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朱依凌++嚴珊珊
摘要: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和積極情感的產生具有積極意義。為了達到團體心理輔導從即時影響轉向輔導后的長效影響,使之成為大學生今后良好人格塑造的積極因素,高校應把統一團體心理輔導思想、完善活動設計模式、建立團體心理輔導專家團隊和科學合理輔導等環節相結合,有效推動團體心理輔導成為我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
自20世紀90年代團體心理輔導傳入大陸后,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團體心理輔導對各種群體心理素質的影響,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者利用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和深入探討,使之逐漸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徑。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團體心理輔導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后發展出現了本土化、多樣化、高校普及化的趨勢。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是與個體心理輔導相并列的心理輔導形式,其理念是通過采取團體輔導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并積極關注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在團體心理輔導中,輔導者根據團體成員問題的相似性,通過團體的人際關系互動,引導成員共同討論大家關心的問題,彼此啟發、反饋,相互支持和鼓勵,增進成員對自己的了解和接納,增強自信以及成員之間的模仿和遷移,從而增進成員對他人心理的認識,促使成員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良好行為方式,提高成員的社會適應性和促進成員的心理健康。
一、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高校引入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面拓展大學生素質教育。1993年我國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人的素質結構中包含著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五類基本素質。其中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質包含了道德認識、道德體驗、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對人的言行可以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只有遵循人的心理發生、發展及活動的規律,思想道德教育才會真正有效。
其次,有效的情緒調節與管理的方式。通過復制現實世界、模擬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在團體相對安全的氛圍里,恐懼、憤怒、抑郁等情緒都可以被辨認出來并加以討論,促進學生學會表述及應對的方法并擴展到日常生活中遷移經驗。
再次,建立自我觀念,激發潛能。團體心理輔導提供社會支持,幫助學生悅納自我,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激發自我潛能。通過團體活動可以改善成員不成熟的偏差及行為,促進其良好的心理發展培養健全人格。在學校團體心理輔導中能夠給予學生啟發和引導,團體成員的相似經歷可以使成員不會感到孤獨、無助和另類,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滿足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壓抑感,合理地宣泄情緒,在互動中得到個人成長。
最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體心理輔導中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彼此分享經驗及提升認知能力,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有資料顯示,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就是人際交往困惑,而在團體訓練中成員可以學習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做決定、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等。通過團體成員相互作用的體驗,學習對自己、對他人、對團隊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系的技能。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問題
1、理論基礎不統一。自從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輔導的一部分以來,一些學者通過研究分析找出各種其理論基礎,而在實際運用中針對輔導對象各種理論的交叉運用,導致心理輔導老師思想不統一,影響輔導效果。主要理論有:1、群體動力學理論,提倡民主式的群體氣氛,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成員之間充滿信任,從而能激發成員的創造力。群體的內聚力對群體的活動有重要影響,高度的內聚力會提高群體成員的士氣、明確活動的動機、自覺地努力完成群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社會學習理論,基本立場是個人的行為不是由動機、本能、特質等個人內在結構決定的,而是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的,即行為、環境、個人的內在因素三者相互影響,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人的大部分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學會的,在觀察學習中起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是環境,如果環境發生變化,人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3、人際交互作用分析理論,由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柏恩(Eric Berne)于 1959 年創立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其目的是協助人們了解他們與別人互助的本質,教育當事人改變生活態度,對人際交往獲得深刻的領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際關系。人際交互作用理論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非常適用于團體咨詢;4、當事人中心治療理論,個人中心治療理論是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創立的一種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羅杰斯的影響不斷擴大,許多個人成長的團體輔導的研究和實踐的開展,同時將這些理論應用到不同的團體中。目前,個人中心療法不僅在個別咨詢中應用,同時也被廣泛應用于團體心理輔導中,而且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以外的眾多領域也被廣泛應用,如教育、職業訓練、家庭生活、組織發展、健康保健等。
