮中自洽的關鍵。電影是藝術商品,二者缺一不可。無論從哪一點說,它的“內容”本身,一定是最根本的。即使是現代主義的、結構主義的,形式即內容的,電影依然在傳達著“這個藝術作品講了什么”的重要內容。任何從業者都不能忽略它的內容,它的精神內核依然需要正向價值觀的指引。電影門檻的降低,不應該是魚龍混雜的借口,而是打開電影的神秘大門,和其他領域的融會貫通,產生新的化學作用。比如電影和科技領域的融合,在形式上創造了視聽的奇跡,創造了VR等新的觀影體驗,在內容上,探索了科幻、探險、自然科學題材的無限可能。
完全地取悅大眾、獵奇媚俗、追名逐利,這樣的作品,并不可取。而另一方面,脫離群眾、為了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依舊不可取。在這之中,有一個微妙的平衡,也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操守和職責所在,那就是擁有獨立想法、見解和藝術感染力,并且可以為觀眾帶來視聽體驗和情感體驗,甚至引發一些思考。這樣的作品,才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目標。每一位同僚,都是經過多年專業訓練的匠人,用手中的“筆”,這“筆”就是制片人、編劇、導演、演員、攝影、美術、聲音、剪輯每一個部門,用自己的“語言”共同描繪著電影藝術的圖景。沒有捷徑,也沒有油水,藝術就是藝術,工匠精神就在匠心之中,還給藝術一個純粹。
縱觀中國當代電影藝術的這個“圈子”,真是人生百態。其他領域很少用“圈子”來形容,大概是因為娛樂產業“亂”,才言“圈”。而這個圈子最大的問題,就是“浮躁”?!案≡辍币辉~,正是滲透在當代國人生活每個角落每個時刻的一種“通病”。人們為了生活不停壓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每天疲憊于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交通壓力、信息時代追趕大潮的更新壓力,所有的一切,抽干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急需填補。藝術消費是一劑良藥。然而,電影藝術并沒有起到榜樣作用,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當代電影,從作品內部到從業者中,都充斥著“浮躁”。電影藝術工作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呈現當代文明的問題,更多的是要給出解決方法或者給予心靈慰藉,而非煽風點火,創造更多的頹廢和墮落。這里說的電影藝術工作者的責任,不是一句空談的口號,而是深入人性的探求、純真情感的回歸,或者人類生命力潛能的激發,等等。這些是正能量的主題,讓這些屬于人類自己原初的動力,回歸到觀眾自己的內心,從內部喚醒他們疲憊的、渴求的心靈,讓他們經歷一次藝術的洗禮。電影藝術本應如此,點亮屏幕,帶人入夢,完成一次心靈和思想上的旅行,負責任地把觀眾送達精神救贖的彼岸,體現中華文化之精神,滿足國人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