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長芬
一、激活教材,提供好玩的材料給學生玩
新課程強調教材內容要回歸生活,要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使“僵硬的知識”“知識形態的知識”“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生活化的知識”“有生命的知識”,讓學生懂得教材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學以致用。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為了使學生玩好數學,要更多地思考一些供學生玩的數學素材,從學生身邊或社會生活實踐中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教學的材料,對教材進行重組與整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數學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他們的經驗相聯系,激發學生“玩數學”的興趣。
例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數鉛筆)”時,我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拍乒乓球比賽,邊拍邊數數,看誰先拍到100下,學生很快地數出了100以內的數。接著讓每個組的學生自己排隊,并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出每排一共有多少個學生。這時學生情緒高昂,進行討論、嘗試,得出十個一排地進行排隊比較簡便,并得出10個十是一百的結論。然后,我又設計了一個“自由組隊”游戲,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要求很快地數出本組的人數,并向全班匯報自己的數法,再說說本組人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上述教學,教師對教材進行重新審視,重新設計了具有開放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讓數學不再使學生感到望而生畏,而且使他們在自我學習活動中都有收獲,學得輕松愉快。
二、優化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玩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人們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嘗試、體驗、親自去做。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設計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采用兒童喜歡的、感興趣的游戲方式來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體驗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愉快思考的場地,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而感到“數學好玩”。
例如:教學“認識元、角、分(買文具)”時,我讓學生走出校園,利用課外時間和父母一起到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在課堂上,我創設了一個“小小文具店”的模擬生活情境,為每個學習小組都準備了一些文具:尺子、鉛筆、橡皮、筆盒、作業本等,讓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扮演售貨員,其他組員用準備好的“人民幣”去嘗試購買自己需要的文具。進而,再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有1元錢,你能買什么文具?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得出十幾種不同的購物方案,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新性。這樣,教師結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提供給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加強體驗,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自己動手,玩得盡興,學得輕松,更好地在玩中學習和掌握了數學知識,也在活動中鍛煉了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
三、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探索地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探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對知識的發現過程,接受過程和創造過程。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給學生創設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學生玩,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和體驗數學。
例如:教學“認識圖形”時,我先讓學生把物體的一個面,用力壓在桌面的細沙上,把圖形印下來。然后設疑:老師想把你們印的圖形,拿起來給全班小朋友看,你們看得見嗎?“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當學生覺得在細沙上印圖形的方法不方便全體學生觀看時,產生了認知的不平衡,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形成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進而,我讓學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全班都看見自己印的圖形?學生通過思考,得出了多種解決方案:拿下去給小朋友看,放到投影儀上看,把沙子弄濕豎起來看,用印油印在紙上,把物體壓在紙上用筆描……等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這樣教學,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圍,在玩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而且創新品質得到了發展。
四、倡導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玩中靈活地學
在以往的常規教學中,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死記硬背,不求甚解,不會運用。為了改變這種呆板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編排優勢,盡量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機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有機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對知識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更加廣泛的探索空間,逐步引導他們活學、活用知識。
例:教學“估一估、量一量”,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利用尺子對自己周圍的事物進行測量,感受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首先,讓組內同學商量:“你們準備測量什么物體的長度?估計一下它們的長度是多少?你們組打算怎么分工合作?”進而讓小組長帶領組員走出教室,自由地在校園內測量。在合作學習中,我充分發揮自己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的作用,深入各小組的活動中,適當地進行點撥,將合作學習引向深入,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和引導。最后全班合作學習,讓每組派代表匯報測量結果和測量方法,全班同學對每組的匯報進行討論,交流不同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以規范測量的方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五、及時鼓勵,讓學生體驗“玩數學”的樂趣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當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索,終于解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時,他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和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如果他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動中繼續獲得成功的體驗,那么這種需要就會得到加強。因此,學生在探索學習中哪怕是獲得一點點微小的成功,教師都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贊賞,用語言、微笑、手勢等方式進行鼓勵,讓學生盡情地表現自己,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潛力,用內心的體驗與行為參與到學習中去。
由此可見,教師在處理實驗教材時要深刻領悟新課程理念,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把教材轉化為活潑的師生互動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把學生的發展需要放在首位,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創設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從而體會到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好玩的事情,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是“好玩”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