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榮
摘要: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和問題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教育科研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中小學教育科研必須走內涵發展之路,內涵發展已成為區域提高辦學水平、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選擇。通過開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校辦學水平。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在“新課改”背景下,“科研興校”、“科研強?!?現已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共識。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和問題為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言之,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規律及有效教育途徑和方法,以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的一種科學實踐活動。教育科研與教育工作是不同的,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是:教育科研是在教育工作實踐中進行,根據工作需要來研究,為教育工作服務。教育工作為教育科研提供研究的因素和條件。區別:一是目的不同,教育科研是為了探索規律,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而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需要制訂的是計劃,而無實施方案;二是依據不同,教育科研是以辨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而教育工作是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指導;三是過程不同:教育科研探索的過程是從未知到知,而教育工作則是從已知到落實;四是結果不同:教育科研需要檢測評價,需要進行歸因分析,無論是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成果;而教育工作是實踐后的總結,無檢測評價。此外,教育科研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具有新穎性和開拓性。它是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教育現象,探索別人沒有實踐過的富有新意的教育內容、方法、制度、經驗等。如果把大家都知道的抬出來,那只是重復別人的教育方法,這不能稱為教育科研。
二、中小學教師為什么要開展教育科研
一是教育科研能夠激發教師的內動力。教育科研能夠刺激教師的心理需求。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教師開展教育科研,能夠合理滿足和正確調節教師自我實現的需求,教師一旦發表科研論文,取得了獲獎證書,往往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認同和成功,感覺自己小有名氣,為成為教師群體中的佼佼者而自豪!這種內動力催生教師改變教育現狀的激情,拓展職業生活的空間,豐富對教育活動的體驗,活化對教育意義的理解,推動和演繹教育的幸福與生命的精彩。精彩的生命讓我們體驗到教育的幸福,也只有教育過程中的幸福體驗,才可能促使教育生命持續精彩;二是教育科研能夠調動教師的聚合力。學校的教育科研課題大多是選擇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研究。這些問題往往牽動著中小學校長、教師們的心,影響著教師們的教育實踐。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的教育科研的普及,教師開始以課題項目構建學習共同體,教育科研再也不能是少數人的專利,教育科研再也不能關在書齋里,教育科研必將并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教師的心靈。教育科研好比一塊磁石,它把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教育事業心凝聚起來,把各學科各部門教師的教育積極性凝聚起來,把學校和家庭、社會的教育協作力凝聚起來。當一個集體,為某種理想的東西所召喚并為此而凝聚起來的時候,這個集體的力量將是無比強大的。
三、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科研
(一)在學習中提高科研能力
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國際化、信息化、人文化。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曾向白宮提交了《國家處在危機之中》的報告,其中,呼吁教育質量堪憂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素質的下降,并以“21世紀的教師裝備起來的國家”和“明天的教師”等研究報告為基本方案。隨之而來,英國眾議院提出了“提高師資質量”的白皮書。日本提出了題為“關于提高教員素質能力的措施”的報告,如今,發達國家在教育領域提出不少超前的觀念,如果我們的教師抱殘守缺,孤陋寡聞,就后落伍。因此,中小學教師要制定專業發展計劃,讓教研、科研與教學同步,讓教師結合工作與生活在書本上學、在工作中學、在實踐中學。如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信息技術、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認真加以運用。
(二)在研究中提高科研能力
開展教育科研,選好課題十分重要。只有選好了課題后,才能制定出一份有研究價值的實驗方案,才能保證實驗有正確的導向,使參與者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首先,選題面要窄,重心降低。選擇的課題要是一種“面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獲得真發展”的行動研究,是一種源于實踐、服務實踐、在實踐中研究的實踐研究;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重心降低的研究;是一種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見效的應用研究。
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要將教學、教研與科研同步,怎樣教育科研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動。在校本教研活動中,第一,研究問題,把問題變成課題,其目的是將零散的研究整合起來,將單兵作戰變為集體攻關,以改變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最終目的。這樣教研不是簡單的備課,而是培訓。教研與教學相結合,著重在措施、方法、手段上的研究,年級組真正成為一個教科研的實體。第二,研究教案,把教案變為學案。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傳統的教案根本無法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需要。按照新的課改精神,必須增強教案的“彈性”和“張力”,提高它的可適應度和靈活度。因此,教師們要共同合作、探討、交流,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的、能激發學生思維的、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案,學案抓住的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的探究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結合點而留下空白,有利于適應課堂教學現場生成的特點。第三,圍繞新的課程改革開展群眾性的說課、上課、評課活動,圍繞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學細節,用新課程的理念和觀點進行剖析,這樣,讓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提高科研能力。
(三)在反思中提高科研能力
教師們初步具備了研究意識,養成了課后反思的習慣。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把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融為一體。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反思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課程功能的落實等。課改深入推進一個階段后,為了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各年級組要開展“以案例展示理念,以理念回歸課堂”為主題的反思活動,把案例研究作為自我反思的重要方式。在反思交流這個過程中,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變成了學生成長的引導者,變成了學生潛能的喚醒者,變成了教育內容的研究者,變成了教育藝術的探索者。
(四)在總結中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活動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總結階段。在實驗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如何使之理性化,從而提煉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導性的教育規律,這種總結與歸納科研經驗的能力是科研活動圓滿完成的一種保證。首先,利用科研現場會聘請專家學者講學、咨詢、輔導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其次,請科研成果卓著的教師現身說法,介紹經驗,以此指導推動教師進行實踐總結;再次,讓每一位課題組教師一季度一篇小論文,以課改為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敘述一個或幾個新課程教案設計,經過分析推理闡述其運用價值,這樣,慢慢的教師就會由不會寫,學著寫,到熟練寫。同時,教師要積極將自己論文,向有關教育刊物投稿,爭取發表,并且積極參加上級部門評獎活動,爭取獲獎,使廣大教師獲得成功感和喜悅感,增強科研工作的興趣和信心。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來源:文博教育資訊網,發表時間:2010-03-02 www.wbbook.cn
[2]《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任長松,[M]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10】2003-07
[3]蘇昌鳳;關于優化中小學教學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