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金融危機后的疲弱復蘇階段,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加。我國不僅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國內經濟也經歷深度調整,經濟減速壓力在所難免,文章認為,我國經濟結構改革的成效也有目共睹。同樣,銀行業應在當前重重危機中實現綜合化經營的轉型,文章探究銀行業如何在當前經濟轉型的亮點中尋找轉機和突破口。
關鍵詞:銀行業 綜合化經營 轉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170-03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金融危機后的疲弱復蘇階段,美歐日經濟略有改觀,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全球工業生產低迷,貿易形勢嚴峻,大宗商品價格低位波動,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加。我國不僅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國內經濟也經歷深度調整,經濟減速壓力在所難免,但我國經濟結構改革的成效也有目共睹。同樣,銀行業應在當前重重危機中實現綜合化經營的轉型,并在當前經濟轉型的亮點中尋找轉機和突破口。
一、世界經濟復蘇疲弱乏力
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經濟形勢略有改觀,但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放緩,總體上世界經濟復蘇疲弱乏力。
1.美歐日經濟略有改觀。美國經濟增長低于預期。2015年一季度以來,受嚴寒天氣、美元升值、油價下跌以及內需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GDP環比折年率僅增長0.6%,是2014年二季度以來最低增速。二季度,在房地產市場強勢反彈作用下,國內消費溫和增長,就業市場明顯改善,二季度GDP環比折年率增長率反彈至2.3%。歐元區經濟繼續回暖。上半年,歐元區工業生產加快,消費基本穩定,貿易形勢趨好。二季度,歐元區GDP同比增長1.2%,為2011年四季度以來最快增速。日本經濟略有改善。日本房地產出現企穩跡象,消費略有改善,出口好于進口,二季度日本GDP同比增長0.7%,結束了連續四個季度的下降。
2.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放緩。受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暴跌、外需疲軟以及美國加息預期等因素影響,新興經濟體作為資源輸出國,經濟必然遭受重創。
3.世界經濟主要領域未見好轉。(1)由于全球需求不足,工業生產仍舊低迷。2015年5月份,世界工業生產同比增長2.5%,增速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比分別增長1.2%和4.5%,增速比上月加快0.4和0.9個百分點。(2)世界貿易出口形勢嚴峻、進口繼續惡化。據世界銀行統計,2015年1~5月份,全球出口額和進口額同比分別下降11.7%和13.7%,其中發達國家出口額和進口額同比分別下降14%和14.1%。上半年,發展中國家出口額和進口額同比分別下降5.6%和5%。(3)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低位波動。上半年,能源和非能源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44.6%和13.5%。特別是原油價格大幅回落。上半年,歐佩克一攬子原油現貨價格平均為55.1美元/桶,紐約期貨市場輕質原油價格為53.29美元/桶,同比分別大幅下跌47.7%和47.2%。7月份,油價再次大幅下滑,歐佩克一攬子原油現貨價格為54.19美元/桶,環比下跌10%;紐約期貨市場輕質原油價格為50.93美元/桶,環比大幅下跌14.9%。(4)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加。一是世界股指出現了明顯的下跌。除了美國和日本股市維持高位且大體穩定以外,包括歐洲以及亞洲多個國家股指均有明顯下跌。二是美元指數今年以來一直處于強勢,包括歐元、日元及多數新興市場貨幣持續走弱并在低位徘徊。三是發達經濟體長期利率呈上升勢頭,美國和英國加息迫近,國際資本異常流動將進一步加劇,發展中經濟體資本外流將不可避免。
二、我國經濟有望觸底企穩
我國仍處于金融危機后的下行階段,而且在自身經濟周期的規律性以及經濟改革轉型的大背景下,經濟增長速度在不斷放緩,國內經濟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時期。但是,我國經濟轉型取得一定的成效,工業轉型的升級和消費結構的優化有目共睹,我國經濟有望觸底企穩。
1.經濟增速持續放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作為這場金融大地震的震中,必然率先陷入經濟衰退,隨后日本和歐洲等國家也必然受到沖擊,危機繼而蔓延至新加坡、韓國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我國目前仍處在金融危機后的下行階段中,而作為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由于第一時間采取刺激政策來拉動經濟復蘇,因而率先領跑全球復蘇,歐元區和日本也緊隨其后緩慢復蘇,而我國在未來三至五年仍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不過,隨著發達經濟體經濟不斷復蘇,外部需求改善,我國出口有望回升,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將有所緩解。
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國際位次在不斷提高,但不容忽視的是,由于我國還處于金融危機后的下行階段,而且在我國經濟周期的規律性以及經濟改革轉型的大背景下,經濟增長速度在不斷放緩,國內經濟進入一個深度調整時期。2015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9.7萬億元,同比增長7.0%;從環比來看,一、二季度分別增長1.4%和1.7%,二季度增速略有加快。分產業看,第三產業增速最快,同比增長8.4%;第二產業次之,同比增長6.1%;第一產業增速最慢,同比僅增長3.5%。
2.工業生產有望觸底回升。近五年來我國工業生產增速持續下降,2016年3、4月份陷入最低水平,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6%和5.9%,5~7月份連續三個月小幅回升,同比分別增長6.1%、6.8%和6%。但是,7月份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3.3%,主要是重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3.8%,這表明我國工業領域(尤其是重工業)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我國工業領域降溫無外乎兩方面原因,一是外需疲弱、出口下降;二是受國內投資、房地產需求減弱影響,部分投資品生產進一步下滑。而從我國CPI和PPI走勢的分化來看,PPI連續40個月下降,我國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這必然進一步降低企業投資意愿,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也將受到抑制。而目前我國工業的去產能化有利于加速我國工業轉型升級。