2、活動設計模式本身不完善?;顒釉O計模式的不完善導致活動不能連續,輔導對象不能真實反映內心真實的想法,輔導者不能真正觀察到輔導對象內心活動內容,會影響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際效果。另外團體的方式并非適用于每一個人,即使在同一個團體小組之中,由于時間等條件的限制,很難兼顧每個個體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團體心理輔導的設計環節中盡量設計完善的方案。
3、專業團體心理輔導老師團隊欠缺。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關系到認知、情感、行為方式等綜合性的問題,需要用系統的方式才能夠有效改善。有些高校沒有專業的指導部門,誤認為誰都能搞團體心理輔導,不能按科學方法來實施,流于形式,沒有針對性,不遵守團體心理輔導的專業道德。團體心理輔導離不開專業實驗教師的指導,它的實施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學專業理論背景、教學經驗以及輔導團體的經驗,這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較高的要求,所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工作至關重要。
4、輔導形式具有局限性?,F實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不科學性處處可見,從輔導教材,到輔導手段,從輔導對象的選擇到活動游戲設計,從評價方法到事后追蹤等等方面。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整個團體心理輔導效果產生不可控的影響,最終會影響到所獲的得數據不真實、結論不嚴謹、實際效果不明顯,個人深層次的問題不容易暴露,個體差異難以照顧周全,部分成員可能受到傷害,個人隱私容易泄露,需要幫助學生得不到幫助等等。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對策
1、理論基礎指導思想統一。每一個團體心理輔導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針對每個團體心理輔導主題確定一種理論基礎作為其指導思想,在團體輔導中起支柱性作用。團體心理輔導是面向多人提供的心理輔導活動,通過團隊的互動,從而達到引導學生了解自我,調整、改善和他人的關系的目的。以此為理論基礎,從而明確了團體心理輔導的意義在于針對某一種心理問題,對有該問題的學生進行集中輔導,幫助他們有效解決問題,同時激發學生對自我的認知與探討。團體心理輔導要具有統一的思想認知和目標,必須以強大的心理輔導理論體系為依托,才能保障團體心理輔導工作的有效開展。
2、完善活動設計模式。團體心理輔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大學生心理朝健康的方向發展,所以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設計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覺,而不僅僅只是做一個活動的設計。所以在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設計上,要以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為基礎,以心理輔導老師的引導目標為依托,確定團體輔導的學生人數,輔導的環境,充分考慮團體心理輔導所要達到的效果,進而設計合理的方案。例如,充分考慮學生面對陌生同學內心的不熟悉感而設計讓大家快速成為一個團體的活動,活躍團體氣氛;在輔導過程中要賦予學生說不的權利;在團體互動中多增加討論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除了語言溝通方面,非語言的溝通在團體輔導中也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光交匯、肢體接觸或者面部表情等等。
3、建立團體心理輔導專家團隊。
學校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中起到的是平臺的作用,要培訓專業的心理指導教師和輔導員,在具有專業性的指導之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專家要取得相關的心理咨詢資質,定期進行培訓與考試,在校要積極舉辦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例如,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定期舉辦團體心理輔導的講座、咨詢,并對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及團體建立心理檔案等等。建立有資質的、活躍的團體心理輔導專家團隊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中是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了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心理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并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據,同時也能有效保障心理輔導工作的正常開展。
4、科學合理輔導全程。要提高科學性,就需要組織從事學校心理團體輔導的實際工作者認真學習學校心理團體輔導相關的學科知識;在選擇教材上,要注意運用心理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據學校心理團體輔導的原則,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各種學校心理團體輔導和行為指標的提高;在評價方法上,要注意運用心理學的科學手段,如心理測量軟件、動眼儀等;在建立心理檔案方面,要按照科學程序進行,如心理測評檔案管理系統等;建立心理咨詢室時,也要講究科學性,絕對不能像老師辦公室一樣,而應是典雅、溫馨、安全、舒適的統一;在心理工具的選擇上,建議以學生主觀體驗,喜聞樂見的團體心理輔導工具為主。
綜上所述,隨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團體心理輔導的受眾面比起個體輔導的覆蓋面更為廣泛,可以針對不同需要的群體開展不同的輔導小組,以人格的培養和塑造為核心的發展性團體輔導越來越成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基于終身發展觀的生涯團體輔導應該在團體輔導中加大比例。對高校的大學生來講,大學教育是通向未來職業生涯的重要過渡階段,團體輔導形式對于個人成長、能力探索、人際互動關系、人格特質、價值觀的探索需求等方面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在高校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雅各布斯.團體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杰拉爾德.柯瑞.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5] 李菁.團體心理輔導的價值探析[J].嘉興學院學報,2008.
[6] 李俊峰.團體心理輔導及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08.
[7] 丁成.李曉燕.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科教文匯,2015.
規劃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批準號:2016-GH-1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