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絲綢之路演進史就是中外各國互聯互通變遷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以來,沿線各國互聯互通進展順利。新階段,中國應繼續著力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與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網絡,共鑄絲綢之路新輝煌。
關鍵詞:“一帶一路” 互聯互通 圖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077-02
2013年9~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宏偉倡議,繼而又在2014年“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強調,“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輔相成的。互聯互通代表歷史發展趨勢,“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則是順勢而為的偉大倡議。
一、“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歷史圖景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翻開絲綢之路畫卷,一幅幅互聯互通歷史圖景躍然紙上。2000多年前,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正式開辟了古代絲綢之路,拉開中外互聯互通的序幕。陸上絲綢之路東起長安、洛陽,一直向西,經過甘肅與新疆,到達中亞、西亞,最終通向地中海各國——在其全盛時期,“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成為貫通歐亞、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隋唐起,航海技術進步使得海上貿易比陸上貿易更為有利,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互聯互通主動脈。絲綢之路綿延數千年,跨越亞歐非,見證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相互整合的輝煌歷程。直至明末清初,政府閉關鎖國,厲行海禁,絲綢之路日漸式微,昔日“互聯互通之路”淪為“喪權辱國之路”。由此可見,發端于中國的古代陸海絲綢之路,其演進史就是中國與沿線各國互聯互通變遷史。
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現實圖景
(一)深刻內涵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政治局面紛繁復雜,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更顯重要和珍貴,促進和深化互聯互通更趨必要和緊迫。“一帶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此舉彰顯中國應對“后金融危機”和推動區域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國思路。從國內角度看,是我國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新思維,將有利于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拓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空間,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從國際層面看,是對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有利于展示中國作為新崛起大國的和平外交,傳承古絲綢之路互利共贏精神,在國際經濟新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
(二)成就斐然
三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已取得沉甸甸的早期收獲:國際共識日益增多,經濟走廊建設取得進展,貿易投資顯著增長,產能合作成果豐碩,金融支撐開始發力,人文交流愈加密切。
1.政策溝通。習近平主席密集出訪沿線國家,全國自上而下,與沿線國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展政策溝通。截至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明確表示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中國同3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政府間合作協議,一個影響深遠而廣泛的國際合作框架初具雛形。今年6月23日簽署的《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早期收獲,標志著“一帶一路”首個多邊經濟合作走廊正式實施。“一帶一路”與俄羅斯“歐亞大通道”、“歐亞經濟聯盟”、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印尼“海上強國”等戰略對接進展順利。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拓展,“一帶一路”建設逐漸成為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夢想。
2.設施聯通。我國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優勢產能“走出去”,與沿線國家設施聯通日益完善。交通設施方面,有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科倫坡南港碼頭、印尼雅加達—萬隆高鐵、匈塞鐵路、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渝新歐鐵路等。能源設施方面,有中巴經濟走廊電力項目、津巴布韋旺吉電站擴機項目、中廣核與法國共建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等。信息設施方面,有中國-東盟信息港等。這些旗艦項目、標桿項目簽署或落地,對后續的設施聯通項目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牽引和示范效應。
3.貿易暢通。“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貿易和投資年均增速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一倍。沿線各國都在努力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各種自貿區或一體化談判進展順利。包括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在內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與制度安排初見成效。中國已同20個沿線國家簽署協議,開展機制化的產能合作,一些產能合作項目開花結果。中國設立的各類多雙邊產能合作基金已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國際產能合作堪稱典范,目前早期收獲項目已達32個,總投資更高達270億美元。中國同沿線17個國家共建46個境外合作區,中國企業累計投資超過14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6萬個就業崗位。2015年,中國同沿線各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占外貿總額25%。
4.資金融通。金融支撐保障作用開始發力。沿線各家積極探討建立或擴充各類雙多邊金融合作基金,為互聯互通項目提供有力支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運營,57個國家積極參與其中,近期加拿大等國家也表達了積極的參與意愿;規模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成立并在中巴經濟走廊投出第一筆投資;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順利組建。國家開發行等政策性銀行、中國銀行等商業銀行均在為“一帶一路”提供大量融資以支持相關建設。
5.民心相通。中國與沿線各國的人文交流愈加密切,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旅游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常態化、規模化。中國積極與沿線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實施“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和“絲綢書香工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目前中國已與46個沿線國家締結各國互免簽證協定,中國護照的含金量正不斷增加。
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前景展望
“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版的全球互聯互通大戰略。如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繁榮的宏偉藍圖正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未來互聯互通應繼續著力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互利合作網絡,共鑄絲綢之路新輝煌。
(一)加強政策溝通
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沿線各國互聯互通所涉及的深度與廣度前所未有,因此,未來應加強政策協調,聚焦共識,妥處分歧,加強彼此正向聯動。繼續完善多層次、寬領域的立體政策溝通體系,通過對話與磋商,消彌分歧;推動發展戰略對接與耦合,消除政策壁壘。積極創新對接合作方式,可采用雙邊或多邊,區域或次區域,同沿線各國“發展戰略”對接或同現有“合作機制”對接。在各國發展道路和發展規劃之間搭建來往順暢的政策溝通橋梁,惟此,方能達成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
(二)完善設施聯通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基礎設施作為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主載體,是大范圍、寬領域、高效率合作的基礎。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利用好我國基礎設施相關行業產能,發揮先進技術、優秀人才和實踐經驗的優勢,為沿線各國鋪好開放之路、發展之路、致富之路。完善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抓住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打造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實現公路、鐵路(高鐵)、海運、電力、通訊、能源等立體化互聯互通,用“硬件”保障“一帶一路”合作長期、有效地運行。
(三)促進貿易暢通
投資貿易合作始終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貿易暢通乃重中之重。據不完全統計,未來10年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投資規模有望達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則有望達3.5萬億美元,占我國對外投資70%。應著力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積極與沿線各國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創造與沿線各國合作紅利。“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大多有加速工業化進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的強烈需求,中國可發揮自身技術、裝備和融資優勢,繼續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助力沿線各國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工業化水平。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從而為提升沿線國家發展水平、應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注入強勁動力。
(四)強化資金融通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要促進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擴大同伙伴國家本幣互換、結算規模和范圍,促使相關國家形成金融風險共擔的貨幣安全網,提高捍衛金融安全的能力。加強金融創新和合作,調動、協調和利用“絲路基金”、各國主權基金、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區域內多邊機構開發投資銀行、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等資源,以銀團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開展多邊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在區域內建立高效監管協調機制。
(五)推進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必須將陸海絲綢之路延續千年的沿線各國民心相聯、文明互通的優秀傳統繼承下來,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中國夢與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相互交融。應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深入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游、衛生、考古等人文領域合作,共同發掘沿線深厚的人文資源,為“一帶一路”奠定堅實民意基礎,這是“一帶一路”的長久生命力所在。未來應與沿線各國重點深化醫療衛生合作,攜手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深化人才培養合作,成立“一帶一路”職業技術合作聯盟,攜手打造“智力絲綢之路”;深化安保合作,攜手打造“和平絲綢之路”。
參考文獻:
[1] 黃茂興.歷史與現實的響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復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2] 國務院.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黃茂興.“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5] 張茉楠.全面提升“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水平[J].宏觀經濟管理,2015(2)
[6] 習近平.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N].人民日報,2016.6.23(2)
[7] 連俊,姜帆.“中國—亞歐博覽會”藍廳論壇舉行[N].經濟日報,2016.8.4(2)
(作者單位: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漳州 363000)
(作者簡介:吳娟(1982—),女,福建漳州人,碩士,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