工業轉型升級中的亮點:(1)高端細分行業增長較快。2015年7月份,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行業增加值增長34.6%,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增長19.7%,通信設備制造增長15.5%,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的增速也高于10%。(2)高技術產業增速有所加快。7月份,醫藥制造業增長10.3%,增速較6月份加快1.8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長9.6%,增速較6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9.4%,加快0.2個百分點。(3)新興產品增速較快。7月份,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32.9%,新能源汽車增長3倍以上;動車組增長104.7%;智能電視增長47.1%;智能手機增長31.7%;光纖增長47.6%;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增長21.7%;光電子器件增長21.5%。
3.國內消費相對平穩增長。同樣,五年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也在不斷放緩,但表現要優于工業生產。2015年1~7月份,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為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4%。2015年上半年,我國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不斷提升,我國需求結構繼續優化。
消費結構優化中的亮點:(1)基本生活類商品增長較快。2015年7月份,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和煙酒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16.7%、17.3%和15.6%,增速分別比6月份提高2.0、0.4和3.5個百分點;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2.2%,比6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服裝類和日用品類商品增速都在10%以上。由此可見,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類商品表現搶眼,是拉動消費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力量。(2)網上零售繼續快速增長。2015年1~7月份,全國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7%。(3)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速加快。2015年7月份,限額以上單位體育與娛樂用品類商品同比增長19.3%,增速比6月份加快6.0個百分點;金銀珠寶類商品增長14.2%,比6月份加快13.2個百分點;通訊器材類商品增速雖比6月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近30%的較高增速。
三、銀行業轉型刻不容緩
世界經濟復雜多變,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塵埃落定,銀行業加速備戰,綜合化經營的轉型之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1.不良貸款壓力持續增加。從2013年開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增加,這是當前我國經濟周期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2015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約為1.1萬億元,比上季度增加109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比一季度上升0.11個百分點,已經連續12個季度升高。股市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雖然一直低于大型商業銀行,但其增長速度卻比較快,從2011年二季度0.6%的最低點升至2015年二季度的1.35%。
2.盈利能力不斷下降。自2014年底開始,央行連續5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利率市場化又加劇了銀行的競爭,導致銀行凈利潤增速大幅下滑,盈利能力也不斷下降。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8715億元,同比增長1.54%,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12.4個百分點;資產利潤率為1.23%,同比下降0.14個百分點;資本利潤率17.26%,同比下降3.4個百分點。
3.銀行業在轉型壓力中走綜合化經營之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完成,我國銀行業存貸利差縮小,凈利差趨于收窄。各大銀行的半年報印證了這一點,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正在持續下滑,與此同時,中間業務正在持續發力。這也顯示了銀行業今后要注重的兩大方面,一是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會更高,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重新定價風險,這就需要做好敏感性缺口管理;二是銀行應該大力進行綜合化經營,比如發展投資銀行、交易銀行、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擴大收入來源。
此外,要及時發展互聯網金融,特別是在國家鼓勵“兩眾兩創”和“互聯網+”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螞蟻金服和微眾銀行,這兩家機構恰好代表了互聯網金融的兩種模式。其中,螞蟻金服是從支付平臺入手來打造各種不同的金融產品,微眾銀行則是從社交平臺入手來積累人氣。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平臺化、輕型化,重視客戶體驗。傳統銀行紛紛效仿,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力度,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工行的“融E購”、“融E聯”,雖然目前缺乏影響力,不過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如果傳統銀行一定要效法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入手去搞互聯網金融的話,其實是很容易失敗的,典型的代表有建行“善融商務”、交行“交博匯”。各大銀行可以從各行的優勢入手來開展互聯網金融創新,比如農行的“E商管家”,從產業鏈特別是農業產業鏈入手,來做互聯網金融服務,其實更能發揮銀行在資金管理上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譚成文.當前我國制造業投資形勢分析.宏觀經濟管理,2015(10)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 山西晉中 030600;作者簡介:孫璇: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教師。)(責編:賈偉)